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時134年,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上,皆達到清代巔峰,在藝術文化的表現上亦有卓越的成就,故被史家視為太平盛世。
盛世之下,工藝發展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加以理解:
一、恢弘氣勢的展現 清雍正款畫琺瑯蟠龍瓶 ,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康、雍、乾三朝於造作制度確立以後,以陶瓷生產為例,結束晚明以來的混亂,景德鎮御窯廠至康熙時期逐漸恢復生產。
康熙20年(1681)清廷指派臧應選前往景德鎮駐廠督陶,奠定日後以內廷為主導,御窯廠相應配合的生產機制。儘管學者研究以為劉源在監造方面的影響遠大過臧應選,然而卻難以逐一將傳世瓷器歸類至不同時期督陶官的監造。
相對於督陶官與作品之間的關係,清嘉慶20年(1815)的《景德鎮陶錄》倒是記載清初御窯廠的生產以單色釉為主,其中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最為精緻突出,而「澆黃、澆紫、澆綠、吹紅、吹青」等釉彩也有一定的水平。展出的〈清康熙無款寶石紅觀音尊〉,遙仿明宣德官窯紅釉,色如紅寶石,鮮豔奪目,特別引人注意。
〈清康熙無款青花山水瓶〉和〈清康熙無款青花開光仕女花口盤〉,畫法承襲清初順治民窯的風格,色澤明亮、層次分明,體現青花色分五彩的說法。而〈清康熙款五彩花鳥紋盆〉則為皇家御用大花盆,器形厚重大方,花鳥圖案中的釉上黑彩,為康熙五彩品目中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