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pkkbkraa於2006-04-9 00:40發表的 :
在建立的時候就會顯示了...
要您選擇...
可能您沒注意到吧XD
那應該是預設的16K吧...
.......
這個..... 絕對是不可能的,敝人是標準懶蟲,絕對不肯動手自己重來的(尤其是480G容量目前僅餘60G,而Seagate產的SCSI磁帶機正在雜物櫃裡面慢慢氧化).
Buffer應該是指緩衝區(這種內建的RAID應該沒有緩衝區吧? 猜測最多也不過在Driver中加掛點快取),而RAID建立的時候應該是指定Block(儲存格區塊),16K雖然比64K慢,但是比較不浪費空間(以開機主系統而言).
這部分因為是Linux基礎,所以就稍微明白了點;不過話說回來,因為是Winxx系統,所以效率上其實差不到哪邊(或許測試數據會爽一點),但是因為Winx作業系統基本的記憶體使用不良,所以格式化時指定使用不同的Block成效並不大(此處所指的成效並不是測試數據,而是實際操作使用).
因為這個作業系統在搬移或是複製檔案時所佔用的大量記憶體經常會拖垮系統效能(這在類Unix系統中是不被允許的).
註:
既然寫到這個就順便介紹一下格式化時所指定的Block好了.
簡單使用以前在教學生時用的說明來解釋:
磁碟中儲存資料使用的區塊(Block)是可以指定大小的,而每個分割區區塊的大小必須視用途來決定(例如該分割區為小型檔案儲存專用則應是該分割區使用的FS(File System)來決定最小區塊).
而越小的區塊形成的資料索引必然越多,過大的索引將導致磁碟讀取效能降低.
此處的規則可以想像成一個抽屜櫃,每個抽屜僅僅可以放入一個物品,格式化時就是要決定每個抽屜的大小,
所以必須先知道往後要放進這個抽屜櫃的東西大小是多大來製作.
假設存放的資料平均都是8K,那麼如果使用64K的區塊(Block)來做格式化時,每個8K的檔案一樣會佔用64K的空間,也就是浪費了64-8=56K的儲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