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程延年說,澎湖縣民潘明國挖出的化石(圖左),應該是馬來鱷(圖右)。
記者肇瑩如/攝影
【記者肇瑩如/澎湖縣報導】
澎湖縣民潘明國日前發現的化石,昨天經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程延年博士鑑定,研判是馬來鱷化石,初估至少有八百萬年歷史。
程延年說,這是台澎地區首次在地層裡發現鱷魚化石,可彌補台灣史上「失落的環節」,意義深遠。
澎湖明億企業行負責人潘明國上周向澎湖縣文化局通報說,他在西嶼鄉海邊進行挖掘工程,在深約卅公分的地層裡,挖出近兩百塊疑似同一生物的骨骸化石。
縣文化局昨天請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祕書滕清生及地質學組研究員程延年鑑定,確定是「中新世紀」時期的鱷魚化石,距今八百萬年到一千四百萬年。
程延年說,初步研判應是馬來鱷的一種,長約三公尺,目前頭部骨骸約有百分之八十出土,是較為完整的部分,但仍缺下顎骨;脊椎骨出土不到百分之五,另外就是前後肢各有一部分。
整體來說骨骸拼湊起來完整性超過百分之六十,因挖掘者非專業人員,挖出的化石有不少破壞相當嚴重,挖出後又數度移動,已有腐化情形,科博館技術人員今天將協助澎湖縣文化局,先做固化處理後再組裝,約半年時間應可使這條馬來鱷形體重現。
程延年說,據他了解,這隻鱷魚化石,應是目前澎湖發現年代最早的鱷魚化石。考古學家及收藏家以前曾在台灣及澎湖海溝發現鱷魚化石,但在地層發現還是第一次。
科博館收藏經理單希英說,在台灣相關史料上,地層中鮮少發現脊椎動物化石,這一發現顯示澎湖陸地當時已上升到一定高度,與之前同時期在地層發現的淺海貝類可互相印證,若能與中國大陸發現的鱷魚化石相比對,應能釐清當時海陸變遷與動物遷徙關係。
程延年表示,這項發現對研究台澎古代動物與中國北方動物群的遷徒關係應有幫助,目前考古史上這部分還是未知領域。
他說,西太平洋地區如日本、琉球及中國大陸沿海,都曾發現過鱷魚或其他脊椎動物化石,台灣因缺乏發現紀錄,在歷史上是空白的,如今發現澎湖地層裡也有鱷魚化石,顯示台灣與西太平洋化石生物群是有關連的,台灣在中新世時期空白的一頁也能填補起來,是台灣史珍貴的發現。
發現人一度拒交
發現鱷魚化石的潘明國,昨天一度拒絕交出化石,讓研究人員傻眼,澎湖縣長王乾發苦勸,還遭潘的友人質疑「恐嚇」,最後答應爭取以「潘明國」為化石命名,他才交出。
澎湖縣文化局長曾慧香說,潘明國廿四日向文化局通報挖到化石,她到現場看過後,就曾要求潘明國及在場的中華民國礦岩協會副理事長蔡志鋒等人,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不得再到現場挖掘。但據她了解,潘明國事後又到現場再挖出一部分骨骸,文化局可以依法處理,但考量他最後同意交出化石,文化局暫不追究。
科博館主祕滕清生及程延年等人前晚就搭機來澎湖到潘家檢視化石,當時程延年急得直說:「好可惜,這一定要搶救」,因為發現人非專業挖掘,造成化石受破壞,挖出來後遇濕氣,已有腐化現象,須馬上做固化處理。
【2006/03/3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