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38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針灸二三五八針法 疼痛緩解率達7成
【記者林進修/報導】

不久前假中國大陸北京中醫藥大學舉行的「2005年國際針灸技法及臨床應用學術研討會」,在滿座傳統中醫藥大師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疼痛科主任陳證文顯得特別顯目,只因他以西醫身分提出的「二三五八針法」,融合傳統醫理,卻又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


提起針灸,在中國少說也有上千年歷史,其手法及臨床適應症自成一格,早已定型。陳證文敢於提出不同技法,無疑是在「太歲頭上動土」,不過卻也凸顯他跳脫傳統窠臼、勇於創新的精神,因而備受大會矚目,特別安排第一個上台發表論文。

陳證文解釋,「二三五八針法」是由他研發而成的針灸手法,基本概念來自於中國傳統的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其中,二是陰陽,三是三焦,五是五行,八則是八卦,他以病人的疼痛部位加以區分,再選擇最適當的部位針灸。

他選擇的針灸部位是左手臂,介於手腕及手肘之間,掌側為陰,掌背為陽,此為陰陽;將手掌至手肘分成三等分,靠近手掌為上焦,靠近手肘為下焦,兩者之間為中焦,此為三焦;三焦加上中焦左右兩側等距的兩個點,即構成五行;去除中焦,而在五行其餘四點的兩兩之間,另取四點,即為八卦。

穴位既定,陳證文就完全按照「二三五八針法」來緩解患者的疼痛。舉例說,患者就診時,如果其疼痛部位是在身體的前半部,即為陰陽中的陰側,因而選擇手臂的掌側針灸;反之,如果是身體後半部疼痛,是為陽側,改選手臂的掌背針灸。

疼痛前後側選定後,再區分上下左右。如果疼痛部位在胸前橫膈以上為上焦,橫膈到肚臍間為中焦,肚臍以下為下焦。五行穴位以五臟六腑的方位選定,陰面為五臟,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金為肺,水為腎;陽面為六腑,木為膽,火為小腸,土為胃,金為大腸,水為膀胱。接下來的八卦,則以站立後人字大開的形狀來定位,相對應於手臂的相關穴位。

這六、七年來,他以這套針法治療過5000名以上的疼痛患者,每次一針一穴,入針一寸半,以得氣為主,留針約15分鐘。一般說來,急性疼痛一次可見效,一般疼痛則需五至七次才能得到緩解,疼痛緩解率在七成上下。

根據他的觀察,「二三五八針法」對腰痠背痛、頭痛、落枕痛、手肘疼痛、五十肩、媽媽手、膝關節炎、網球肘、頸部疼痛及腹痛都有效,至於暈眩、耳鳴、感冒等非疼痛症狀,也有緩解效果,但對癌症疼痛、骨頭斷裂痛的效果則較差。若為骨關節問題,比如腳踝扭傷引發的疼痛,則需另加其他手法來輔助。

陳證文說,根據「全息率」理論,全身各部位的問題,都會微縮在方寸之間,只要在這個小地方找個適當的點施以治療,即可改善病情。基於此,醫界有人選擇耳朵為治病的部位,有人選擇嘴唇及眼睛周圍,有人則選擇腳底,而他則選擇左手臂。

為什麼是左手臂?陳證文解釋,嘴唇太敏感,眼睛太危險,腳底則太臭了,反觀手臂則相對安全,即使失手,也不致出現氣胸、甚至死亡等意外;此外,在手臂扎針不用掀開衣服,可避免不必要的性騷擾困擾。至於選擇左臂而非右臂,則完全是因為他是右撇子,拿病患左臂下針最順手。

【2006/01/02 民生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6/1/2/NE...3093450.shtml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6-01-09 16:18 |
Yeh23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5 鮮花 x113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疼痛成因多 對症最重要
【台北訊】

疼痛雖不是病,卻是惱人,如果服用西藥無法有效緩解,不妨試試中醫治療。

就中醫而言,疼痛分很多種,病因複雜而多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許恆壹表示,中醫認為疼痛有外因、內因及不內外因等型別。外因有風、寒、暑、火等;內因有痰、瘀及情志過極;不內外因則有外力碰傷、蟲蛇咬傷、車禍受傷等。

中醫主張「不通則痛」,若為瘀血引發的疼痛,活血化瘀治療為先,有時再配合外敷膏藥、拔罐放血等療法。活血化瘀處方有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等;中藥則有桃仁、紅花、赤芍、澤蘭、鬱金、延胡索及牛膝等,可使血管擴張,促進新陳代謝。

如果疼痛是情緒不佳引起,合併工作壓力大、胸悶、喘不過氣來、腹脹、頭痛、肩頸痠痛等症狀,可選理氣止痛合併活血化瘀藥方,常用處方有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藥則有香附、枳殼、陳皮、青皮及川楝子等。

一旦診斷為上了年紀引發的全身痠痛,右歸丸、左歸丸、獨活寄生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中藥方則有肉蓯蓉、牛膝、續斷、女貞子、雞血藤及沒藥等。

【2006/01/02 民生報】 @ http://ud...om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6-01-09 16:3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23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