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7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milemax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 鮮花 x286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轉貼資訊] 各驅動方式的好處與壞處
資料來源:   http://classroom....com.tw

FF 車的好處與壞處

FF (Front Engine , Front Drive),意即「前置引擎,前輪驅動」,驅動方式是把引擎設置在前輪軸的前方,並且以前輪作為驅動輪。FF在現代都被大部份的大眾化汽車使用,例如Mazda 6、Toyota Corolla(AE92,AE100,AE101,AE110,AE111,NZE121)、Honda Civic系列、Honda Integra系列等。FF 通常是初學者、房車跑車雙用、或者喜歡擁有豪華大座位的房車的人士所選用。

FF 的好處:由於驅動輪、引擎、變速箱、差速器等主要零件都集中於車身的前半部,因此車身後半部份便能擁有大量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大部份汽車都選用FF作驅動方式的原因;由於引擎與波箱的位置十分接近,因此動力輸送可變得更為直接及更有效率,在排氣管制嚴厲和提倡珍惜資源的現代,FF 車更是受到人們的歡迎;因引擎與驅動輪也在車頭,所以在直路上高速行走會有很好的操控及穩定性。

FF 的壞處:由於60%-70%的負重都集中於前輪,加速、轉向、煞車都由前輪負擔,因此FF車轉彎時會有轉向不足的問題(高速入彎時轉向不足的情況更見明顯),前後相差懸殊的負重(約前65%後35%),也會令車子轉彎時重心不穩,前輪的損耗也會比後輪大。(如果不想耗費太多的金錢於更換輪胎,可以作定期的前後輪胎對調,前輪損耗度到達大約60%時,便可以跟同一方的車胎作對調(左前胎與左後胎對調,右前胎與右後胎對調)

FR 車的好處與壞處

FR (Front Engine , Rear Drive),意即「前置引擎,後輪驅動」,驅動方式是把引擎設置在前輪軸的前方,並且以後輪作為驅動輪。FR 在現代通常用於跑車或部份豪華房車,例如Toyota的Altezza、Mazda的RX-7、RX-8、Nissan的Skyline GT-T等。FR 通常都是追求汽車的運動性能和喜歡高速轉彎的人使用。如果你對自己的技術有相當的自信,可以嘗試開FR 的車。

FR 的好處:車身重量分佈平均(大約前55%後45%),高速轉彎時前輪不會受到太大的負荷,運動性能較好,方向盤的操控較為精準。

FR 的壞處:在過彎時減速因重心完全移向車頭,令驅動輪向上浮起,便會導致甩尾的情況發生。(別以為甩尾很容易修正,有時候會易放難收呢!)

4WD 車的好處與壞處

4WD (Four Wheel Drive),意即「四輪驅動」。驅動方式是把引擎設置在前輪軸位置(F4WD)、司機座位後方(M4WD)、或者後輪軸的位置(R4WD),再以前、後軸一起作驅動,但大部份的汽車都是用F4WD作為驅動方式,例如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系列、Subaru Impreza系列、Nissan Skyline GT-R系列、Toyota Celica系列,而後者大都是用於越野四驅車及吉普車。人們通常把4WD用於雪地、沙地或濕地等這些濕滑和較為危險的路面,由於擁有穩定的抓地力,因此世界越野比賽都規定以四輪驅動的車作賽。

4WD 的好處:由於四輪驅動能把引擎的動力完全發揮,所以令汽車擁有非常優越的加速性能及行車穩定性;前後輪也有充足的抓著力,因此就算甩尾的情況出現,只需輕微減速(俗稱「和油」)便可把行車線修正過來。

4WD 的壞處:若以高速來走進彎道,汽車便會出現FF更為嚴重的轉向不足;由於需要用上複雜的機械結構來給動力於前後輪,汽車的重量因此大大增加,推頭的情況經常出現(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的機械漸漸得到輕量化的改善,推頭的情況也減少了);由於車上擁有太多先進機械設備,駕駛者變得只懂依賴機械操控車子,當發生意外時(例如大甩尾,推頭)才發覺,往往為時已晚。


MR 車的好處與壞處

MR (Midship Engine , Rear Drive),意即「中置引擎,後輪驅動」,驅動方式是把引擎設置在司機座位與後輪軸之間的位置,並以後輪作驅動輪。MR 在現代已經很少車廠會使用,一般都是追求穩定性的車才會使用,例如Toyota的MR2和MRS、Honda的NSX等。一級方程式賽車也是用MR 作驅動方式的。

MR 的好處:由於引擎設置在車身的中央部份,因此車身重量分佈方面便能取得很好的平衡,令車輛行車時擁有優異的操控性及穩定性;由於車身重量平均分佈,轉彎時車子的行車線位變得十分準確,反應也比一般的車子來得敏銳。

MR 的壞處:若以超過車子本身可容許的界限進入彎道時,便會出現嚴重的轉向過度情況(俗稱「打白鴿轉」),出意外的機會比其他驅動方式的車輛大。

另一種驅動方式是RR (Rear Engine , Rear Drive),即是「後置引擎,後輪驅動」,跟MR是不一樣的。好處是重量集中於車尾,令驅動輪可經常抓緊路面,因此加速表現非常出色:減速時車輛的重心可得很好的平衡性,十分有助於行車線位的捕捉。但壞處是由於後輪的動力慣性很強,因此過彎時加速會引致比起FR 及MR 更加嚴重的轉向過度。

Turbo的原理:

渦輪增壓原理就是利用引擎運轉時所排出來的廢氣,用廢氣來轉動渦輪增壓器中的排氣側轉子(Turbine),而排氣側轉子與進氣側轉子(Compressor)是同軸異室(你可以想成是:兩者在同一"棒子"的不同兩邊),當Turbine轉子達到一定轉速時(約12000rpm左右)它帶動另一側的Compressor,使Compressor轉子引進外來的新鮮空氣,經過壓縮倒入進氣歧管內,所以Turbo車的進氣是非自然方式,是經過"吸進來,再壓縮"所以空氣壓力是大於大氣壓力的。

Supercharge 是較早以前的增壓方式-叫機械增壓,Supercharge 的轉子葉片是直接以皮帶經由引擎曲軸驅動,因此引擎只要一發動就有增壓效果,所以它也因此而較消耗部分的引擎動力。

另一種加速方式 - VETC

VTEC的原理是利用一個感應器,當感應到引擎轉速到達一個較快的速度時,電腦會控制其內置液壓管道的頂凸輪軸,在一組可以改變凸輪軸長度的閥門頂作出改變,令每次吸氣(混合氣)量增大,從而增加其燃爆壓力,提高它的性能(馬力及扭力)輸出。以一部1,500c.c.VTEC為例,在原裝狀態(未改腦前),它的開啟VTEC時間是五至六千轉,但當改腦後,可以在四至五千轉內便開動VTEC系統,即表示可在一個更短時間,達到早一步加速的功能。

Misfiring System,中文譯作"偏時點火系統"。比賽車輛所用的渦輪,由於要增強馬力的關由,因此比街車所用的大得多。由於渦輪重量增加的關由,造成引擎加速反應變得遲鈍,因為較重的渦輪葉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能量來推動葉片的加速以及增壓,這就是所謂的"渦輪遲滯"。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2-24 08:35 |
majorWang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解釋的真祥細
感謝這位大大囉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數位聯合 | Posted:2005-12-25 12:22 |
fzt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1 鮮花 x32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正所謂人沒有十全十美..車子跟這個道理也是一樣
表情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2-25 19:03 |
達人奇兵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貼圖天使獎
頭銜: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908 鮮花 x354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可是偶在購置房車時根本沒想到這方面的利弊
反正多少吸收點額外車子的知訊也是不錯 表情


寬心待人 輕聲細語 做事細心 規規矩矩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先回到原點想想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8-03-02 19:2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0967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