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38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Goca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福特野馬-一元論者-生命的意義
福特野馬,一元論者,生命的意義
認為身體與靈魂分離的二元論信仰,符合自然和直覺,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但它也極可能是錯的。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懷疑論者》雜誌創辦人。
翻譯/姚若潔

1971那年我17歲,買了夢想中的車子。那是一輛1966年的福特野馬汽車,有著藍色車身、白色聚乙烯車頂、凹背單人座椅,以及有力的八汽缸4700c.c.引擎,可以讓車速飆高到每小時225公里。不過,就像其他睪固酮過剩的年輕人一樣,在接下來的15年,我逐一用壞並更換了這輛車的幾乎每個部份,到1986年我將它賣掉時,差不多已經沒有半片原來的零件了。儘管如此,我還是用它換得了不少錢,因為這輛1966年野馬已成了收藏家的經典。即使它實際組件都不是原來的,但它之所以為野馬的本質,在於該車款的完整形式。我這輛野馬的本質,也就是它的靈魂,並不僅是各個零件的總和,而是某種特定方法組合成的訊息模式。

同樣的比喻可套用到人與靈魂上。現在,構成我的腦與身體的原子和分子,並不是1954年9月8日我出生時的那些,但我仍然是「薛莫」,依舊是我的DNA與神經記憶所記載的訊息總和。即使原子與分子持續進出我的腦與身體,但我的朋友與家人並不會時時改變對待我的方式,因為在他們看來,我的根本形式並沒有改變;我的靈魂便是訊息的構成形式。

二元論者認為,身體與靈魂是個別的實體,而且即使肉體不在,靈魂仍將繼續存在。一元論者則認為,身體與靈魂是同一回事,而當身體死亡,也就是DNA以及儲存個人資訊的神經元銷解之時,即意味著靈魂的結束。除非科技更加發展,讓我們可以不再仰賴以碳為基礎的蛋白質,而使用更耐久的媒介來保存我們的形式(有人認為矽晶片是一種可能),否則當我們死亡,我們的訊息模式也就隨之死亡。

一元論難以被廣泛接受的主要障礙,是因為它違反直覺。在引人入勝的《笛卡兒的嬰兒》一書中,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布倫認為我們是天生的二元論者。兒童與成人都說「我的身體」,彷彿「我的」與「身體」指的不是同一件事。布倫描述了許多實驗,其一是幼兒聽了一個老鼠被短吻鱷吃掉的故事之後,同意這隻老鼠的身體已經死了,因為牠不用去浴室洗澡、聽不見,腦子也不再工作;但他們仍堅持這隻老鼠還是會肚子餓、會害怕短吻鱷,也會想回家。布倫解釋說:「以此為基礎,後來便發展為常見於較大兒童與成年人的來世輪迴觀點。當兒童學到思考與腦有關時,並不會解讀為腦是精神生活的源頭,也不會因此變成唯物論者。相反的,他們會狹義地解釋『思考』,而斷定腦是認知的『義肢』,用來幫助靈魂增強運算能力。」

二元論符合直覺的原因,在於腦並不會感知其本身的存在,所以將精神活動歸功另一個獨立來源。於是,對超自然事物(鬼、天使、外星人)的幻覺被認為是實體,「靈魂出竅」或瀕死經驗被解釋為外在事件,而我們的記憶、人格與「自我」等訊息組成模式,則被認為是靈魂。

科學的一元論與宗教的二元論是否相衝突?是的。要不就是靈魂可超越死亡,不然就是沒這回事;而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有這回事。一元論是否剷除了生命的意義?我不認為。如果眼前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那麼每段時光、每份關係與每個人都變得十分重要;而如果沒有明天,重要性則又更高。由於沒有神的設計與宇宙藍圖,地球便是我們唯一所知的家,我們反而承擔了看護地球上生命的職責。明白我們共同存在於極短的時間與極片段的空間,會讓我們在流轉的宇宙舞台上,將人道與謙遜提升至更高水平。

【本文轉載自2004年10月號】

來自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cNo=557&CL=23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30 06:3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647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