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911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Goca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17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自然科学] 明天过后-赤道也会下雪(3)
冰心内的证据显示,北大西洋水体盐度降低后骤冷时期才开始,这或许是由于淡水湖的水冲破冰河筑成的屏障流入海中所致。研究人员明白,北大西洋的淡化会导致输送作用减缓甚至停顿,从而改变气候,因此他们认为,淡水突然涌入是跨越关键性门槛的初期阶段。

从南方流入的海水,受到由陆地注入的淡水而稀释,盐度变低,密度亦随之下降。变淡的海水可能根本没机会下沉,便已结成海冰。随着下沉作用停顿及输送作用中止,北方降下的雨雪无法被推送至深海并带走,而累积在海面,更进一步淡化北大西洋。此后,输送作用持续沉寂,使邻近大陆的气候更接近西伯利亚。

别在独木舟上跳舞
上一次北大西洋最大的短冷期至今,已过了8000年。人类真正朝着对的方向「倾斜」,而使气候的独木舟免于翻覆吗?或许如此。但多数气候专家反而觉得,我们正猛力摇晃着这叶扁舟,因为我们飞快地改变世界的众多形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加速全球暖化效应的情况,尤其令人忧心(详见2004年4月号〈拆除全球暖化定时炸弹〉)。

联合国认可的「政府间气候变迁研究小组」预测,往后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许多有同样推估的电脑模式,也预测北大西洋的输送作用将会减缓。讽刺的是,渐进的暖化可能导致气温急降好几度。不确定因子比比皆是,虽未必形成新的冰期,但所造成的变化,相较于小冰期时,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冻结、冰河自阿尔卑斯山上轰隆而下,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较于向北蔓延的寒冷期,冲击着全球其他地区的有害效应,或许才是更大的疑虑所在。横跨非洲及亚洲广阔区域的气候记录显示,北大西洋区域的温度只要低于周边的陆地,平日受益于强烈季风期的地区就特别干燥。甚至连输送作用减缓所衍生的冷却效应,都可能足以引起干旱。仰赖季风灌溉作物的人口多达数十亿,因此即使只是轻微的干旱,都可能导致全球性饥荒。

即便是置身极端严寒或干旱地区外的人们,未来的日子也可能因北大西洋盐流的淡化与冷却,而陷入更艰难的困境。此类广泛的冲击令美国国防部如坐针毡,因而要求名为「全球企业网络」的智囊团,评估北大西洋的输送作用完全停止时,有无危害国家安全的可能。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以为输送作用温和减缓的机率远高于完全停顿。

无论如何,基于其潜在的严重性,我们最好先做最坏的打算。全球企业网络的报告中陈述:「全球的紧张情势可能升高……掌握资源的国家可能在四周树起无形的堡垒,防止资源外流。至于没那么幸运的国家……可能得开始苦思粮食、饮水或能源的取得之道。」

「非旱即涝」之灾
即使北大西洋的输送作用永不减缓,全球暖化仍可能致使其他地区的气候条件超过门槛,而变得令人头痛不已。许多横亘在中纬度大陆内地的谷仓地带,面临着旱期延长的区域性风险。大多数气候模式的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北大西洋发生何事,这些地区在夏季时的干旱情况,会随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加剧。预测一致指出,温室效应的暖化作用,可能以猛烈的风暴和洪水等形式,使总降雨量增加。然而,这些事件本身就是个烫手山芋,根本不必指望能靠它们来纾解旱灾。

【意犹未尽吗?欲阅读完整全文,请参阅科学人2004年12月号〈明天过后,赤道也会下雪?〉】

来自 http://sa.ylib.com/read/readsho...592&DocNo=956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8-30 06:2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901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