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最明顯的應用是在太陽能電池(或光電電池)裡。從1950年開始發展,現在太陽能電池能將15~30%的入射光轉換為電能,用來驅動計算機、手錶、環保住屋、繞地衛星,以及火星探測車等。
激發思考
回到購物中心裡,我看到靠牆的是「標靶」的電子產品部,就在30個結帳櫃檯後不遠的,是許多排的DVD及可攜式CD隨身聽,有些售價低到12.99美元(約440台幣)。結帳櫃檯及隨身聽都用到某種型式的光電池,但是從愛因斯坦的觀點來看,更有趣的是它們所射出來的紅色同調光束。現在到處都是雷射,其存在得歸功於愛因斯坦在1917年所提出來的理論架構。
在〈論輻射的量子理論〉這篇論文裡,愛因斯坦繼續探索光與物質。特別是他了解到原子在吸收光之後可以變成激發狀態(也就是跳到較高的能階)。接著它們會自發性地放光而回到較低的能階。
除了吸收與自發放射之外,愛因斯坦推論出必須存在第三種交互作用,也就是光子會誘使受激發的原子放射出另一個光子。這兩個光子接著會激發另兩個原子放出光子而產生四個光子。這四個光子接著產生八個光子,依此類推。
產生同調光束的技巧是先做出「粒子數反轉」(population inversion),讓被激發的原子比未被激發的多,然後想辦法讓射出的光子累積成強力的光束。這直到1954才做出來,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湯斯(Charles H. Townes)及其同事設計出雷射的前身,稱為「邁射」(maser,經由受激輻射產生的微波放大)。
事後,湯斯在他1999年出版的《雷射怎麼出現的》這本回憶錄裡寫道:「花了那麼久的時間才發明出雷射,實在令人不可思議。雷射可以早個30年出現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雖然愛因斯坦的方程式說受激輻射可以產生更多的光子,但是並沒有明說它會產生完全一樣的光子:不只是頻率,連相位也一模一樣的光子。太陽或者鎢絲之類的光源可以產生大量頻率相同的光子,但是這些光子並不同步,他們產生的是光學上的雜訊。讓所有的光子同調(同一時間奏同一個「音」),結果會是尖銳的巨響而非單調的嘶嘶聲。
現在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湯斯推測,愛因斯坦「從沒考慮過同調性」。不過,「我很確定如果我問愛因斯坦,他會很快地斷定一定會有同調性,而且,如果有人能使夠多的原子處於適當的高能態,他就會得到淨放大的效果。」
來自
http://www.sciam.com.tw/read/read...=559&DocNo=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