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714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penting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 鮮花 x7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大 陸][轉貼] 雲南之旅-天下第一長聯
天下第一長聯
聞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長聯,首推昆明大觀樓長聯。此聯為清代乾隆年間道士孫髯(1701-1775)所作,共180字。從字數看,清人鐘雲舫所作成都望江樓崇麗閣長聯有212字,四川灌縣青城山長聯有394字,張之洞所撰屈原汀妃祠長聯有1400字,都比昆明大觀樓聯長,更有鐘雲舫所題的江津臨江樓長聯達1612字,大概是真正在字數上的天下第一長聯了。但這些長聯在思想內容、意景交融、格對技巧、音韻頓挫上皆不及昆明大觀樓長聯自然、精當,故大觀樓長聯雄據天下第一長聯之美稱
【註釋】(1)五百裡︰《雲南通志‧地理志》︰滇池為南中巨浸,周廣五百余裡。(2)幘︰古時的一種頭巾。(3)神駿︰指昆明東面的金馬山。(4)翥︰飛舉。(5)靈儀︰指昆明西面的雞碧山。(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7)縞素︰指昆明西面的白鶴山。(8)蟹嶼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島或小沙洲(9)風鬟霧鬢︰比喻搖曳多姿的垂柳。(10)翠羽︰翠綠色的鳥雀。(11)丹霞︰丹紅色的雲霞。(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13)芙蓉︰蓮花。(14)漢習樓船︰據《史記‧平淮書》載,西元前120年,漢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樓船……”以操習水軍,打通從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徑。(14)唐標鐵柱︰《新唐書‧吐蕃列傳上》,西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蠻寇邊,九征毀夷城,建鐵柱于滇池以勒功。(15)宋揮玉斧︰玉斧為文房古玩,作鎮紙用。《續資治通鑒‧宋紀》︰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帝鑒唐天寶之禍,起于南詔,以玉斧畫大渡 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16)元跨革囊︰《元史‧憲宗本紀》,西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17)斷碣殘碑︰歷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隨時間而斷裂殘破。(18)孫髯,字髯翁,號頤庵,自號咒蛟老人、萬樹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間,卒于乾隆年間,享年80余歲。孫髯一生勤奮,著述甚豐,有《金沙詩草》、《永言堂詩文集》;纂輯過《國朝詩文》、《滇詩》等,惜佚失。僅有《孫髯翁詩殘抄本》、《滇南詩略》傳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題昆明大觀樓長聯,素有“天下第一長聯”之稱。(19)大觀樓︰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濱,在今昆明大觀樓公園內。園林初辟于明代。大觀樓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樓前懸掛孫髯長聯為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書寫刊刻,至清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燹。現存三層樓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長聯是光緒十四年(1888)由雲南劍川人趙藩重書。
  【鑑賞】大觀樓長聯氣勢磅因礡。上聯寫滇池風物,似一篇滇池遊記;下聯記雲南歷史,似一篇讀史隨筆。全聯180字,如一篇有聲、有色、有情的駢文,妙語如珠,誦之琅琅上口。該聯想像豐富,感情充沛,一氣呵成,被譽為海內外第一長聯,也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上聯突出一個喜字,喜溢四方,繪出了一幅頗富滇池風物特色的風景畫。作者登臨樓上,首先寫眼前那茫茫空闊無邊的滇海,寫作者敞開衣襟、推開頭巾觀海的高興勁。接著寫大觀樓四面的景觀︰東邊的金馬山如奔馳的神駿,西邊的碧雞山如翱翔的鳳凰,北邊的蛇山如蠕動的長蛇,南邊的鶴山如展翼的白鶴。憑樓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裡,那一處處螃蟹和海螺狀的島嶼邊緣,點綴著如少女鬟髻鬢發般搖曳多姿的楊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蘆葦,似禽鳥那五彩繽紛的羽毛點綴著水中的雲天和紅霞。前面,作者在觀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發出文人學人們,何不選擇這名勝地的高樓登臨欣賞一番的感慨。這裡,作者在描繪了眼前池中的勝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嘆︰不要辜負了美好的勝景吧──那四周飄香的稻谷,那波光萬頃的浪濤,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風中的楊柳。作者透過寫景抒情,那心曠神怡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下聯勾勒雲南的歷史,重在一個嘆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歷史發展變化的必然規律,展示出了一幅頗耐人玩味的歷史畫卷。作者乘興看夠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聯想起雲南風雲變幻的歷史,發出了無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傑們,都隨滾滾的歷史長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視一代的漢武帝,為了打開西南通途,曾在長安鑿昆明池,訓練水軍;大唐皇帝曾冊封南詔,立鐵柱刻頌功德;宋太祖竟手揮玉斧,劃疆立界,讓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肅經四川,占雲南滅大理,招降吐蕃,繼伐中原。這一系列宏偉壯觀的景象,費盡了英雄們的移山心力,然而,這一切猶如彩樓帘外縈繞的朝雲,不等珠帘捲起,便在蕭蕭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紀頌功德的詞句,都隨著那斷碣殘碑。埋沒在夕陽和農家的炊煙裡。留給我們的只是寺廟裡傳來的鐘聲,江岸邊點點的漁家燈火。天上南飛的兩行秋雁,還有那睡在山林間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這怎能不令人為之感嘆﹗
  長聯抒情敘事,層次分明,情景交融;對仗工整,字句洗煉;內涵美質,外溢華彩,意境高妙,氣勢非凡。是對聯史上不朽的傑作,影響甚巨。大觀樓長聯是詩、是畫、是歷史的鏡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歷史命運,這種遠見卓識,隱寓于聯中的字裡行間
滇池︰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大湖,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但每年縮小1平方公里),驤︰馬抬頭快跑。翥︰鳥飛。神駿、靈儀、蜿蜓、篙素︰滇池四周山名。
  此聯上對寫景、下對詠史,上對當屬登樓遠眺、喜觀勝景而得,下對當屬舉懷之際、感古懷今之作,全聯氣勢磅礡、構思博大,既有景的讚美,也有史的悲嘆,據稱當年孫道士把酒臨風、一氣呵成,真可謂潑墨震長空﹗
  聯成之后,很快譽滿天下,也引出一些故事和仿作,可略提一二如下。
  道光年間,阮元官鎮昆明,認為此聯有諷清廷之嫌,故擅改為︰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憑欄向遠,喜茫茫波浪無邊。看東驤金馬,西翥碧雞,此倚盤龍,南馴定象。高人韻士。惜拋流水光陰。趁蟹嶼螺洲,襯將起一蒼崖翠壁;更萍天葦地,早收回薄霧殘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鷗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吹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爨長蒙酋,費盡移山氣力。盡珠帘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蘚碣苔碑,都付與荒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片滄桑。
  人們對此極為不滿,相傳民謠曰︰"軟煙袋(阮芸台)不通,蘿蔔韭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阮去職后便被改回原貌。
  又有清人江受先,仿此作有一聯諷科舉,譏點得微妙微肖︰
五百裡蓉城,奔來眼底,喜洋洋錄出遺才,便車游牛市,南謁羊官,西到滿城,北觀昭覺,假充豪傑。借此宿柳眠花,便水榭茶亭,商量就拈香換貼;更酒樓煙館,貪戀著過癮傳杯。莫辜負︰威儀小帽,履秦明鞋,義和蝦仁,月興酢肉。
數千人蒿目,慘上心頭。怒轟轟怨著主考,想文揣時風,詩遵官韻,策操纂要,經習短篇,廢寤忘食。尚望步蟾折桂,奈郵傳報語,叫不應解元老爺;及愛女嬌妻,做不成夫人小姐。只剩得︰半幅號帘,二場題紙,兩枚殘燭,一個提筐。
  此外,清人劉蘊良所作174字的貴陽甲秀樓長聯,也與昆明大觀樓長聯有異曲同工之似。
縱觀聯海,山水名勝、園林寺廟的楹聯聯幅較長的為多。按道統的說法,清代孫髯寫于雲南滇池大觀樓、上下聯共180字的一副對聯號稱“天下第一長聯”。其實比該聯長的還有很多,據不完全統計,180字左右的對聯只能排在50名左右。大觀樓聯之所以長期被稱為“天下第一長聯”,主要是其出現的較早,也被較早介紹(梁章鉅《楹聯叢話》,1840年),因而名聞遐邇。如今比它長的對聯如︰
  清人鐘祖 (字雲舫)擬題四川江津臨江城樓聯,1614字。今人華武贊長城聯,1000字,此聯獲1985年春節全國征聯紀念獎。清人鐘祖 60歲自壽聯,890字。作于1906年,時在獄中。今人李芸青題長沙天心閣聯,456字,為1983年天心閣重修而作。今人馬連明題遼寧千山山門,426字。挽友聯,412字,作者不詳,可能是清末民初人。清人張之洞題湖南洞庭君山屈原湘妃祠聯,400字。原缺16字,后由史樹青先生據《對聯雜錄》補出。清人李善濟題四川青城山山門聯,394字,作者四川通江人,作于1910年。挽昆明12‧1慘案烈士聯,392字,作于1945年,作者不詳。清人潘炳烈題武昌黃鶴樓聯,350字。

漢習樓船:滇池是雲貴高原的一顆明珠。早在漢武帝的時候,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想要打通西南的通道,曾經路過滇池,被這泓一眼看不到邊際的碧水驚呆了。他回到長安,向漢武帝報告當時這個還屬於「蠻國」的地方,特別強調「其國臨大水焉」。漢武帝在出兵征服雲南一些少數民族部落時,忘不了張騫「其國臨大水」那句話,特地在長安仿照滇池鑿了「昆明池」,以習水戰。他運用了漢時最著名的樓船,想居高臨下對付當時還只有獨木舟的「夷人」,留下了「漢習樓船」的歷史佳話。
唐標鐵柱:西元前7世紀至8世紀初,在今天大理洱海及其周遭地區先后形成六詔和西洱河蠻。“詔”為夷語,意思是部落,也有王、酋之意。六詔皆為烏蠻,即今儸儸的先民。其中蒙舍詔居六詔之南,又稱南詔。西元7世紀中葉,我國西部吐蕃奴隸主政權統一了青康藏高原各部,在北方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在南方與唐爭奪四川邊境和洱海地區,嚴重威脅到唐朝在西南地區的利益和安全。唐中宗景龍元年(西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為討擊使,擊毀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水上的鐵索橋,切斷了吐蕃與大理洱海地區的交通,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唐九征就立鐵柱記功,這就是昆明大觀樓長聯裡唐標鐵柱典故的出處。史載此鐵柱立于蒼山,今天的漾江畔。
宋揮玉斧:蒙氏的南詔國,在統一洱海地區後,在洱海之濱建太和城,設上下兩關,上關為龍頭關(即現在的大理古城),下關為龍尾關(也稱龍尾城,即現在的下關城)。蒙氏帝王傳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後被鄭氏、趙氏及楊氏篡位。接著南詔的通海(現玉溪地區通海縣)節度使段思平,在滇東南三十七蠻部的支持下,討伐楊氏成功,開創了段氏大理國時代,段氏仍然以大理為國都。據《道光雲南志鈔》載:大理國傳了幾代後,宋興,宋太祖乾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獻之,宋太祖鑒於唐南詔之禍,覺得南蠻不易統治,才有了宋揮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雲南,中國竟以外域視之,不知所謂大理國矣。因而大理國就成了南詔國的延續。
元跨革囊:是雲南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麗江地區是這一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雖時代涅遠,但仍能找到當年刀光劍影、鐵馬金戈古戰場的歷史蹤跡。南宋末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蒙古族鐵騎又征服了亞洲和歐洲的廣大地區及宋朝長江以北地區。長江天險成了滅亡南宋的最大障礙。于是蒙古軍採取了迂迴包抄,南征大理的戰略。而渡過金沙江天險便成了實現這一戰略的關鍵。元憲宗三年(1253),元世祖忽必烈率十萬鐵騎從四川術裡、鹽源一入寧菠永寧,駐畔日月和,(光緒《永兆直隸廳志》載:永寧界,有地名日月和,元世祖駐蹕處)。元軍在當地曾建築一橋,取名為開基橋,意為開基帝業。永寧現下開基橋,是後人重建的,元代開基橋已不複存,只有遺址。元軍在永寧稍事休整後,翻越瓦哈山(大藥山)直下金沙江邊,到達現寧菠縣拉伯鄉拉伯行政村(拉卡喜裡),面對滔滔江流,蒙古軍憑借革囊和羊皮役,神不知鬼不覺地革囊渡江到了對岸的麗江縣奉科鄉,納西族土酋率眾迎降,元軍隨即順利翻過太子關(原名雪山關門),進入今寶山鄉果樂村,再翻越鳴音直下到大金沙江畔準備革囊渡江的納西族水手巨壩,然後揮師進駐麗江壩。兀良合台率領的蒙古西路軍隨后也在中甸縣境內金沙江邊渡江到麗江縣巨甸、塔城一帶。巨甸原名九賊,元初改為巨津意為大渡口。現下,麗江地區境內尚存眾多與元跨革囊事件有關的地名和遺址。元跨革囊,促進了忽必烈平大理國和元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從唐未以來的分裂局面。同時也促進了麗江納西族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表現為一是納西族結束了長期的各部落分立的局面,實現了全民族的統一;二是統一后的納西族首領得到了中央政權的任命,土司世襲製由此開始。



孔曰成仁,孟云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04-11-14 08: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774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