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幾乎每個月要來一次的「大姨媽」,你可以有更多好方法認識她,解除焦慮,恢復好臉色。
女性去見婦科醫師時,最大的原因除了感染就是月經的問題,馬偕婦產科主治醫師葉立凡的綜合歸納,立即說清楚月經多麼困擾女性。
「大姨媽」(對月經的暱稱)要來時,不只心情鬱悶、腰痠背痛;她該來的時候不來、不該來的時候卻偏偏造訪,或莫名出血,也讓女人,甚至男人,膽戰心驚。
工作常跑來跑去的惠文(化名),婚後幾個月,有次月經(其實是不正常出血)結束,過了4~5天又再度出血,且下腹悶痛。
到了醫院,醫師先是以為她有子宮肌瘤,照超音波卻發現她腹腔積血,但看不到任何腫瘤。後來又經一連串尿液、血液、超音波檢查,醫師推測她可能是子宮外孕,但輸卵管上看不到胚胎。因此要她每個星期都回醫院追蹤。
直到有天晚上,惠文又感到腹痛,且大量出血。這之後連幾個星期血中懷孕指標,人類絨毛膜性腺刺激素(β-hCG)指數一路下滑,才完全確定她已流產。這意外的發現,前後折騰惠文兩個多月。
大姨媽製造的狀況若只是虛驚一場,還算幸運,但有些就預警身體出了麻煩。
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與大姨媽和平相處,保持適度的警覺,但又不至太恐慌。且看看中、西醫婦科專家怎麼說:
大姨媽的行程表
大姨媽早來、晚來、不來都令人擔心。理想狀況下,月經平均每28天造訪一次,但21~35天來一次也都算正常。而離預定日期,每個月前後5天的誤差,也屬可接受的範圍。
在這些標準之外也先別慌,只要週期穩定,例如40、41或42天來一次也沒關係。
太短的週期可能使女性容易貧血體虛,可以用中藥或西藥延長週期。
太長的週期除了使女性不易懷孕外,也使子宮內膜增生過度,提高病變的機會。
葉立凡建議,不要讓生理週期超過2個月,當週期超過1.5~2個月,就應就醫,讓醫生調整生理週期。
長庚醫院中醫分院婦兒科主任謝佳蓉的看法則是,一年當中月經偶爾一、兩次沒來或一個月來兩次,先不用太緊張,可以再觀察下個月份的狀況。
因為吃藥(消炎藥、抗生素)、吸菸、熬夜、工作壓力、體重改變,都可能影響荷爾蒙進而改變生理週期。
但如果一直不來,除了懷孕,很可能是卵巢功能失常,或其他荷爾蒙出了問題,例如泌乳激素過高、甲狀腺素過高或過低都會抑制排卵。
月經亂的另一種情形是量的改變。
除了進入更年期後,月經量開始變少、週期變長外,一般而言,每次來持續3~7天的範圍都屬正常,或時間再長一點卻固定也無妨。
通常是頭兩、三天量比較多,然後逐漸減少。
量太少,可能是卵巢功能不足,也可能是正在吃避孕藥,或者因骨盆腔發炎、曾經歷刮子宮內膜的手術,造成子宮沾黏,經血不易排出。
量太多,更要小心骨盆腔的病變。除了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的可能外,也別輕忽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
葉立凡認為,「量少比較偏不孕的問題,但量多卻要擔心是長『壞東西』。」
突然造訪最嚇人
除了週期、經血量的改變外,大姨媽最嚇人的行程當屬突然地造訪──非月經期間出血。
如果出血是在週期中間,量少、兩三天就結束,那可能是排卵期的出血。
排卵期出血不一定每個月都會出現,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
但如果是非月經期、非排卵期的出血,也不是性行為之後的出血,就要提高警覺。
懷孕、子宮外孕、流產、子宮頸長息肉、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或者卵巢、子宮腫瘤,子宮內膜異常增生等都可能造成異常的出血。
如果排除懷孕的可能,一時的生理週期改變,暫且勿驚慌,等下個月再觀察。
但有性行為之後,且在生育年齡,「只要月經跟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