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车埕」古时即为邵族之猎场,层峦群山环绕人烟罕至,日人治台后,始有汉人零星移居此间。日治时期,日本人在台湾大力发展糖业,1912年,埔里制糖会社厂房完工,开始投入制糖,也开启了车埕的发展。因为建造埔里糖厂的同时,日人并进行运输台车〈轻便车〉铁道的铺设,由埔里向南延伸至埕,再由车埕以七分车铁道衔接二水,汇入西部干线。「轻便车」无机械动力,下坡或车道平缓时,全靠人力推行及刹车,上坡则以牛只拖曳。当时因车埕站周边地势平坦宽广,由埔里运来的蔗糖皆在本地装车转运,经常有百多台轻便车在此停放,于是有人以河洛语称之为「车场」,车埕〈停放车辆的广场〉的地名由此而来,也逐渐形成最初的车埕聚落。
后来为了因应大观发电厂的兴建,日人于1919年着手拓宽车埕至二水间的七分车铁道,使其与西部干线轨距相同,以方便电厂工程建材的运送,全线于1922年通车,即为现今的集集支线铁路。
由于电厂的兴建,大量工程技师及工人涌入车埕,而运输蔗糖的轻便车铁道,亦为当时进出山区的交通动脉,人潮熙来攘往,各式民生店铺、娱乐场所林立,首度展现车埕的繁荣景象。然而,因为电厂于1937完工后,工程人员纷纷撤离,使得繁华一时的小山城,顿时黯然失色。
1960年,林业钜子─孙海先生经营的振昌木业公司来此设厂,车埕一跃成为南投木材的主要集散地,商贾云集、人车络绎不绝,开启了车埕的第二度繁华,而振昌木业从此在车埕的人文历史里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林业政策的改变,车埕的转运功能不再,振昌木业公司也因木料取得困难,于1987年被迫迁厂,本地的经济渐形萧条没落,而集集支线的客货业务也急速走向下坡,使得依山傍水的最后火车站渐渐沈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