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772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hao1682000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74 鲜花 x5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文章表情[] 未知,被当成虚假的确知
未知,被当成虚假的确知
政治权力经常建立在虚假的「确知」上。博弈理论着名的理论家艾尔斯伯格,则要唤醒政治人物与民众,让他们知道自己被蒙蔽了。

在你面前有两个箱子,每个箱子里各有一百颗球。甲箱中有五十颗红球、五十颗黑球,乙箱中也是红球黑球,然而比例不明。如果说从箱里抽出红球来,就能够得到一千元,你会选择伸手进甲箱还是乙箱!

我打赌你会选甲箱。因为实际做过的试验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毫不思索就将手伸进甲箱里。这种行为代表着:你相信在甲箱中抽到红球的机率,高于乙箱,不是吗?

那让我们把游戏继续玩下去。下一轮,同样这两个箱子,规则改成:如果抽到黑球就能够得到一千元。按照前一轮的推论,你觉得甲箱中抽出红球机率比较高,那这次你应该会改而试从乙箱中去碰黑球的运气啰?

你会吗?我打赌你不会。其实做过的试验中,绝大部分的人才不管什么推理,他们还是宁可伸手进甲箱里去摸黑球。

艾尔斯伯格吊诡
这是博弈理论中有名的「艾尔斯伯格吊诡」(Ellsburg Pavradox)。「艾尔斯伯格吊诡」说明一件重要的事:在做选择、决策时,人们会本能地避开未知、不确定,这项本能的强度远超过其他理性考虑算计。

如果由理性来考虑,甲箱抽出红球的机率是五○%,乙箱则从一%到九九%都可能。然而乙箱抽出红球的机率越低,那么相反地抽出黑球的机率也就越高。如果理性猜测,我们可以猜乙箱中红球多于黑球,那么第一次我们就会伸手进乙箱;我们也可以猜乙箱中黑球多于红球,那第二次我们会伸手进乙箱。然而人们实际的行为,却是根本不考虑乙箱,两次都到甲箱里试运气。

发现这项吊诡的艾尔斯伯格(Dariel Ellsburg)一九四八年进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因为他表现的聪明才智,被引导入博弈理论的特殊领域。那个年代,博弈理论是个带有贵族神秘色彩的学门,虽然博弈理论源自经济行为的研究,后来却发展出另外一个重要的运用领域──冷战决策。

以博奕理论看越战
美苏两大国在冷战期间,各自拥有了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核子武器,对峙、威胁。世界的命运操纵在两国的政治决策里,而两国的决策又是牵连互动的。的确多么像一场谁都输不起的赌局,于是研究人在种种竞争情势下将如何反映如何作为的博弈理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艾尔斯伯格年纪轻轻就发现了「艾尔斯伯格吊诡」,前途大好。毕业后他先到海军陆战队服务,接着进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军事政策智库──兰德公司。

一九六四年,越战爆发前夕,艾尔斯伯格进了美国国防部服务。一九六五年,艾尔斯伯格以国防部参谋的身分,前往越南前线考察。军方派了两个人当他的在地向导,兰斯德尔将军(Edwand Lansdale)和凡思上校(John Paul Varn),这两个人后来都因为越战而成了大名。读过葛雷格林的小说《沉静的美国人》吗?里面的派尔(Pyle)就是以真实世界里兰斯德尔将军为模特儿的。凡思上校呢?则被美国小说家Neil Sheehan 写进另一本小说《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ning Lie)中,成了那本书里说谎不眨眼的主角。

艾尔斯伯格一度在国防部里红得发紫。他经手了许多与越战相关的机密文件。基于他对博弈理论的研究,尤其是以他为名的那项吊诡所揭示的,在国防部工作、后来又回兰德公司任职的艾尔斯伯格,对于越战感到忧心忡忡。

发动圣战唤醒詹森总统
刚开始,他担心美国总统正统率军队在打一场盲目的战争。不是说美国总统看不到听不到与越战有关的资讯,而是这些资讯充满了错误与夸大。这种资讯比没有资讯更糟!美国总统误以为自己知道箱子里有多少红球多少黑球,其实他不知道。如果他知道自己不知道他就不会那么自信地将手伸进越战的箱子里了。

抱持着这样的信念,艾尔斯伯格开始进行一场私人的圣战。他利用各种机会,偷藏偷运偷印国防机密文件,那是个影印机还不普遍,更别说电脑复制技巧的时代,艾尔斯伯格穷尽其智慧,多方设法,竟然偷了超过一万页文件。

这场圣战的目标是「唤醒总统」。一九六八年三月,艾尔斯伯格偷来的文件,透过纽约时报公布了,里面显示了军方呈给詹森总统的报告,有多么草率有多么夸大。詹森的确被这批文件震得七荤八素,被迫宣布暂停二十度线以北的轰炸行动,随后又宣布放弃寻求连任,以示对越战负责。

詹森不连任,共和党的尼克森在选举中胜出,然而出乎艾尔斯伯格意料的,越战没有结束。艾尔斯伯格的卧底「圣战」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了新的挑战。

唤不醒总统唤醒民众
尼克森和詹森不同。尼克森得到了远比詹森丰富而且正确的资讯,明白越南战场的不可为,却基于政治考量,不愿也无法撤军。在这种状况下,艾尔斯伯格再怎么「唤醒」总统都没用了,他决定用另外一种方式尝试自己在博弈理论上的发现。

如果美国民众知道越战真相,不,应该说如果他们知道了政府与军方其实对越南情况的掌握、无能、错乱到了荒谬的地步,那么他们将形成巨大的力量,促使美国尽快离开这种盲目的情境。避开无法了解的情境,是人类的强大本能不是吗?

于是从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开始,纽约时报大篇幅刊登了国防部内部秘密文件,没多久,华盛顿邮报等其他几家报纸也跟进了。美国联邦司法部紧急要求法院禁止纽约时报发表这些文件,却在最高法院碰了个大钉子。不过在调查、辩论过程中,艾尔斯伯格的身分曝光了,他一度藏匿逃亡,没多久出面投案,后来获得无罪开释。

艾尔斯伯格原来相信自己一定会坐牢,而且大概要坐满久的。他因为一边在国防部工作一边参与反越战活动,很少有机会跟儿子互动已算糟了,万一坐牢岂不就完全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了吗?长考之后,他征得儿子同意,拉了儿子来帮他复制、处理机密文件,理由是:到时候要坐牢就父子一起去吧!文件见报前夕,他打电话给前妻,向她道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没办法再付赡养费了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3-24 01:4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070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