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06894
|
分享:
x0
|
[中彰投] 鳳凰山寺
全省三大古剎台北龍山寺、台南開元寺及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寺,在清嘉慶年間,經嘉慶皇帝遊台灣下旨敕封,而鳳凰山寺歷經四度改造,主祀陰哪山慚愧祖師,祂為什麼叫「慚愧」,到底是怎麼來的,至今縣文獻尚無明確記載,很多人不知其所以然。
根據前鹿谷鄉公所退休課長黃來旺,把故漢文學家張達修,所蒐集的資料公開建廟為200多年,另外,現任該廟主任委員林森斌,邀請台大研究員張簡堯所蒐集的資料,為300年歷史,而引起地方人士相當重要關鍵,希望考史專家深入証實,將這個謎底揭開。
首先就黃來旺把故漢文學家張達修所蒐集的資料,在一本阮通志著作的潮州府志中找到線索,再重新考證後所寫下來,據潮州府志嘉慶三十志方外篇記載,「慚愧」是別號,這個人姓潘,福建沙縣人,唐元和12年3月25日出生,出生時在拳曲,因而名「拳」,彌月時,有一遊僧至,其父抱他出來,僧書「了」字於其拳,立即伸張,遂更名為「了拳」,12歲父母先後亡故,依靠叔母,由於生活困苦,17歲去潮黃砂社車上村,即今大埔縣,依游氏為母。
了拳少時即皈佛,曾在大埔的赤巖嶺,以指甲寫「大生石頭」四字在石,大如拳頭,歷風雨剝落,點畫宛然。祂的由來,係了拳曾語其徒曰:「從前佛祖皆宏演法乘自便以度人,我未能也,心甚愧之,圓寂後,藏我骸于塔,當顏其額日慚愧」。
鳳凰山寺奉祀慚愧祖師,據該廟先前主委林勳及鄉長陳錫梧,就鄉公所資料為二百年,是清嘉慶年間,有莊昧者,由福建率數十人渡海來臺,在昔之頂城,結草為廬,奉慚愧祖師公香火禮拜,也稱頂城祖師公。
同治十三年,日軍以日人在恆春失蹤為由,藉端進剿牡丹社,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辦臺灣防務,至臺奏朝廷開闢橫貫東西之戰徑,以便呼應,中路以福建寧總兵吳光亮為統領,偕其兄吳光忠由竹山東進,開山時紮營於頂城附近,以該地有蕃人騷擾,每日清晨必躬禱於祖師,虔求庇佑,並發願他日開山順利,將重建廟宇,以答神庥,吳光亮贈獻「佑我開山」匾額,至今仍懸廟前門楣之上。
吳光亮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終將沿八通關秀姑巒隘道貫通,當開工抵鳳凰山麓時,為紀念特大書「萬年亨衢」四大字於巨石,草書遒勁,勒於道上,至今尚存的一級古蹟。
吳光亮由於鑿險有功,光緒三年擢升鎮臺,駐守臺南,以當年許願重建祖師公廟,乃馳書告頂城人士,並派吳維謨地理師扺頂城,與當地林吃來等人會商,勘查新廟地,並繪成圖樣,盤桓數日,一切商討就緒,並擇吉興建,當地推林吃來、黃玉山、黃水秀等專程南下取銀兩、惟當時交通不便、徒步抵達時,吳光亮已先二天奉調回京,重建遂作罷。
台灣光復後,頂城改為鳳凰村,鳳凰山寺因而得名,現之廟貌,是民國43年,第三次募資重建以後四次再整修,建坪200餘坪。
該寺重建後之時,當年之省議長黃朝琴與彰化縣長陳錫卿,分別題贈「光明普照」與「靈昭海甸」匾額,民國68年謝副總統題「福佑生民」匾額乙方,更使鳳凰山寺,聲譽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