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220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豪仔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Evolution~        Evolution~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休閒哈啦, 數位影視
推文 x89 鮮花 x124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電腦模擬揭開月球的身世之謎

一次新的電腦模擬顯示,月球是地球和另一個行星劇烈撞擊下的產物。
這次撞擊可能也導致了目前地球一天24小時的情況。

西南研究院和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的科學家進行了一次電腦模擬,為「大碰撞」產生月球一說又增添了幾分真實性。

這次新的模擬顯示,一顆大小與火星相近的行星在45億年之前與地球發生了猛烈碰撞。

這顆行星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一半,在碰撞中被地球撞碎,碎片被地球大氣層融化。

撞擊使得好幾噸重的氣化岩石碎片飛入了地球的運行軌道,它們在冷卻以後逐漸堆積聚集,形成了月球。

整個過程不到100年,這段時間在宇宙中轉瞬即逝。

這次撞擊也使得地球開始自轉,但自轉速度比現在要快得多,當時地球每天只有5個小時。

當時月球離地球很近。但是隨著月球逐漸地遠離地球,地球的自轉速度也慢了下來。事實上,

現在月球仍然以每年幾英寸的速度逐漸離開地球。

在模擬中,顏色代表碰撞時的溫度。環繞地球赤道的低溫(藍色/綠色)的圓盤形物質最後形成了月球。

所謂的「大碰撞」理論自7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流傳,但是以前的理論認為曾經有過兩次或更多次的天體撞擊。

新的理論解釋了地球24小時自轉時間的由來,而且更精準地推算出那些行成月球的岩石到底有多少數量。

「以前的撞擊理論模式發現撞擊可能會產生月球,但是卻無法解釋地月系統的各種特點。」SwRI位於Boulder的

太空研究部副主任卡那普表示。

「在證明了一次撞擊就可以達到目前的狀態之後,我們就可以對當時的情形做出更正確的推論。」她表示。

這項新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Nature》雜誌上。

撞擊地球的行星早已不在了,它命中注定無法成為太陽系的一員。

資料來源:Wired News


[ 此文章被cw2325在2005-04-12 00:17重新編輯 ]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10 01:01 |
神喻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這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45億年前到現在是一段非常長的時間
時間可以湮滅一切的證據
真是可怕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10-23 20: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856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