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audioart.au...com.tw/聲音要耐聽,試試軟性避震 江俊德
為何要寫這一篇用家報導呢?原因之一是蔡法官家中的音響總花費並不高,但卻擁有相當耐聽的音響性。原因之二是蔡法官家中的聆聽環境,與絕大多數音響迷的環境相同,由於居家空間有限,無法特別騰出空間作為音響室,因此如何與客廳共用,卻又保持好聲,是眾音響迷想知道的熱門話題。原因之三是,讀者看多了音響論壇的報導,對於器材的搭配以及空間原理早已瞭若指掌。但,一旦把器材扛回家擺設定位之後,如何動手操刀調整音響,卻又往往摸不著頭緒。於是想得到的、買得到的調音道具,也不管對聲音是好是壞全數用上,效果加加減減之後是否又回到原點?
這些情形普遍存在你我之中,調整音響雖然方法萬種,但適合自己使用的卻僅有一種,您無法像切換旋鈕一樣,動手轉轉就可以瞬間改變墊在器材下方的墊材。該使用哪種材質?這種材質是否對聲音有正面的益處?都需要靠長期的聆聽經驗以及敏銳的判斷力逐步調整。最近,我的音響系統大換血,面對完全不同組合的音響器材,對於「調整」有了諸多心得。在調整自己音響的期間,劉仁陽顧問帶我到多位音響迷家中,看看別人是如何調整音響的,一方面讓我參考;另一方面了解不同環境與不同器材所呈現各種聲音的走向。這次報導的蔡法官,就是其中劉顧問與我前往拜訪的音響迷之一,特別報導出來以餉讀者。
音響就擺在狹長的客廳中
蔡法官是劉顧問的朋友,住在較安靜的台北巷內,因此聽不到吵雜的道路噪音,偶爾還可以聽到麻雀聒噪的自娛聲。由於是一般公寓住宅,因此音響空間必須與客廳共用,很可惜的是,客廳的空間並不理想,在長約五米、寬約三米的狹長形開放空間裡,實在很難替喇叭找到理想的擺設定點。客廳的一端是落地窗,為了考慮行走動線,大部分的音響迷只好犧牲擺位,屈就將喇叭擺在長邊(五米那一邊)的矮櫃上或矮櫃兩旁。然而喇叭擺位密切影響著聲音的音場及定位,將兩支喇叭拉得太開,中央則幾乎沒有定位與形體感可言,音場也勢必形成扁平狀,如此一來連神仙也難醫。
環境雖然惡劣,但仍然要有盡量不妥協的發燒精神。蔡法官協調家人生活動線,將喇叭擺在短邊的落地窗前,進出也許不太方便,但卻保留了最基本的聲音特性。至少,音場聽起來不會再「無邊無際」完全摸不著邊、摸不著形。
盡量使用聲底厚實的器材
從圖中看來,其實兩支喇叭擺設的位置很靠近,如果能夠再向外拉開約一公尺,音場特性絕對可以提昇不少,不過這不太可能辦到,除非家人不看電視,不需要客廳作息。蔡法官使用哪些音響器材呢?清一色是我熟悉的器材,他們的共同特色就是「厚聲底」。
CD轉盤是已經停產的Proceed PDT Ⅱ,這一部造型有異於常的CD轉盤,竟然是目前買得到的CD轉盤中,售價最便宜、聲底又最厚實飽滿的CD轉盤。只可惜停產已久,前一陣子卡門公司也已完全出清存貨,我的那一部PDT Ⅱ還是倒數第五部。
D/A轉換器是 Vimak DS1800,前級是Audio Research LS-2真空管前級,後級是Audio Research Classic 60真空管後級,喇叭則是少見的Dahoquest DQ-30,所有的線材皆為Power Source,如此的搭配全是為了求取更飽滿厚實的聲音。
蔡法官使用的器材都是一時之選,這當然是仔細打聽之後的結果。有趣的是全套器材中除了線材以外,其餘皆已停產,已經過氣的器材聽起來聲音會不會也過氣了呢?答案是不會,而且恐怕比許多使用全新器材的系統要好聽許多,至少,這裡的中高頻非常柔順、輕鬆發聲的特點也足以迷倒一群人,尤其是低頻段,既有彈性又沉得下去。
空間配合調整的方法
既然是劉顧問的朋友,去過劉顧問的家中聽過音響,自然會學個一招二式回家套用一番,您見到的到處使用「綠布」,就是最大的特點。先來看看環境的調整,再來研究器材的調整。
從大圖中看來,兩側牆的擺設並不對稱,地板上除了擺一塊厚地毯外,就是少許的擴散板。左邊(見圖一)的第一反射點剛好是電視機的位置,光滑電視螢光幕容易反射,因此使用純棉厚綠布蓋住螢光幕,以減少直接的反射。而電視機後方的擺設物,則也乾脆蓋上厚綠布,以降低第一反射面的影響。客廳的右邊呢?(見圖二)這是鋪上泡綿坐墊的藤椅,泡綿的反射有限,對聲音的影響也有限,在座位上方則擺三個擴散板,並且加蓋大綠布,這樣左右側牆就對稱了。
我們再來看看器材的擺設。Proceed PDT Ⅱ轉盤就不必多說了,音響論壇的主筆們放棄使用其他更高價的CD轉盤,當然是有原因的,反正這部轉盤市面上已經買不到全新品,沒啥好說了。由於空間有限,容許擺設器材的空間並不多,Proceed PDT Ⅱ擺在矮櫃上,不過它並不是直接擺在矮櫃上的。請注意圖三與圖四,蔡法官放棄一般使用擺錐的方式,改墊「軟性物質」。從圖五看來,在Proceed PDT Ⅱ的位置上,先擺四個「奇寶神墊」,這是類似於發泡材質的避震墊,與小孩在地板上玩耍的組合式地板是類似的材質。奇寶神墊之上擺一塊見方的厚花梨木墊。音響界很流行高硬度的檀木與花梨木,究竟是因為取其高硬度或是高價格,還是純粹為了聲音的表現則不得而知。反正自己試試看各種材質,根據經驗判斷,墊「木頭」,對聲音是有好處的。木頭之上則又是一層厚綠布,最後在器材上方,再蓋上一層綠布。這兩點我曾經在家中實驗,Proceed PDT Ⅱ轉盤下方墊上好幾層折起來的綠布,確實可以讓聲音更溫厚一些,而器材上蓋綠布,不用我多說,來過我家中聽過的朋友都知道「略有正面的效果」,不過請注意散熱問題。
前級就擺在數類轉換器之上,將器材疊起來雖然不太衛生,而且會影響到聲音的表現,不過目前尚未購入新的音響架,因此只好暫時這樣使用。蔡法官想更換木質的音響架,雖然造型不錯,價格可不便宜。
Audio Research LS-2採用真空管放大,我曾經在音響論壇上徵求一部Audio Research LS-2前級,一位讀者表示願意出讓以便升級,約好時間到家中試聽,聽完之後卻說:「Audio Research LS-2不錯啊,不賣了!」當場我啞口無言。有幾個方法可以讓LS-2的聲音更溫暖厚實:其一是鬆開機箱上蓋的螺絲,讓螺絲輕輕含著,或者乾脆取下螺絲,讓上蓋輕輕蓋在機箱上即可。如果手上有綠布,也可以將綠布圓捲起來,墊在前級下方,而上蓋與機箱間也用布做緩衝。主筆黃鴻鈞與郭世鼎的Audio Research LS-5 Ⅱ,就是依法炮製的,難看歸難看,好聽就好了。也可以嚐試增加LS-2內部的電流,讓聲音聽起來更具有雄糾糾氣昂昂的氣勢,如果您手上有LS-2想改改看,請來信給我,我再告訴您要改哪裡。
Audio Research Classic 60也是一部很好的真空管後級,只可惜輸出功率不大,而且停產已久,讀者若預算不足想買到好聲的真空管後級,就請多多尋找了。Classic 60下方的墊材與Proceed PDT Ⅱ相仿,反正一招用到底就對了。
將布塞在空隙中
綠布除了可以拿來墊器材、蓋器材以外,還可以拿來做什麼?「塞」器材!
現代化的器材往往講求高解析度,從訊源到喇叭,每樣產品講求高解析度的結果,往往讓聲音頭重腳輕,高頻雖然漂亮量感卻過多,一開大音量低頻就不見了!如何壓抑高頻量感卻又不影響延伸,是目前音響迷最急切需要練就的「基本調音功夫」。喇叭高頻過多時如何處理?蔡法官再度把綠布當作萬靈丹,推測布是軟性的、布是純棉天然的,布也可以吸收高頻,因此要壓抑高頻量感,布當然是最佳材質。
DQ-30喇叭的造型特殊,其實這個造型是延伸至Quad ESL靜電喇叭的圓弧形造型,在現代設計的喇叭當中也可稱上一絕。DQ-30的中高音與平面喇叭一樣,採用開放式設計,藉由雙面發聲的特點,增加音場的寬廣度以及堂音。雖然蔡法官目前的搭配皆屬厚聲底的器材,但大音量下為求高、中、低頻的整體平衡度,仍然需要稍稍降低高頻的量感。實驗之後發現將布蓋在高、中音單體上有正面幫助,於是在不影響單體發聲的情況下,喇叭的狹縫、間隙,全部塞上了布(請見圖五)。這個方法確實有效,事後使用B & W 801的畫家楊德俊,也使用綠布整個包住B & W 801的高、中音單體,我聽過之後也發覺,聲音變得更溫暖了。您有高頻過多的困擾嗎?自己想辦法處理吧!
線材也是調整聲音的好道具
過去有人認為,器材應該保持中性、線材也應保持中性,這樣音響就可以保持原味了。這個概念不錯,問題是沒有器材是絕對中性的,因此才需要靠著各式各樣不同口味的音響器材來搭配。要讓聲音豐潤,線材是不可錯過的調聲法寶,線材不但是必要配件,也可說是最經濟的調整方式。
蔡法官從頭到尾全套使用Power Source線材,並不是沒有其他選擇,而是C/P值的問題。目前市面上聲底最厚的線材不少,Audio Research李茲線、Audioquest李茲線,OBL電源線、Power Station喇叭線以及貴到斃的NBS等,全是厚聲底線材的代表。但這其中若要選出C/P值最高者,看來唯有Power Source以及OBL兩家了。
Power Source真有如此豐厚的特點嗎?若懷疑就請永遠不要試聽,否則就別怪荷包保不住了。
保有全頻段極佳的平衡性
蔡法官的器材搭配從訊源就講求厚實的聲音,您會不會把它誤認為「糊」呢?如果是的話那就太可惜了。其實我一直在音響論壇上所鼓吹的「厚實」,就是追求樂器本質的聲音。您聽過現場的小提琴拉出來的聲音像鋼絲磨擦的聲音嗎?我想那絕對不可能發生。而評論中所使用的「飽滿」、「厚實」,其實標準正是現場音樂。我說這對喇叭聽起來很厚實,就意味著它具有現場樂器寬鬆自然的特色。
蔡法官播放了不同的曲目聆聽,從小提琴獨奏到大編制的交響樂片段,這套系統呈現出從容不迫的氣度,尤其是低頻段的表現,更是令人稱奇。
DQ-30不過每聲道使用一支十吋的低音單體,卻連鬼太鼓都可以感受到地板搖晃的威力,而且共鳴和諧,一點也不緊繃。Classic 60後級並不算是低頻控制力相當優秀的後級,而其輸出功率也不大,為何可以營造出寬鬆有氣勢的聲音呢?
器材搭配是原因之一,再來使用軟性避震以降低高頻量感也是助力之一,而影響聲音最大的DQ-30恐怕又是一對被大家所遺忘的好喇叭,如果找得到的話,請讀者直接購買,絕對錯不了。
在這樣極不理想的環境中,能夠發出輕鬆自然,平衡感佳的聲音確屬不易,連編輯部在依照標準尺寸設計的聆聽室中,也難以調整成平衡感佳的聲音,凡事用懷疑的態度用心調整、多方面比較,就可以讓自己的系統在無形中升級,這恐怕比換機升級要來得有意義。
看完了這一篇用家報導,您可不要高興得照單抓藥,以為回家一擺就能夠出好聲。如果調整器材真有這麼容易的話,音響店早就門可羅雀了。事後我問蔡法官對於這套系統還有哪些改善的計畫?他說還要再添購一個音響架,不要讓器材疊在一起;另外線材也將升級成最新的Power Source SE喇叭線。還有,如果有機會的話,他想把剛剛裝好的日本進口日立分離式冷氣換掉,那部室內機的聲音簡直在開玩笑!提供給讀者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