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嬰兒] 新生兒腎上腺血腫
新生兒腎上腺血腫
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方旭彬
腎上腺血腫是在1892年第一個由Spencer在死產的嬰兒發現,之後針對新生兒所做的統計,發生率大約是五百分之一,至於有多少胎兒在母體內已經發生則尚不清楚。週產期前後所發生的腎上腺血腫發生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但是推測可能與下腔靜脈中傳回腎上腺靜脈的血壓突然上升有關,這有說明了為什麼腎上腺血腫右側(佔70%)比左側來得多,因為右側腎上腺靜脈較短、距離下腔靜脈較近之故。
新生兒在哪些情況下容易有腎上腺血腫呢?據觀察統計,出生體重較重的嬰兒、生產過程不順利或有生產傷害者、缺氧、產程過長、敗血症、凝血疾病、腎靜脈栓塞,都是屬於新生兒腎上腺血腫的好發者。之前的學者觀察發現:通常在腎上腺出血以前,會先有腫脹的情形,然而一但有缺氧情形產生,嬰兒體內的血流會流向心臟、腦、與腎上腺,而導致腎上腺出血。但是也有母親產前檢查一切都正常,生產過程有順利,並無上述危險因子卻也發生腎上腺血腫的例子,所幸絕大多數腎上腺血腫的嬰兒並不會有腎上腺功能缺乏或衰竭的情形。
由於現代醫學超音波影像檢查的進步,加上方便又無輻射的顧慮,有些新生兒在出生後接受超音波檢查會發現有腎上腺囊腫的情形,除了腎上腺血腫以外,還必須考慮其他可能有類似影像的病灶,需要鑑別診斷的疾病包括囊狀神經母細胞瘤(惡性腫瘤)、腎上腺膿瘍(細菌感染)、腎上腺囊腫或皮質囊腫(良性水瘤)、腎上腺結節性增生(良性腺體增生),除此之外有些鄰近器官的囊腫如腸道、肝臟、膽道、腎臟、卵巢、甚至肺部囊腫也可能被誤認為腎上腺腫瘤。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小心惡性的神經母細胞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是超音波影像不易與良性的腎上腺血腫區分,而且可藉以區分的24小時尿液VMA(一種神經母細胞瘤特有分泌的物質),只有在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上升的情形,所以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的影像追蹤便成為重要的判斷依據。大部分的嬰兒腎上腺血腫,會隨者時間慢慢吸收,如果有快速長大、或持續追蹤三至四個月仍未消失,就無法排除惡性的神經母細胞瘤,必須手術切除並請病理科醫師確定良惡,如果真是此瘤,經過適當的化學治療,通常預後還算不錯。
本院小兒科兩年多來的新生兒超音波篩檢,有發現不少的腎上腺囊腫,絕大多數屬腎上腺血腫,除伴有延遲性黃疸(血腫被吸收代謝成膽紅素上升)外,大多在一兩個月內縮小或消失。最近有兩例較特殊的案例:一位是出生即發現巨大的腎上腺血腫,狀似惡性瘤,短短一週後擴散至整個腎臟周圍的血腫,所幸只有黃疸持續較久,滿月後兩處血腫均縮小後來無大礙。另一例出生時腎上腺囊腫僅一公分直徑,滿月回診追蹤囊腫體積變大八倍,疑似神經母細胞瘤而建議開刀。對於這種新生兒不算少見的疾病,只要配合小兒科醫師耐心追蹤大都會不藥而癒,萬一真的碰到惡性腫瘤,也可以儘早處理而不至於耽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