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仔
Evolution~
|
分享:
▼
x0
|
专家破解越王勾践剑因何千年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出土时为何依然寒气逼人,毫无锈蚀,锋利无比,
稍一用力,便可将多层白纸划破?剑身上整齐排列的黑色菱形暗花纹是如何铸造的?
在没有现代精密车磨床工艺的情形之下,古代铸剑大师又是如何铸造出剑首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 一个又一个谜团,吸引了大量文物工作者、民间工艺大师等苦心钻研,试图揭开蕴藏在千年古剑身上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许光国,湖北荆州市郢都青铜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他也是越王勾践剑众多仰慕者中的一员,
年满60的他一直痴迷于解开越王勾践剑的铸造之谜。
2004年2月5日,许光国用他布满伤痕的老手把一颗“做旧”后的琉璃牢牢镶嵌在青铜剑的剑格上,
耗尽他14年心血仿制的越王勾践剑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
目前许光国仿制的越王勾践剑已经被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收藏。
许光国仿制了越王勾践剑,也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在这把千古奇剑身上,它究竟有何神秘之处。
古墓惊现神秘青铜宝剑,制作精美,历经千年没有丝毫锈迹,依然锋利无比。
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境内,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望山楚墓群中的一号楚墓中发现的。
谭维四是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队队长,当年就是他亲手把越王勾践剑从墓地里捧出来的。
据谭维四回忆,当时他们在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发现了一柄装在黑色漆木剑盒内,配有剑鞘的青铜剑。
刚开始他们并未觉得青铜剑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考古人员将青铜剑从剑鞘中抽出来的那一瞬间,
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把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
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
更为奇特的是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剑身依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不见一丝锈迹。
当现场有人伸手去拿剑,手指刚一碰到剑刃,殷红的鲜血顿时流了出来,可见剑的锋利程度。
根据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那么他是否就是拥有这把旷世宝剑的幸运儿呢?
很多出土的古剑都选择了在剑格也就是剑身和剑柄之间的椭圆部分锲刻剑主人的名字,
这把神秘的青铜宝剑会不会也遵循这个传统呢?
果不其然,就在靠近剑格的地方,考古人员发现了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
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考古人员初步解读出铭文中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
可见这是一把越王的佩剑。但是剩余两个代表越王名字的字却让专家无从解释,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
先后有9位越王,究竟此剑是哪位越王的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当年在着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的主持下,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
式的学术讨论。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铭文终于被确认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剑的主人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就是那位春秋晚期赫赫有名的霸主,卧薪尝胆的勾践。
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勾践剑为什么不带一丝锈迹?剑身的菱形花纹又是如何形成的?
谭维四告诉我们,为了解开越王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早在1977年12月,
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
学者们一道,辨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他们发现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
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
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锋利无比。剑身菱形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
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看来古人极有可能是在剑身表面做过人工处理,才使得越王勾践剑能历经千年不锈。
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的谭德锐研究员也开始对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进行研究,通过对菱形花纹的成分、结构等进行分
析测试,终于从剑身表面0.01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谭德锐研究员据此推断,古人果然是通过腐蚀的化学
手段得到了剑身菱形花纹。
无独有偶,这次许光国辨用的也是化学方法───硫化工艺,经过上千次试验才仿制成功了剑身的菱形花纹。
但是与谭德锐几乎同时,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的副研究员董亚巍,认为古人不可能掌握在近代才出现的化学外镀手段,
他认为菱形花纹是通过传统的铸造手段制作出来的。董亚巍也确实用传统铸剑方法铸造出来了一把带有菱形花纹的宝剑。
不可否认,古人的青铜铸剑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但是要完全破解古代铸剑师究竟用何种技艺铸造出了这样一把旷
世奇剑,现在可能还为时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