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51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yun65468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哈啦][顯示卡] 萬金刀鋒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開箱評測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搭載 16 GB GDDR6 顯示卡記憶體,並透過 Xe-Core 內的 XMX AI Engines 以及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技術來強化遊戲以及內容創作性能,藉由第 5 代 AeroBlade 3D 刀鋒鼓風扇以及軸流式 FrostBlade™ 2.0 風扇,搭配均熱板來壓縮顯示卡所需安裝空間,這張顯示卡以萬元內售價及三年售後保固為玩家帶來 2K 解析度入門遊戲顯示卡選擇,本篇開箱除了遊戲性能測試外也額外帶來 AI 人工智慧性能測試。


本文章同步發表於無廣告開箱評測網站 PC Unboxing 上,請參考超連結。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規格:
顯示核心:Intel Arc A770
PCI Express:4.0 x16
Xe-Cores:32
Ray Tracing Units:32
XMX Engines:512
GPU 時脈:2200 MHz / boots: 2400 MHz
Memory 規格:16 GB GDDR6
Memory 頻寬:560 GB/s
記憶體介面:256-bit
尺寸:267 x 117 x 42 mm
占用槽位:2 Slot
供電接口:2x PCIE 8-Pin
建議電源瓦數:650W
DirectX:12 Ultimate
顯示輸出:1x HDMI 2.1、3x DisplayPort 2.0
多螢幕輸出上限:4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開箱
這張顯示卡筆者早在 Intel Arc A770 跟 A750 性能解禁前就在 Predator Gaming 的社群媒體 X 上看到,不得不說這個中二風格當時就直接打中我的喜好,過了將近快要兩年之後總算有這個機會上手開箱測試它了!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使用 Intel Arc A770 顯示卡核心,在開賣當前就有著早鳥優惠價格硬生生比 Intel Arc A770 限量版顯示卡便宜了兩千塊,只能說 Acer 很不給 Intel 面子呢。
6 nm 製程的 ACM-G10 顯示卡核心使用代號為 Alchemist 的 Intel Xe HPG 架構,內部由 32 個 Xe-Core、32 個 Ray Tracing Units、512 個 XMX Engines 集合組成,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搭載 16 GB GGR6 顯示卡記憶體,TGP 為 210W;Turbo 模式可提高至 235W,官方建議搭配 650W 以上的電源供應器使用。
日常使用上 A770 支援 DirectX 12 Ultimate 等 GPU API,與 AV1、HEVC、H.264 影音編解碼功能和 VP9 串流解碼等等。

∆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 背面印有基本特色。

∆ Acer Predator 大字樣。

∆ 盒裝內附贈 ADATA 威剛 UV350 32GB UFD 裡面灌有顯示卡驅動程式以及 Predator BiFrost App,但筆者是習慣直接到官網下載最新版本驅動。

顯示卡本體並沒有附贈金手指保護套或是螢幕輸出防塵塞,這部分相對可惜了些若消費者想要保護或是收藏的話,就需要額外自己購買,但應該是考量的成本問題吧。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的長寬高尺寸為 267 x 117 x 42 mm,散熱模組系統使用第 5 代 AeroBlade 3D 刀鋒速冷金屬散熱風扇,和直徑Ø 92 mm 軸流式 FrostBlade 2.0 風扇所組成。
在通電運作時左邊比較小顆的 AeroBlade 3D 刀鋒風扇會有些許折射燈光效果,這個小風扇會以渦輪扇的形式進行散熱風流也就是會從螢幕輸出接口那邊排熱;大顆的 FrostBlade 2.0 風扇則是由強化背板開孔處直接穿透散熱。

∆ 顯示卡正面視角。

∆ 渦輪扇 AeroBlade 3D 刀鋒速冷金屬散熱風扇。

∆ 軸流式 FrostBlade 2.0 風扇。

金屬強化背板能夠提升 PCB 本身的物理結構強度並且稍微協助背面 IC 散熱,後方印有大量的 Acer Predator 標誌及文字進行造型設計,最重要的還是顯示卡尾端為了搭配軸流式 FrostBlade 2.0 風扇散熱,將散熱鰭片上方留有大面積開孔。

∆ 顯示卡強化背板一覽。

∆ 背面紋路裝飾,顯示卡螺絲上沒有防拆貼...所以....

∆ 強化背板開孔,讓尾端風流經過散熱鰭片後直接通過排熱。

前面有提到這張顯示卡外部使用渦輪風扇,為的就是搭配內部散熱模組進一步將顯示卡厚度壓縮,讓整張顯示卡厚度僅為 42 mm 也就是會使用到 2 Slot 的機殼 PCIE 安裝位置,相當適合 M-ATX 或是 Mini ITX 主機板或機殼安裝。
根據筆者實際測試過後,實際顯示卡整體功耗 TGP(Total Graphics Power) 在預設情況下約在 210~220 W 左右,顯示卡藉由兩個 PCIE 8-Pin 為其供電;官方建議搭配 650W 以上的電源供應器使用,但若是使用功耗較大的 Intel i9 或是 AMD R9 處理器一起裝機,那筆者會更建議把電源瓦數再加高會更加保險。

∆ 顯示卡厚度僅 42 mm,僅會占用兩槽的 PCIE 安裝位置,適合空間有限的平台使用。

∆ 由 2x PCIE 8-Pin 供電,可以沿用舊有電源來升級顯示卡。

顯示卡有四個螢幕輸出接口分別是:1x HDMI 2.1、3x DisplayPort 2.0,顯示卡螢幕接口下方留有大面積開孔給渦輪扇將散熱風流排出顯示卡。

∆ 1x HDMI 2.1、3x DisplayPort 2.0。

∆ 顯示卡尾端設有鎖孔可以相容部分 PC 內的顯示卡固定支架,同時也可以看到顯示卡由四根熱管散熱。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拆解展示
接著筆者手動來拆解這張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這邊要提醒各位玩家「我不建議、不推崇消費者自行拆解顯示卡,因為有可能導致人損故障失去原廠保固」,筆者會拆解僅僅是為了展示用途提供給大家參考。
手上這張顯示卡上的螺絲並沒有防拆貼,整個拆解過程算是簡單只是螺絲有超級多個,如果真的有要拆解研究要記得排列好螺絲,並記清楚從哪邊拆下來的。
顯示卡內部散熱模組使用四根扁形熱導管搭配銅底均熱來導熱,整體概念與筆電相似,看來 Acer 是把筆電端的技術力移植上來了呢!

∆ 大部分螺絲都從顯示卡背面方向卸除即可,光是強化背板就有這麼多螺絲。

∆ 顯示卡背面 IC 幾乎都有輔助散熱。

∆ 強化背板接觸面也是金屬接觸材質面。

∆ 散熱模組拆卸。

∆ 這張卡在發熱量較低的 IC 上,都使用皮膚色導熱介質協助導熱,但它不是散熱膏比較像是泥膏狀的東西,顯示卡核心還是使用散熱膏。

∆ 皮膚色導熱介質不建議擦除,顯示卡記憶體與核心共用一個銅底均熱板,顯示卡記憶體與均熱板中間有額外焊上金屬彌補高度差。

∆ 顯示卡散熱模組內部使用四根熱導管搭配均熱板協助散熱,與筆電類似概念。

∆ 顯示卡核心布局與限量版相似但還是有部分不同。

∆ Intel Arc A770 顯示卡 ACM-G10 核心,旁邊是單顆 2 GB 的 Samsung_GDDR6 顯示卡記憶體(VRAM)總計 16 GB。

顯示卡燈光效果展示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在風扇以及側邊標誌處有著燈光效果,玩家們可以透過 Predator BiFrost 公用程式 App 來自定義燈效。

∆ 顯示卡正面燈效。

∆ 渦輪扇的燈效相對低調但仍舊很好看。

∆ 顯示卡側邊的 Predator 標誌也有燈光效果。

顯示卡專業創作與渲染測試

針對專業性質的測試使用了總計七種不同軟體,包含了 Indigo Bench、Blender Benchmark、SPECviewperf 2020 v3.1、Superposition 2017 Benchmark、Geekbench 6、UL Procyon benchmark、Furmark 2 等,多個不同領域專業性質測試軟體,其中不乏包含了渲染、3D 建模、2D 繪圖、影片剪輯轉檔等測試,透過各項專業軟體內建的基準測試給大家參考。
測試平台使用 Intel Core i9 13900K 處理器,搭配 MSI MEG Z690I UNIFY 主機板以及 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x 16 GB 雙通道記憶體,來測試本次開箱的主角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
主機板 BIOS 為 7D29v1G 版本,並在 BIOS 內開啟 XMP 3.0 與 Resizable Bar,處理器則是開啟 Game Boots 功能;功耗設定保持主機板預設的 PL1/PL2 288 W,顯示卡驅動版本為 Intel® Arc™ & Iris® Xe Graphics - Windows* Version: 31.0.101.5534 來進行測試跑分。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 13900K (MSI Game Boots_on)
散熱器:Valkyrie E360(全速)
水冷扇:LIAN LI UNI FAN P28(全速)
主機板:MSI MEG Z690I UNIFY ( BIOS 版本:7D29v1G )
記憶體: T-FORCE XTREEM DDR5 8000 MT/s 2x 16 GB
顯示卡: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2H2
系統碟:Plextor PCIe Gen3 x4 M.2 2280 SSD 512GB
遊戲碟:Intel 670P 2TB M.2 2280 PCIe SSD (Solidigm)
電源供應器:FSP Hydro PTM PRO ATX3.0 (PCIe5.0) 1200W
顯示卡驅動程式:Intel® Arc™ & Iris® Xe Graphics - Windows* Version: 31.0.101.5534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GPU-Z 中檢視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顯示卡的規格資訊,代號為 Alchemist 的 Intel Xe HPG 架構 ACM-G10 核心使用 6 nm 製程,512 個 XMX AI Engines,顯示卡記憶體規格為 256-bit 16384 MB GDDR6 (Samsung),GPU 預設時脈為 2100 Mhz。

∆ GPU-Z。

∆ 全預設情況下 PL1 跟 PL2 設定為 210 W。

Indigo Bench 則是使用 Indigo 4 渲染引擎的免費測試軟體,使用 OpenCL 架構支援 NVIDIA、AMD 和 Intel 各家顯示卡以及處理器進行渲染性能測試,測試過程中提供臥室以及跑車兩個樣本來渲染,會以每秒渲染完成單位為成績因此成績越高越好,在臥室項目的成績為 9.588 (M samples/s);跑車項目的成績為 20.761 (M samples/s)。

∆ Indigo Bench。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4.1.0 是 3D 繪圖軟體 blende 提供的免費基準測試軟體,在 benchmark 中使用者可以選擇要測試 CPU 或是 GPU,測試過程由 monster、junkshop、classroom 三個場景專案進行跑分。

∆ blender benchmark launcher 4.1.0。

SPECviewperf 2020 v3.1 囊括各項專業工作領域 3D 繪圖以及渲染軟體,該測試軟體以 OpenGL 和 DirectX API 運作 3D 圖形性能模擬實測,本次以 3840×2160 4K 畫質測試項目包含了 3ds Max、CATIA、Creo、Energy、Maya、medical、snx、SolidWorks 等軟體。

∆ SPECviewperf 2020 v3.1。

Superposition 2017 是基於 UNIGINE 2 引擎的基準測試軟體,UNIGINE 引擎經常被用於模擬器、跨平台遊戲、VR、3D 建構軟體各方面開發,支援 OpenGL 4、Vulkan 和 DirectX 12 等 Graphics API,在 Benchmark 測試 Graphics API 選項使用 DirectX 並選擇 4K 以及 8K 畫質進行實測,在 4K 項目中獲得 9992 分 AVG fps:74.74;而 8K 項目中獲得 3800 分 AVG fps:28.42。

∆ Superposition 2017 Benchmark、DirectX、3840 x 2160 4K。

∆ Superposition 2017 Benchmark、DirectX、7680 x 4320 8K。

Geekbench 6 內建了 CPU 以及 GPU 基準測試,Geekbench 6 GPU Compute Benchmark 項目可以用來評估顯示卡的專業工作性能,像是圖片處理、渲染、機器學習(ML) 等專業情境,測試中通過深度學習工作負載、背景模糊、臉部偵測、圖片編輯、水平檢測、邊緣檢測、高斯模糊、圖片合成、特徵配對、立體匹配、例子物理學等超多測試項目獲得總分,GPU API 則可以選擇 OpenCL 或是 Vulkan 進行測試。

∆ Geekbench 6 GPU Compute Benchmark OpenCL 中獲得 117017 分。

∆ Geekbench 6 GPU Compute Benchmark Vulkan 中獲得 89357 分。

UL Procyon 中使用兩種 benchmark 進行測試,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剪輯測試與 Office Productivity Benchmark 辦公室軟體測試,這兩種測試皆使用正版軟體來進行基準測試。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剪輯測試使用電腦內的 Adobe Premiere Pro 進行測試,對於剪輯媒體工作者來說 Adobe Pr 一直都沒有統一的測試參考,而這項基準測試中會先導入兩個影片檔經過剪輯、調整與設定特效後,再以 H.264 (Youtube 1080P) / H.265 (4K) 輸出測試獲得總分。
Office Productivity Benchmark 會使用電腦內的 Microsoft Office 應用程式,來衡量 PC 和 Apple Mac 的辦公室生產力工作性能。此基準測試使用 Microsoft Word、Excel、PowerPoint 和 Outlook 來執行相關的實際任務。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影片編輯分數為 7873。

∆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Benchmark 辦公室生產力測試成績為 8722 分,前一次使用相同平台的 GTX 1070 進行測試,但從成績看來顯示卡並沒有太大加成了。

Furmark 2 是由 Geeks3D 所推出的 GPU 壓力測試軟體,支援 Windows 和Linux 平台上進行測試使用,同時還支援 OpenGL 和 Vulkan GPU API 圖形基準測試,讓各位玩家可以免費進行 Benchmark 基準測試。

∆ Furmark 2 Benchmark OpenGL 1920x1080 成績為 11485。

∆ Furmark 2 Benchmark OpenGL 2560x1440 成績為 6740。

∆ Furmark 2 Benchmark OpenGL 3840x2160 成績為 2981。

顯示卡人工智慧 AI 性能測試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內建 Intel® XMX AI 功能,透過 XMX AI 引擎來提升相關性能,測試軟體使用 UL Procyon benchmark 來進行基準測試跑分。
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則是針對 AI 浮點運算或是動作捕捉及識別等用途所設計出來性能測試項目,這個 Benchmark 可深入了解 AI 推理引擎在 Windows PC 或 Apple Mac 上的執行情況,使用 NVIDIA® TensorRT™、Intel® OpenVINO™、Qualcomm® SNPE、Microsoft® Windows ML 和 Apple® Core ML™ 進行基準測試,使用者可以使用 CPU、GPU 或專用 AI 加速器測量推理效能。Neural network models 則是使用 MobileNet V3、Inception V4、YOLO V3、DeepLab V3、Real-ESRGAN、ResNet 50 等進行測試,最終成績越高越好。

∆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使用 Microsoft® Windows ML 精度設定為 float32,成績總分為:200。

∆ AI Computer Vision Benchmark 使用 Intel® OpenVINO™ 精度設定為 float32,成績總分為:533。

UL Procyon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是用來測量具有 AI 加速器的 GPU,所設計的 AI 圖片生成性能基準測試,支援 NVIDIA® TensorRT™、Intel® OpenVINO™ 和帶有 DirectML 的 ONNX 等推理引擎進行基準測試。
此基準測試包括兩項測試,用於測量中階和高階獨立顯示卡的性能,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測試有著最嚴苛的 AI 推理工作負載量,只有最新的高階 GPU 才能滿足運行它的最低要求。對於中階定位的獨立 GPU 建議使用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進行測試。
預設情況下,基準測試會產生 16 張圖片影像,批量大小根據 Stable Diffusion 版本而有所不同。 Stable Diffusion 1.5 產生 512x512 影像, batch size 批次大小為 4,負載較重的 Stable Diffusion XL 測試會生成 1024x1024 圖片, batch size 批次大小為 1。

∆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圖片生成測試,使用 Intel® OpenVINO™ 推理引擎進行 Stable Diffusion 1.5 (FP16) 測試成績為:693 分,總消耗時間為 144.188 s;圖片生成速度為 9.012 s/image。

∆ AI Image Generation Benchmark 圖片生成測試,使用 Intel® OpenVINO™ 推理引擎進行 Stable Diffusion XL (FP16) 測試成績為:728 分,總消耗時間為 824.111 s;圖片生成速度為 51.507 s/image。

3DMark 跑分測試
接下來使用目前顯卡在遊戲方面跑分方面最有指標性,由 UL Solutions Taiwan 所推出的 3DMark 軟體,進行一連串不同畫質及不同方面的顯示卡項目測試,以下的測試顯示卡使用 Version: 31.0.101.5534 驅動進行跑分,同樣開啟 XMP 3.0 與 Resizable Bar。
3DMark Fire Strike 使用 DirectX11 GPU API 包含兩項測試,一個物理測試與另一個 CPU 和 GPU 聯合測試,分別測試 1080p、Extreme 1440p 與 Ultra 2160p 三種畫質下的遊戲性能,在 1080P 解析度中獲得總分 / 顯卡分數 29994 / 33666 ,2K 1440p 畫質 Fire Strike Extreme 獲得總分 / 顯卡分數 15531 / 15638,要求更高的 4K 2160p 畫質的 Fire Strike Ultra 得到總分 / 顯卡分數 7482 / 7016。

∆ DirectX11 Fire Strike。

∆ DirectX11 Fire Strike Extreme。

∆ DirectX11 Fire Strike Ultra。

Steel Nomad 將會以 3840 x 2160 也就是 4K 解析度進行測試,是針對運行 Windows 10 和 11 的 DirectX 12 基準測試,該項目支援 Multi sub-pass rendering,當顯示卡使用 Vulkan、Metal  和 DirectX 12 等 GPU API 時,Steel Nomad 內便可以自由設定要使用哪一個 API 進行測試,同時還支援了 Geometry Rendering 幾何渲染、Surface Illumination 表面照明、Particles 粒子、Asynchronous compute 非同步計算、Volumetric clouds 體積雲、Screen-space shadows 螢幕空間陰影、Screen-space reflections 螢幕空間反射、Volume illumination 體積照明等等。
由於 Steel Nomad 沒有 CPU 測試,所以 CPU 在測試中的主要角色是撰寫指令清單供 GPU 來執行。整個測試項目過程中允許執行大量任務系統例如渲染會透過多個 CPU 執行緒(thread)完成,每個可用 CPU 核心會使用一個執行緒。這將會縮短了 CPU 渲染時間並減少了 CPU 成為瓶頸的機會。
Steel Nomad Light 則是負載壓力較小並且以 2560 x 1440 也就是 2K 解析度來進行測試,順帶一提 Steel Nomad 大約是 Fire Strike 七倍的負載量;大約是 Time Spy 的三倍。

∆ 3840 x 2160_4K 解析度 Steel Nomad DirectX12 測試。

∆ 2560 x 1440_2K 解析度 Steel Nomad Light DirectX12 測試。

Port Royal 測試項目為 DirectX 12 DXR API,在 2K 畫質測試內添加 DirectX Raytracing 即時光線追蹤以及 DLSS,同時也是第一款針對遊戲玩家所推出的即時光線追蹤基準測試,在 Port Royal 測試總結得分獲得 7354 分。

∆ Port Royal。

Speed Way 使用最新 DirectX 12 Ultimate API 開發,其使用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即時光追全域照明、光線追蹤反射、Mesh Shader 等新技術,是最新的光線追蹤遊戲性能基準測試提供給玩家參考,在 Speed Way 中獲得 2437 分。

∆ Speed Way。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用於測試專用硬體的即時光線追蹤性能,使用 DirectX 12 和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1.1 的 Graphics API,渲染解析度為 2560×1440,整個場景不是使用傳統的渲染技術,而是一次進行光線追蹤和繪製。測試結果完全取決於顯示卡本身的光線追蹤性能。

∆ DirectX Raytracing feature test。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透過開啟與關閉 XeSS(Xe Super Sampling) 設定進行兩輪渲染測試,快速檢視 Intel XeSS 功能帶來的幀數提升,該項目使用 DirectX 12 和 DirectX Raytracing Tier 的 Graphics API,在預設情況下測試會使用 2560×1440 輸出解析度以及“Ultra Quality”模式進行測試,也可以用 1920×1080(1080p) 或是 3840×2160(4K) 解析度或是另外三種 XeSS 品質模式進行測試。
第一輪測試會以關閉 XeSS 透過 Temporal Anti-Aliasing (TAA) 來輸出渲染;第二輪以較低解析度渲染場景,然後使用 XeSS 將 frames 升級到原定輸出解析度。

∆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2560×1440(1440p)“Ultra Quality” mode。

∆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3840×2160(4K)“Ultra Quality” mode。

三款 FPS 類型電競遊戲測試
FPS 電競類型選擇了三款比較標誌性的遊戲進行實測,分別是《鬥陣特攻 2_Overwatch 2》、《虹彩六號:圍攻行動_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以及《Apex Legends》。
在三款 FPS 類型電競遊戲中除了《Tom Clancy’s Rainbow Six Siege》有內建性能測試外,另外兩款遊戲是在靶場內進行幀數的收集,APEX 由於遊戲預設限制在 144 幀,為了獲得更高幀數上限來讓顯示卡性能發揮完整性能,筆者手動輸入程式碼更改後進行測試 APEX 收集幀數。
  • 平均 fps:紀錄測試遊玩過程中所有生成的影格數量,並除上記錄總時間得出該平均值
  • 1% Low fps:代表著測試時影格生成時間(Frametime) 最久的那 1% 部分幀數值去加以計算成平均值,該數值若越接近測量到的平均 fps,就代表該遊戲並沒有大幅度掉幀的問題,換言之講 1% Low fps 就是低幀數的波動情況

∆ 三款 FPS 類型電競遊戲測試:貼圖特效最高、2K 2560×1440 解析度。

九款 AAA 大作遊戲測試
著重在體驗畫面表現以及劇情故事性的 AAA 類型遊戲測試,筆者選擇了《碧血狂殺 2_Red Dead Redemption 2》、《電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霍格華茲的傳承_Hogwarts Legacy》、《巫師 3:狂獵_The Witcher 3: Wild Hunt》、《戰神_God of War》、《地平線:期待黎明_Horizon Zero Dawn》、《看門狗:自由軍團_Watch Dogs: Legion》、《極地戰嚎 6_Far Cry 6》、《刺客教條:維京紀元_Assassin’s Creed Valhalla》 等九款 3A 大作外加一款《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黃金的遺產》進行遊戲實測。
考量到絕大多數玩家遊玩 3A 大作遊戲時,追求最美的畫面表現;而非最高的幀數性能,因此筆者在 AAA 類型遊戲測試同樣設定遊戲內建「最高」的貼圖特效選項,九款 AAA 遊戲中只有部分支援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技術將其設定為「品質/畫質」進行測試,獲得一定程度的幀數提升同時盡可能保持畫面表現,幀數收集同樣使用軟體紀錄平均 (AVG) 和 1% Low fps。
  • 平均 fps:紀錄測試遊玩過程中所有生成的影格數量,並除上記錄總時間得出該平均值
  • 1% Low fps:代表著測試時影格生成時間(Frametime) 最久的那 1% 部分幀數值去加以計算成平均值,該數值若越接近測量到的平均 fps,就代表該遊戲並沒有大幅度掉幀的問題,換言之講 1% Low fps 就是低幀數的波動情況

∆ 九款 AAA 類型遊戲測試:貼圖特效最高、2K 2560×1440 解析度。

∆額外追加《Final Fantasy XIV:DAWNTRAIL 黃金的遺產》Benchmark。

六款光線追蹤遊戲測試
Intel Arc A770 內有 32 個 Ray Tracing Units 藉此提升顯示卡對於即時光線追蹤的運算性能,六款光線追蹤 DXR(DirectX Raytracing) 遊戲選擇了《電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霍格華茲的傳承_Hogwarts Legacy》、《巫師 3:狂獵_The Witcher 3: Wild Hunt》、《看門狗:自由軍團_Watch Dogs: Legion》、《極地戰嚎 6_Far Cry 6》、《阿凡達:潘朵拉邊境_Avatar: Frontiers of Pandora》進行測試,畫面特效與光線追蹤設定同樣選擇「最高」以及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品質模式。
  • 平均 fps:紀錄測試遊玩過程中所有生成的影格數量,並除上記錄總時間得出該平均值
  • 1% Low fps:代表著測試時影格生成時間(Frametime) 最久的那 1% 部分幀數值去加以計算成平均值,該數值若越接近測量到的平均 fps,就代表該遊戲並沒有大幅度掉幀的問題,換言之講 1% Low fps 就是低幀數的波動情況

∆ 2K 解析度下六款光線追蹤測試項目。

顯示卡溫度與功耗測試
將顯示卡搭建在室內 24 °C 冷氣房內的裸測測試平台上,來進行顯示卡的溫度與功耗測試,筆者使用《電馭叛客 2077_Cyberpunk 2077》、Time Spy、Furmark 2 進行實測,而數據收集則使用 HWiFO64 收集並紀錄最高溫度 GPU Core 溫度 (GPU Core temperature)、圖形記憶體溫度 (GPU Memory Temperature),GPU Power 使用軟體監控會有 1~3% 的偏差值數據上僅供參考。
  1. Furmark 2_15 Minute
  2. Time Spy 壓力測試
  3. 《Cyberpunk 2077》2560 x 1440_5 Minute

∆ 顯示卡溫度與功耗測試圖表。

∆ Furmark 2 測試過程中顯示卡頻率最高為 2400 MHz,風扇最大轉速為 2439 RPM 但兩個風扇串接在同一個電路板上沒有個別資訊。

顯示卡裸測平台與熱成像儀散熱觀察
另外在直立裸測平台進行 Furmark 2 顯示卡燒機測試時,使用 FLIR ONE PRO 熱像儀來觀看 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 在高負載狀態下時,顯示卡散熱模組的熱流狀況提供給大家參考。

∆ 顯示卡正面溫度普通,內部散熱鰭片跟尾端溫度較高。

∆ 顯示卡尾端溫度。

∆ 螢幕輸出接口處溫度,這個地方同時也是渦輪風扇排熱風流方向所以溫度較高是正常的,但對於 HDMI 等螢幕線材來說相對考驗。

∆ 顯示卡背板溫度展示,整個背板中核心背面所接觸的區塊最燙。

總結

身為 Acer 第一款 B2C 的 Intel Arc 顯示卡:Acer Predator BiFrost Intel® Arc™ A770 OC,透過帥氣的外觀以及更便宜價格來吸引消費者目光,使用 Intel Xe HPG 架構 ACM-G10 核心及 16 GB GDDR6 顯示卡記憶體,並搭配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技術為電競玩家們,帶來除了 NVIDIA 與 AMD 以外的第三家新款 2K 解析度入門顯示卡新選擇,在高幀數需求 FPS 類型遊戲中都能獲得平均 144 fps 以上的成績。更加追求畫面表現的 AAA 類型遊戲中獲得九款遊戲總平均 78.4 fps,僅有少部分遊戲必須要透過降低貼圖設定來讓遊戲幀數成功達標及格線 60 fps。
對於顯示卡性能需求更大的即時光線追蹤(ray tracing)遊戲則是獲得總平均 49.5 fps,在六款遊戲將貼圖品質都設定成「最高」的情況下,僅有一款遊戲可以超過平均 60 fps 遊戲順跑及格線,倘若你是想要看看光線追蹤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勢必要將 Intel XeSS(Xe Super Sampling) 調整為性能,抑或是降低貼圖設定又或是 1080p 解析度來進行遊玩會更加適合,總結來說這張顯示卡定位符合當初發表時的「2K 入門」使用需求。
顯示卡本身體型有著相當不錯的優勢,可以相容大多數的緊湊型或是迷你 PC 機殼搭配裝機,但全預設 PL1/PL2:210 W 情況下,即便是將平台搭建在 24 °C 冷氣房內的裸測支架上顯示卡最高溫度仍然可達 84 °C,在負載壓力最高的 Furmark 2 中會出現過熱短暫降頻降低使用率,這對於大多數都是安裝在機殼內使用的玩家們來說可不是好消息,畢竟機殼內的散熱環境絕對沒有裸測平台好,但筆者在測試完後拆解顯示卡並把散熱膏更換成 Cooler Master MASTERGEL MAKER 散熱膏 40g (熱導係數 11W/mK),額外進行一輪 Furmark 2 三十分鐘最高溫度為 83 °C,溫度有降低一度且沒出現降頻或是降低使用的狀況發生,若消費者想獲得完整顯示卡性能不過熱降頻的話,建議可以使用 Predator BiFrost 公用程式 App 把溫度限制拉高。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4-06-10 18:4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474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