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出處】 https://healthmedia.com.tw/blog/per...il.php?id=2501【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2020-09-17
9月開學季,已過處暑,時序進入秋天,雖然盛夏餘熱還未消退,但天氣已不再如以往動輒接近40度的酷熱難耐,且早晚開始逐漸轉涼。有皮膚舊疾的患者,若夏日沒有好好保養,吃了太多冰品、冷飲,當心入秋後皮膚開始發癢、溼疹復發。
中醫師鄭愛蓮指出,24節氣中的「處暑」過後,是夏去秋來,天氣開始漸漸轉涼,若夏天時常吃冰冷食物、熬夜、作息不正常,會導致體內溼氣重,到了秋天便就特別容易覺得疲累,也不容易將累積的溼氣藉由皮膚排出,因此入秋後因皮膚病前來求診的患者激增。
鄭愛蓮進一步說明,以中醫理論,秋天走到肺氣,若沒有適度調養身體,容易損傷肺氣,肅降無力,體內老廢物質及毒素就會從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皮膚排出,造成溼疹發作。因此秋日應好好保養身體,若經常感到勞累可多休息,盡量在12點前入睡;若皮膚有發疹,可於早晨或傍晚室外紫外線較不強烈時,到戶外曬太陽殺菌,有助改善皮膚病,尤其生冷食物千萬要忌口,到冬天時溼疹才不會發得那麼嚴重。
鄭愛蓮表示,中醫治療溼疹,是根據患者體質滋潤補血、補脾化溼或舒暢情緒,以內外兼治的方式來改善溼疹問題。內服中藥來排除體內溼氣,同時外擦中藥草製成的藥膏,通常患者在治療初期,體內溼毒會被誘發排出,因此會有一段症狀看似加劇的反彈期,只要耐心渡過,症狀便可逐步獲得改善。由於中醫首重調理根本,只要遵循醫囑,溼疹就不易復發。
此外,年長者、夜貓子及作息不正常者,在秋天常有「秋燥」現象,會覺得口乾舌燥,鄭愛蓮建議,需要多補充水分來解燥,滋潤五臟六腑。平時若有痰多情形,表示體內溼氣較重,可服用冰糖燉水梨;血虛者的皮膚容易長疹子,可多食用豬肝,因豬肝補血,氣血循環佳能幫助潤澤皮膚,就比較不會乾癢、出疹子。
鄭愛蓮叮嚀,溼疹患者在排溼毒的過程中,患部可能會紅癢難耐,但絕對不能搔抓,以免發炎,可改用手輕拍或冰敷患部,以減輕搔癢症狀。並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平時除了多曬太陽、多運動之外,飲食方面應避免生冷食物、螃蟹和飲酒,須注意的是,水果雖富含維生素和纖維質,但也屬生冷食物,不宜吃多,否則會累積體內溼氣,引發溼疹。
------------------------------------------------------------------------------------------
關鍵字:溼疹、秋天、溼氣、中醫、鄭愛蓮
【心得感想】若夏天時常吃冰冷食物、熬夜、作息不正常,會導致體內溼氣重,到了秋天便就特別容易覺得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