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新的电脑模拟显示,月球是地球和另一个行星剧烈撞击下的产物。
这次撞击可能也导致了目前地球一天24小时的情况。
西南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的科学家进行了一次电脑模拟,为「大碰撞」产生月球一说又增添了几分真实性。
这次新的模拟显示,一颗大小与火星相近的行星在45亿年之前与地球发生了猛烈碰撞。
这颗行星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一半,在碰撞中被地球撞碎,碎片被地球大气层融化。
撞击使得好几吨重的气化岩石碎片飞入了地球的运行轨道,它们在冷却以后逐渐堆积聚集,形成了月球。
整个过程不到100年,这段时间在宇宙中转瞬即逝。
这次撞击也使得地球开始自转,但自转速度比现在要快得多,当时地球每天只有5个小时。
当时月球离地球很近。但是随着月球逐渐地远离地球,地球的自转速度也慢了下来。事实上,
现在月球仍然以每年几英寸的速度逐渐离开地球。
在模拟中,颜色代表碰撞时的温度。环绕地球赤道的低温(蓝色/绿色)的圆盘形物质最后形成了月球。
所谓的「大碰撞」理论自7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流传,但是以前的理论认为曾经有过两次或更多次的天体撞击。
新的理论解释了地球24小时自转时间的由来,而且更精准地推算出那些行成月球的岩石到底有多少数量。
「以前的撞击理论模式发现撞击可能会产生月球,但是却无法解释地月系统的各种特点。」SwRI位于Boulder的
太空研究部副主任卡那普表示。
「在证明了一次撞击就可以达到目前的状态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当时的情形做出更正确的推论。」她表示。
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Nature》杂志上。
撞击地球的行星早已不在了,它命中注定无法成为太阳系的一员。
资料来源:Wir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