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123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windwithme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級別: 副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超頻 & 開箱
推文 x239 鮮花 x210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測試][主機板] 搭載SAS與4Way SLI之高階X79 - ECS X79R-AX超頻實測
對於三種不同價位Sandy Bridge-E架構的Intel CPU都已出現在市場上
去年底與X79晶片組同時發表的6C12T Core i7-3930K與3960X兩款CPU
近期推出Core i7-3820為第三款CPU,主要在於4C8T架構與價位上的差異
LGA 2011入門組合看起來有機會與LGA 1155高階組合來做市場競爭
以上這兩種平台的高效能組合,所需花費還是落在PC的高階消費族群

LGA 2011平台可搭配晶片組為X79,在眾多MB品牌林立的環境之下
在選擇性與價位上,間接會讓X79的彈性較大,這現象對消費者會比較有利
本回要分享X79為ECS精英電腦所推出的X79R-AX,產品定位在Black Series


ECS在X79推出兩個型號,分別為X79R-AX與X79R-AX Deluxe
應該會有網友與小弟一樣會覺得X79R-AX Deluxe比較高階,實際上X79R-AX才是較高階的版本
首先看到X79R-AX全貌,採用黑色為主、白色與灰色為輔的配色風格


尺寸為ATX規格305mm X 244mm,符合大眾Case可以安裝的需求
X79屬於Intel Extreme平台,價位比Z68中高階晶片組高上一二階,不過規格也幾乎都高上許多


內附配件
英文說明書、簡易安裝手冊、IO檔板、驅動軟體光碟、前置USB 3.0面版與Mobile connect Wireless


SATA線材、外接eSATA裝置、IO介面塑膠保護蓋、SLI橋接器


主機板左下方
4 X PCI-E X16,最高支援4-Way AMD CrossFireX/nVIDIA SLI技術
頻寬為X16 + X8 + X16 + X8
2 X PCI-E X1
雙網路晶片皆為Realtek RTL8111E
音效晶片為Realtek ALC892,8聲道並支援HD Audio技術


主機板右下方
X79R-AX對於SATA擴充Port相當地多,從右到左來看分別如下
2 X 灰色SATA,X79晶片組提供,SATA3規格
4 X 白色SATA,X79晶片組提供,SATA2規格
以上可以混合建立RAID 0, RAID 1,RAID 5及RAID 10,最高效能依安裝的SATA裝置決定
4 X 灰色SATA,X79晶片提供,SATA3 SAS規格,支援RAID 0, RAID 1,RAID 10
2 X 灰色SATA,ASM1601晶片提供,SATA3規格,支援AHCI
Power / Reset / clr CMOS(同時按)按鈕與除錯LED燈號,最左方黑色為前置USB 3.0擴充Port


主機板右上方
24PIN電源輸入,下方六個十字圓點可讓使用者利用電錶直接測量相關硬體電壓


主機板上方
CPU部分採用14相Driver MOS供電,搭配質感相當好的散熱模組幫MOSFET做散熱動作
左右兩方共有4 X DIMM DDR3,支援1600/1866/2133/2400/2500,最高容量可到64GB
DDR3 2400以上為OC規格,支援最新的四通道技術


IO
1 X Clear CMOS按鈕
1 X PS/2 鍵盤/滑鼠
6 X USB 2.0(紅/黑色)
2 X eSATA3/USB 2.0(紅色)
1 X Wireless LAN Dongle
1 X Bluetooth Dongle
4 X USB 3.0(藍色)
2 X RJ-45網路孔
6 X Audio音效接孔


Qooltech IV散熱模組,特殊處在於會依溫度上升到一個範圍而有橘色圖案顯示


MB背面Driver MOS用料


X79晶片散熱片,同樣會依溫度到達某個數據後而有特殊的顏色顯示
MOSFET與晶片組皆使用Qooltech IV散熱模組,加上熱導管設計可有效平衡兩方溫度


UEFI畫面,提供10種語系可以選擇


M.I.B X
可以做CPU與DRAM在功能、時脈、參數或電壓等設定


電壓項目
CPU VCORE Voltage -300~+700mV
CPU VSA Vlotage -300~+600mV
CPU VTT Voltage -200~+500mV
PCH Voltage -200~+300mV
DRAM Voltage -300~+500mV


CPU資訊與相關技術頁面
如果想要固定CPU時脈,不會因節能技術而有所跳動的話,要調整以下兩個選項
將Power Technology與Enhanced Halt(C1E)都關閉


進階CPU選項頁面
可以單獨調整每一個CPU Core的倍頻,此處將CPU倍頻全部調整到46


DDR3設定頁面
開啟XMP技術,讓DDR3時脈拉高到2133
細部參數為CL9 11-10-27 2T


PC Health Status


Smart Fan頁面,使用者可以依需求來調整模式,讓風扇轉速達到自己想要的散熱與靜音平衡點


以上為ECS X79 UEFI介面,該有的功能選項都有開啟
如果要超頻CPU外頻與DDR3時脈時,建議把CPU VSA Vlotage提高到1.000~1.200V
對於超頻CPU倍頻比較容易,只需要依CPU體質與散熱系統,找出可以穩定的CPU電壓
基本上需要動到的電壓只有3個,這部份的超頻因素與其他X79相同
上述畫面是以CPU/DDR3分別為4.6GHz/2133做為設定,提供給有相同平台的使用者做為參考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3960X
MB: ECS X79R-AX
DRAM: CORSAIR DOMINATOR-GT CMT16GX3M4X2133C9
VGA: msi N560GTX-Ti Twin Frozr II
Storage: CORSAIR Performance Pro Series 128GB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Intel RTS 2011LC
OS: Windows7 Ultimate 64bit


超頻測試
CPU 99.8 X 46 => 4590.8MHz 全速1.356V
開啟C1E與關閉Turbo Boost
DDR3 2128.4 CL9 11-10-27 2T XMP模式 1.524V

Hyper PI 32M X 12 => 12m 25.822s
CPUMARK 99 => 702


x264 FHD Benchmark => 36.1
Fritz Chess Benchmark => 50.88/24424


CrystalMark 2004R3 => 450212


CINEBENCH R11.5
CPU => 13.40 pts
CPU(Single Core) => 1.86 pts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2m 54s


PCMark Vantage => 24951


散熱器使用Intel RTS 2011LC,再改用單顆12cm高轉速風扇,超頻4.6GHz左右的表現不錯
全速時CPU電壓只落在1.356V,可以通過以上幾款測試軟體與其他燒機軟體
單執行緒效能可以參考老牌軟體CPUMARK或是CINEBENCH R11.5,兩款數據都有相當的準確度
以上多數Benchmark都支持到6C12T多執行緒,3960X目前在DeskTop平台中幾乎是最高的效能數據
有關CPU超頻建議依所搭配的散熱器等級與手上擁有的CPU體質做較為適當的電壓與時脈調整

DRAM測試
DDR3 1596.6 CL6 7-7-24 1T
ADIA64 Memory Read - 20083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40134 MB/s
MaXXMEM Memory-Copy - 16374 MB/s
MaXXMEM Reached multi-memory score - 27.56 GByte/sec


DDR3 1862.8 CL8 9-9-27 1T
ADIA64 Memory Read - 20329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45782 MB/s
MaXXMEM Memory-Copy - 16723 MB/s
MaXXMEM Reached multi-memory score - 30.70 GByte/sec


DDR3 2128.4 CL9 11-10-27 2T XMP模式
ADIA64 Memory Read - 21312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50004 MB/s
MaXXMEM Memory-Copy - 17276 MB/s
MaXXMEM Reached multi-memory score - 32.39 GByte/sec


LGA 1155雙通道與LGA 2011四通道的頻寬效能對比之下
個人目前發現Sandra Memory Bandwidth與CrystalMark能有雙通道頻寬的2倍水準
MaXXMEM Reached multi-memory score也能比雙通道高出50%左右
其他軟體在DDR3頻寬與雙通道差不多或是較低一點,可能需要軟體未來能改版到支援四通道技術

測試中使用三種時脈與不同參數來比較頻寬差異
若是以Sandra Memory Bandwidth來做基準,DDR3 1600到1866會增加14%效能
DDR3 1866 1T拉高到2133 2T則會有9.2%的效能增加,以上是DDR3頻寬在時脈不同下的變化

耗電量測試
OS桌面下不使用任何軟體並開啟C1E省電技術 - 80W


OS桌面下不使用任何軟體並關閉C1E省電技術 - 174W


運作LinX讓CPU全速時 - 322W


耗電量表現與個人使用過的其他幾款X79差異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X79R-AX在超頻並開啟C1E待機狀況下表現較低一些
如果長時間超頻使用,個人會建議開啟C1E功能,對於溫度與耗電量會有更好的表現

溫度表現(室溫約21度)
系統待機時 - 24~31


運作LinX讓CPU全速時 - 61~71


散熱部份使用Intel RTS 2011LC一體式水冷系統
讓3960X OC 4.6GHz在桌面下待機環境所得到的溫度相當低
此外全速最高也只達到71度左右,這樣的超頻設定與溫度狀況比較符合長時間使用的範圍

3D測試
msi N560GTX-Ti Twin Frozr II
3DMark Vantage CPU SCORE => 89479


FINAL FANTASY XIV
1920 X 1080 => 4705


StreetFighter IV Benchmark
1920 X 1080 特效開到最高 => 158.79 FPS


在單張GTX560 Ti 3D表現目前還是LGA 1155或LGA 2011能達到DeskTop的最高水準
同款VGA在搭配等級不同CPU會有3D效能上的差異,Sandy Bridge-E架構表現相當地好
此外X79R-AX最高可以支援到同款4張VGA的CrossFireX或SLI技術
對於3D效能有更高度要求的使用者,只要依自己的效能需求來安裝所需要的VGA張數便可獲得更高的效能

同樣在室溫約21度、3960X OC 4.6GHz超頻設定,最後再以測溫工具測量到MOSFET溫度
待機時開啟C1E最高約36.1度、關閉C1E最高約53.9度,CPU燒機時最高約79.2度
以個人使用過幾款X79的溫度表現來說,X79R-AX待機溫度較高一點
全速溫度比其他兩款X79還低一點,這兩個狀態的平均表現還在水準之上
如果會碰到MOSFET溫度80度以上的話,個人會建議超頻時要加強MOSFET區域的散熱
windwithme在每篇X79分享文章都會測量這部份硬體的溫度做為參考

ECS X79R-AX
優點
1.國外價位約310美金,折合台幣約9175元,為中階X79較為超值的一款
2.搭載SAS規格的SATA設計,內接可用SATA裝置高達12個
3.罕見的Wireless LAN與Bluetooth Dongle兩種通訊傳輸設計
4.Qooltech IV散熱模組使用MOSFET與晶片組串連方式,對於散熱更有幫助
5.高階X79才擁有4-Way AMD CrossFireX/nVIDIA SLI的高規格架構
6.採用14相Driver MOS供電、PCI-E Gen3、CPU/DDR3安裝處為15μ 黃金接點

缺點
1.DDR3只有4DIMM設計
2.UEFI介面在超頻CPU後的穩定度希望可以加強
3.市場能見度與售後服務的通路還有進步的空間



效能比 ★★★★★★★★★☆ 85/100
用料比 ★★★★★★★★★☆ 90/100
規格比 ★★★★★★★★★☆ 91/100
外觀比 ★★★★★★★★☆☆ 79/100
性價比 ★★★★★★★★☆☆ 83/100

ECS在台灣市場的能見度相對沒那麼高,不過ECS對於自有品牌的MB產品持續在進步中
X79R-A在用料與規格也比其他同價位的X79還要好上一些,甚至有直逼高階X79規格之勢
最近幾年在高階產品線都可以看到ECS的進步與創新,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部分
如果能有8DIMM設計的話,X79R-A在規格上就可以達到很完備的水準

超頻後效能與超頻範圍的表現也不錯,DDR3 1600~2133的頻寬也都在水準之上
以X79R-AX的售價,大約與其他MB大廠入門X79差不多或略高一點
不過整體規格、用料卻能接近目前X79市場中的高階水準,在X79高階平台中有著不錯的C/P值
如果未來能有8DIMM版本,再加強硬體以外的通路市場,ECS將會有不錯的競爭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2-03-23 11:0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27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