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講座
本次講座題目為《道教科儀與道教音樂》,主講人孟至嶺道長,出家修道多年,是1989年道教傳戒“天字型大小”,曾隱修于東北。
講座由劉紅教授主持。劉紅教授首先熱情地介紹了參加這次活動的各位道教界人士、本院師生以及本次活動的相關內容,接著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韓鍾恩教授致辭。韓鍾恩教授高度評價了這次活動的意義。他認為這樣的道教研討活動跟我們的科研與教學以及學科建設緊密結合,使我們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當中,有意識地瞭解了傳統文化在音樂構成中的作用和價值。另一方面,道教文化在中華文化的重要性舉足輕重,關於這方面的探討和思考,可以通過劉紅老師的引導和大家積極的提問引出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內容。韓鍾恩教授在致辭的最後對蒞臨講座的各位道長、各界人士及本院師生表達了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講座開始,孟道長首先介紹了他自己的求道經歷和這次講座的主要內容。
孟至嶺道長是道教全真派的教徒,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學習道教科儀之中,1993年初離開宮觀,到深山隱居。講座中,孟道長主要從一個出家道人的角度,談論了他對道教儀式與道教音樂的看法和認識。
引言:道教音樂的本質
孟道長提出,道教音樂不是道教科儀的本質內容。道教音樂是為道教科儀服務的,應科儀的需要而產生了道教的音樂。可以說,如果沒有道教科儀,也就沒有道教音樂的價值。道教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北魏時期,道教課誦就改“直誦”為“音誦”,由原本直誦念經改為音樂性的念經。進一步說,科儀也不是道教音樂的根本動因,道教科儀也是作用於某些方面(諸如信仰等)而逐步形成的。
一、道教科儀的本質
1. 道教科儀的內容
道教科儀的主要的內容有兩方面:
一、修身;
二、教化(用)。“修身”是道教科儀的根本內容;“教化”是道教科儀的運用內容。修身的理論來自老莊,實際內容就是“道” 與“德”。“道”的特點是清虛、“德”的特點就是無為。“教化”有很多方面,具體來說就是:順天、敬天、揚善、抑惡。“教化”與“修身”互為聯繫、相輔相成。道教科儀最早的形式並不複雜,它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道教科儀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道教音樂。所以,道教音樂的產生,有其淵源和理論依據。目前的道教科儀與上世紀80年代道教科儀的氣氛有著天地之別。上世紀80年代左右道教科儀“修身”和“教化”的功能表現得更為濃烈。歷史上,教化中如“順天”、“敬天”等內容體現在各種國家祭祀之中,比如在北京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舉行的系列祭祀活動,皆表明道教科儀與國家祭祀儀式緊密相連。
2. 道教科儀的指向
孟道長從一個道教徒的角度,將道教科儀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應天(供天);
第二:應人。如禳災等。
第三:應鬼。中華民族有敬鬼神的傳統。儀式中有“祭”和“度”的內容。“度”可以為一個亡靈做,也可以為眾亡靈“普度”。近一二十年來,這種“應鬼”的科儀簡化得很厲害,沒有以往那麼長大了。
道教科儀的傳授不僅僅只是傳授方法,更重要的是傳授“儀規”。高功法師掌握的主要內容是“密旨”,即法事之核心內容——“法”。這種“法”是不允許寫在文字上的。高功法師是否能把握儀式的“法”,則關係到科儀的功能和作用。
二、從道教以及道教科儀的本質來看道教音樂的本質
道教音樂不是純粹的音樂的概念。道教音樂有“道”的內容。“道”的最高境界是清虛,這個理論來源於莊子,其中莊子《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理論的核心篇章。孟道長闡釋了莊子哲學思想中核心的音樂觀:莊子認為人為的東西不是最高層次。有道家修養的道樂超脫萬物之上、超脫於形與聲。道教音樂是道教精神的最高追求。道家的審美思想一同于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都是著重寫意而不是塑形。這種思想也反映在中國的書畫之中。道家思想在音樂中的體現可以用古琴的“清微淡遠”的審美旨趣來說明。
小結
道教音樂的根本是道教科儀,而道教科儀的根本內容是修身與教化。對於這個論點孟道長從兩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1. 道教音樂與道教科儀的核心和本質。道教經典浩如煙海,但沒有一本與老莊的核心精神相左。孟道長根據自己的體會談到:如果沒有深厚的宗教信仰的功底,道教音樂則不成其為道教音樂。從音樂上來講,道教的精神成就了獨特的音樂。比如明代撰寫《神奇秘譜》的作者朱權是個道士,他的音樂有著及其深厚的道家哲學內涵。朱權就曾論述到古人如何傳授音樂。他談到古人的樂譜為什麼沒有節奏,因為節奏不是音樂根本的東西,音樂最根本的東西是精神層面的“道”。
2. 漫談當今道樂的演變。孟道長評價當今有些道教音樂過於張揚,而失去了道教音樂的本質精神,近似於民俗音樂,而與真正的道教音樂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