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世欽/紐約時報三十日電
一般人覺得耳垢不值一提,日本研究人員卻發現耳垢大有文章,牽涉到人種、體味和人類族群的大遷移。
耳垢分乾濕兩種。百分之九十七的非洲人與歐洲人有濕耳垢,東亞各國人民多是乾燥型,南亞與中亞人乾濕各半。研究人員比對乾濕兩種耳垢的日本人DNA,進而找出足以決定耳垢種類的基因。
長崎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遺傳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個基因內的單一DNA足以決定耳垢是乾是濕。此一基因的功能似乎是輸出能夠分泌耳垢的細胞物質,基因內的這個DNA改變,會關閉此基因的功能,如此耳朵就會分泌乾耳垢。
研究人員研究並比對卅三個不同族群的基因。他們發現,非洲人與歐洲人大多擁有濕耳垢,而這可能是現代人五萬年前離開非洲大陸前,最原始的耳垢種類。
研究人員指出,乾燥型耳垢可能此後才出現在亞洲北部,因為他們發現,亞洲北部的漢人與朝鮮人幾乎全都擁有乾耳垢。越往南,乾耳垢越少,可能是因為擁有乾耳垢基因的北方人與擁有濕耳垢基因的南方人通婚。
另外,美洲原住民是乾燥型,足以佐證他們的祖先大約一萬五千年前自西伯利亞橫越白令海峽移民而來的其他基因證據。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影響耳垢種類的基因,與另外三種基因並列於DNA形成的長鏈中,差異甚微。DNA序列缺少差異,往往是新基因的特徵,而由於新基因攸關生存,以致整個族群普遍可見它們的蹤影,同時消弭長期演化過程累積的一切差異。
然而耳垢充其量似乎僅負責阻止塵埃與小蟲侵入耳朵。另外,由於耳垢種類似乎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耳垢基因或許具有某些更重要的功能。
研究人員表示,耳垢也會影響排汗,而且與腋下的氣味有關。東亞人多有乾耳垢,排汗量比較少,無體味或體味輕微,擁有濕耳垢的非洲人與歐洲人排汗量比較多,體味可能比較明顯。東亞人鼻孔比較小,可能是適應寒冷氣候的演化結果,排汗量比較少可能也是另一個適應寒冷氣候的演化特徵。
【2006/01/31 聯合報】 @
http://u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