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310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北北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发文大师奖 创作大师奖 贴图大师奖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鲜花 x90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证型与基本饮食原则
中医基本上将疾病分为虚证、实证二大类。虚证就是身体器官中,阴、阳、气、血四种基本成分的不足;而实证就是外来的病气过多(如寒冷、暑热、细菌、病毒、霉菌、毒素等病源),引起一系列异常病理变化,如急性发炎、中暑、过敏反应及肿瘤等病。

  而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所谓「虚则补之」,也就是虚证要以滋补为主,可配合药膳调理,适当补充虚弱不足的四种基本成分,如补气、温阳、补血及滋阴等。

  而「实则泻之」则是将体内过多的致病因素,或因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排出体外,如清热、退火、解毒、散寒、除湿、行气、活血等(西医称为:杀菌、镇痛、减敏、解热、退烧、消血脂、止痛、利尿等),此时应寻求中、西医师治疗,待症状减轻后,再根据体质,配合药膳调理。


下面简单说明四种常见虚证及五种常见实证的表现症状,及基本饮食原则:

虚   证

气虚型

  精神不振、疲倦无力、容易出汗、懒言懒动、头晕嗜睡;心慌胸闷、动则易喘、容易感冒、呼吸气短、遇冷则鼻塞、流鼻水、气喘、声音低微、食欲不振、嗳气腹胀、容易恶心呕吐、胃酸肠鸣、肌肉消瘦或肥胖症、肌肉松弛、身材矮小、大便较软或易腹泻、排便不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漏尿、夜尿多、掉发、性腺发育不良、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失调或量多、白带多而清稀、容易流产、不易受孕。

阳虚型(虚寒型)

  除了气虚的症状外,还有畏寒怕冷、脸色苍白、四肢冰冷;脸色滞暗、心跳过慢、心前区疼痛、胸闷胸痛、腹部疼痛(按压或热敷则较舒服)、时常腹泻。

血虚型

  脸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疲劳无力、头晕目眩、心悸心慌、皮肤干燥或脱屑、失眠多梦、眼睛干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容易抽筋、指甲易断、月经量少或闭经。

阴虚燥热型(虚火型)

  面部潮红、口燥咽干、口渴、手足心热、急躁易怒、眠差多梦、睡时流汗、大便干结、小便量少或色深、心悸、心跳过快、心律不整、干咳痰少而稠、饥饿却不想吃、干呕、胃部胀气、眼睛充血、鼻干鼻痒、鼻痛喷嚏、耳痒耳痛、视力减退、眼睛干涩、眼红眼痒、皮肤干痒、湿疹、青春痘、粉刺、黑斑雀斑、老人斑、肌肉筋骨酸软、健忘失眠、眩晕耳鸣、掉发秃发、男子遗精;女子月经提前、色鲜红、量少或闭经、阴部干燥搔痒。

实   证

火热型(实火型)

  面红烦热、发烧、口苦口臭、口渴喜饮、疮疡肿毒、青春痘、目赤目痒、鼻干鼻痒、流鼻血、咽痛涕黄、咳嗽痰黄、烦躁易怒、失眠眩晕、头痛头胀、耳鸣耳痛、局部红肿疼痛、皮肤红热搔痒、尿频尿痛、小便量少黄赤、大便秘结、便血、痔疮、肥胖、肌肉丰厚结实、阴部湿疹或出现黄绿分泌物。

湿热型

  发热、黄疸、四肢倦怠、口淡无味或口苦而腻、食欲不振、口渴但饮不多、胸胁胀闷、恶心呕吐、腹部胀满疼痛、尿频尿痛、小便短少黄赤、大便黏腻或秘结、皮肤红肿热痒或流脓出水、阴部湿疹。

寒(痰)湿型

  头痛头重、眩晕、身体肿胀、肥胖、怕冷肢冷、全身酸痛、鼻塞涕清、咽痒欲咳、咳嗽痰白、恶心呕吐、胃痛腹痛、便软泻泄、湿疹出水、皮肤色淡、月经延后、经血色黑、经痛。

情绪郁闷型

  精神抑郁、情绪失调、易紧张、压力大、喜叹气、烦躁眠差、头痛头胀、嗳气泛酸、胁腹胀痛、肌肉紧绷、便秘或泻泄、月经不调、经痛、乳房胀痛。

气血瘀阻型

  局部疼痛、痛处固定、黑斑雀斑、老人斑、痘疤、瘢痕、瘀青、肿块、血脂肪过高、肥胖、肌肉丰厚结实、经痛(夹血块)、常年不愈的疾病。


饮食原则

  上述的基本证型,也可以用怕寒体质与怕热体质来区分。怕寒体质包括气虚、阳虚、血虚、情绪郁闷、气血瘀阻及寒湿型六种证型;怕热体质包括阴虚燥热、火热及湿热型三种证型,各有其适用的饮食原则,简单说明如下:

怕寒体质

1.以甘平及温性之食品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凉性食物(参见第179页)。
2.尽量避免时常单独吃生冷寒性食品。因大部份蔬菜性多寒凉,在烹调此类蔬菜时可加入辛温之葱、生姜及胡椒等调味品,或与鸡肉、羊肉、牛肉等温热性肉类同煮,则可减轻其寒性,避损伤阳气。
3.吃完冰品或寒凉食物后,可喝碗龙眼茶、红糖水、葱姜蛋花汤、姜汤或金桔桂圆茶等温热食品以中和之。

怕热体质

1.以甘平及凉性之食品为主要食物,酌量搭配温性食物(参见第178页)。
2.尽量避免时常单独吃燥热性食品,若不慎过食,可吃绿豆汤、薏仁汤、薄荷绿茶、芦荟汁、小麦草汁、甘蔗汁或冬瓜茶等寒凉性食物以中和之。

寒热错杂体质

  若身上同时出现寒热夹杂的症状,属于寒热错杂的综合体质,则生冷寒性及燥热食品均不宜多食,因为过食寒性食品易伤阳气,而过食热性食品易伤阴液及助长热性。宜常吃甘平易吸收的食物,轮流或同时食用凉性及温性食物,如此不仅可同时吸收凉温食物的精华,更可相互平衡,避免单独食用的副作用。

食物属性分类

甘平

  葡萄、柠檬、木瓜、草莓、凤梨、枇杷、李子、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黄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燕窝。

温性

  油菜、大头芥菜、南瓜、胡萝卜、龙眼、荔枝、樱桃、番石榴、金桔、杨梅、桃子、杏子、糯米、红糖、麦芽糖、大蒜、香菜、生姜、葱、茴香、韭菜、醋、沙茶酱、牛肉、鸡肉、虾、黄鳝、淡菜、羊奶、雪蛤、淡酒。

热性

  肉桂、核桃、榴梿、胡椒、辣椒、干姜、羊肉、狗肉、任何熏炸烧烤物、麻油鸡、姜母鸭、羊肉炉、十全大补汤、四物汤、腌渍品、咖啡、咖哩、烈酒、烟。

凉性

  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白萝卜、丝瓜、芹菜、茄子、金针菜菠菜、瓢瓜、芦笋、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苹果、莲雾、蕃茄、甘蔗、香瓜、柳丁、无花果、蜂蜜、乌骨鸡、鸭、蟹、鳖、蛋白、牛奶、小米、薏仁。

寒性

  任何冰品、未煮熟的食物、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杨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异果、竹笋、黄瓜、苦瓜、白菜、空心菜、筊白笋、豆芽、紫菜、海带、龙须菜、西洋菜、豆豉、荸荠、小麦、荞麦、食盐、酱油、白砂糖、蛤蛎、砚、蚌类。

资料来源:庄雅惠中医师



不要问:「自己得到些什么?」应该问:「自己付出过甚么?」
不要问:「自己有甚么信仰?」应该问:「自己有甚么善行?」

如去如来‧来去自如




献花 x1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亚太线上 | Posted:2005-11-16 10:1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53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