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4556 个阅读者
观星资讯》 观星气象 | 全天星图及月相 | 即时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钟 | 亲子观星会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hitewolf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有名气
级别: 小有名气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8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一公尺有多长
公尺(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 1791 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一公尺」。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六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克尔克(Dunkirk)到巴塞隆纳(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一公尺的白金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 0.2 公厘(mm)的误差。

经过许多年,公尺制度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 20 个国家于 1875 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 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公尺原器的设计,制作了 30 支截面是X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公尺的定义。并于 1927 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公尺原器,当它在摄氏零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公尺的定义。

但是用铂铱合金棒上的刻线来定义公尺,有许多缺点,例如刻线品质和材质稳定性都会影响尺寸的稳定性及重现性,而且一旦毁损后也无法复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希望把长度基本单位建立在更科学、更可靠的基准上,而不再是用某一实体的尺寸做为标准。

1893 年迈克尔逊利用镉的红光波长及其发明的干涉仪,来量测铂铱公尺原器的长度,从而激发科学家用光波波长做为长度基准的想法。经过许多科学家对众多物质的光谱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后,向国际度量衡局建议三条可能做为长度基准的光波谱线。最后在 1960 年第 11 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通过以氪-86 的辐射光波为长度基准,并定义「公尺等于氪-86 原子在 2p10 和 5d5 能阶间跃迁时,辐射光的真空波长的 1,650,763.73 倍」。

1960 年的一个重大科技进展是雷射诞生了,科学家利用其优异的单色性、方向性,以及消除都卜勒宽度的技术,使其频率稳定性及重复性比氪-86 高了 100 倍以上。除此之外,光波频率及光速值的量测技术也有惊人的进展。

经过物理学家及计量学家数十年的研究与验证,终于在西元 1983 年的第 17 届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了新的公尺定义,「一公尺等于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 秒之间所行走的距离」。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视为一个不变的物理常数,它的数值是 299,792,458 公尺/秒。历经了上述三次重大的变革,公尺的定义与实现方法已经分开,长度基准不再是某一种规定实体的尺寸或某一特定的辐射波长。因此公尺实现的准确度不再受定义限制,相反地,它会随着科技进展而不断地提升。

如何把公尺定义应用到实体的长度量测上?根据国际度量衡局的建议,实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飞行时间法,即量测短脉冲光波行经待测长度时所需的时间,再乘以光速值就可得到长度值。这是属于长距离量测方式,适用在大地测量及卫星雷射测距。第二种是干涉法,量测方式是用已知波长的光源搭配光干涉技术来量测待测长度,最后长度值等于干涉条纹数乘上波长值。这是属于短距离量测方式,其准确度非常高,也是各国国家标准实验室采用的量测方法。

现今的光源有很多种,波长则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都有,但一般人并没有能力量测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因为它需要特殊的技术与设备。有鉴于此,国际度量衡局根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建议了 12 条已知波长的辐射谱线,并清楚地描述其实施方式与工作条件。

中华民国国家度量衡标准实验室则根据国内需求,建立了三条建议辐射做为长度的原级标准,分别是碘稳频 633 nm 雷射、碘稳频 532 nm 雷射及钙稳频 657 nm 雷射。如果以碘稳频 633 nm 雷射为光源,用光干涉的方式在真空中量一公尺的长度,其不确定度是 2.5 × 10-11 公尺。

由于大部分量测系统是在普通的大气环境下工作,因此在空气折射率的影响下,即使采用碘稳频 633 nm 雷射进行干涉测长实验,以现在的技术水准,一公尺的量测不确定度最多可达到千万分之一公尺。这对一般的应用已足够,但如果要提升量测准确度,就必须在真空下进行实验或改善空气折射率的量测技术。

总之,公尺定义经过 200 年的演进,长度的基准已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物理定义,任何人只要依上述的方法,都可产生一公尺的标准。

资料来源: 《科学发展》2005年5月,389期,74~76页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教育部 | Posted:2005-05-23 22:38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53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