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b0925
|
分享:
▼
x0
|
[散文][分享] [转贴] 蜕变
昔时澎湖岛上光秃秃的,很难找到一片像样的绿地,因为草都被孩童们拔回去当柴火使用,岛上所有的大小事物,无一不是一目了然。经常看见三、五孩童蹲在野外坡地,唱着「【虫矣】仔【虫矣】,来食潘(闽音ㄆㄨㄣ),恁娘嫁中屯;【虫矣】仔【虫矣】,来食糜(闽音若ㄇㄟˊ),恁娘嫁青螺。」而今,生活品质提高,瓦斯的使用方便,不再有人拔野草当薪柴,到处杂草丛生,加上科技发达,游戏软体林立,孩童亦不再到野外与生物为伍,一些传唱捕昆虫的童谣,逐渐被摇曳风中的野草遮掩。
【虫矣】仔【虫矣】童谣中所描述的【虫矣】,其实是指蛟蜻蛉的幼虫「沙挼子」,沙挼子在未蜕变为蛟蜻蛉之前,亦名猪母【虫矣】,猪母【虫矣】头胸小而腹部大,状如蛛蜘,口有钩状之腮,能够穿地造穴捕食蚂蚁,故又有蚁狮(虱)之称。
蚁狮善于地中挖钵形洞穴,洞穴形状近似漏斗,斗壁的沙质柔细而滑,外表看似平静,其实是致命的斜坡,也是蚁狮精心设计出的巧妙陷阱,若有不速之客误入,犹如身陷流沙区,任你如何呼喊、哀叫、求救,都无济于事,更糟糕的是所有挣扎的动作只会让沙子急速地上升,使身躯往下沉,随即滑落洞穴底部,最后埋葬在蚁狮的肚子里。
蚁狮的洞穴几乎都集中在不长草的沙土质坡地,尤其是有蚂蚁窝的地方更是密布,每个窝只住着一只,它们既不搞男女关系,更不会金屋藏娇,老老实实地遵守道德的规范,人们岂能不如蚁狮乎。
诱捕蚁狮先取细长嫩草于窝里轻轻转动,或放进一只小蚂蚁于窝里,若窝底起壅,立即以香脚(或细树枝)小心翼翼地将蚁狮挖出来,由于蚁狮全身软绵绵的,用力过猛会把它给弄死,那可就功亏一篑啰,把捉到的蚁狮用阿嬷的头发套在脖子上(并不是非得用阿嬷的头发不可,而是阿嬷每次梳理头发之际,总会掉落几根,取得容易。)套在蚁狮脖子上的结要打得恰好,太紧会勒断蚁狮的脖子,太松则会让它溜掉,最后再把套好的蚁狮放进窝里底部,蚁狮一回到窝底,马上扭动屁股拼命地往地底钻入,而躲在窝内的蚁狮以为有美食送上门,不分青红皂白地张口就咬,这时候迅速拉起头发,窝内蚁狮与诱捕用蚁狮,如同断了根的蓬草,随风飘荡,突如其来的状况,吓得蚁狮如惊弓之鸟,窜逃无门,围绕在周遭观看的孩童欢呼声,突地变为令人闻之丧胆的楚歌,不由得不让蚁狮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在诱捕蚁狮的当儿,为了不使过程中太过于单调与烦闷,大人们编了这首【虫矣】仔【虫矣】的童谣传唱,歌词的意思是说:「蚁狮啊蚁狮,快点来喝淅米汁啊,你的妈妈嫁到中屯去了;蚁狮啊蚁狮,快点来吃米粥啊,你的妈妈嫁到青螺去了。」主要的目的不外乎诱骗窝里的蚁狮快点出来。
生物生长过程出现改变形态成长的不乏其数,诸如:蝾螈、蛙类、蜻蜓、蝴蝶、蚊子、苍蝇、独脚仙等等,不胜枚举,蚁狮亦是其中之一,蚁狮在幼虫时藏身于泥土里,生长一段日子后,即蜕变为蛟蜻蛉,蛟蜻蛉的体细长,约一寸有余,色暗灰,触角棍棒状,黑色,无单眼,复眼大,前翅透明,四翅皆有卵形之白纹。
蜕变之后的蛟蜻蛉活动范围很小,仅及于山坡之间,飞行区域也不广,常聚集有草的地方,有诗为证:谢朓‧赠王主簿诗「蜻蛉草际飞,游蜂花上食。」由于蛟蜻蛉的飞行速度缓慢,给人一种伸手可及的错觉,因而吸引孩童觊觎,每当发现它们的踪迹,即奋不顾身追逐捕捉,在追捕蛟蜻蛉时,总是趣味横生,祇顾盯着蛟蜻蛉飞行的方向,忘了留神是否有异物挡道,每每在追捕时发生两人互撞的情况,或者不小心滑倒,跌个饿狗抢屎,塞满一嘴青草,惹得大伙儿哈哈大笑。
渔樵子.2002.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