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 許軒維 於 2013-09-24 21:28 發表的 行政學典範:
1.行政控制典範:其中一段寫,科學行為可以提供我們工具性的陳述
工具性的陳述?是什麼?什麼是工具性?
如想達成控制 就應該把人類看成可加操縱的資料 如此一來 它發展的結果:
第一.人成非人性的客體 第二.管理者和其他人員不在注重自我反省
什麼是?非人性的客體? 為什麼管理者和其他人員不在注重自我反省?
2.組織學習點範:自我的主動--社會本質.面對面的互動情境,乃是主要的分析單元,
行動理論暗示人類是行動具有目的性和意向性,人類是個負責的機制,能夠針對
自我與其行動間的關係加以反省?這一大串不懂再說什麼?可以幫我翻白話一點嗎?
哥倫比斯基說的具體建構組織變遷的實驗室途徑,運用T團體的直接社會互動,透過學習者的經驗
來誘發組織的改變,於此他認為實驗室途徑有五種後設價值來供個人和組織的變遷
T團體?是什麼?
透過學習者的經驗來誘發組織的改變?什麼是學習者的經驗?
什麼是後設價值?
1.行政控制典範-->看到控制就會聯想到"傳統時期"-->對人性的假定是X-->人是被動的,講求效率跟技術
當時的泰勒用科學方法選工人,古力克的POSDCORB,都可以視為一種工具
(1)工具性的陳述-->想成用POSDCORB當成一種對效率提高的規範流程
(2)非人性的客體-->傳統時期把人當機器,自然就是非人性囉。
因為傳統時期只重視效率,不注重自我反省,認為只要按照工具(方法)的流程走,就能夠達到提升效率
開始會反省記得是從修正時期開始。
2.(1)這題跟我之前回過你問的【自我的主動-社會本質,面對面的互動情境乃是主要的分析單元】很類似唷,
簡單來說就是-->在社會中(組織中),人與人之間會主動的學習交流(這就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行動,
不管是為了個人或是組織的目標),並且會針對問題思考反省(這就是負責)。
-->超白話就是:人與組織會主動追求進步(為了進步就會透過互動學習、自我反省)。
(2)T-團體(T-Group)-->"實驗室訓練"或稱"敏感性訓練"-->是組織發展那邊的內容
(3)T-團體-->透過6~8人的小團體集合起來,互相討論,互相學習
-->就是小團體的人互相學習回饋的經驗來促使改變組織。
(4)後設這兩個字我覺得很抽象,想成這樣比較好懂,實驗室途徑的後設價值-->實驗室途徑的延伸價值,
就像Maslow的第六層需要-->又稱為後設激勵,就是超越自我實現後延伸出來的激勵(靈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