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王竹语作品《医生》(转贴来源:作者部落格) 本书是2010年10月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台湾馆】展出作品
人们一定会在出乎意料的悲剧里坚强、在无法预料的坏事中成熟。当苦难临头,我们会振作起来,我们就是这样。
玛丽安发现自己五岁儿子丹尼的眼球瞳孔出现白点,原本以为是紧张或受到惊吓,后来发现情况越来越不对,带他到医院求诊。眼科医师诊断,是「视网膜母细胞瘤」,两眼都有。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肿瘤,大多发生在三岁以下的婴儿,约两万五千个婴幼儿会有一例,但多发生于单眼,双眼的发病率较少见。其病理是因视网膜母细胞在分化成正常细胞的过程中,有时会过度分化成癌细胞;此病症有百分之三十为遗传,百分之七十为后天性。
丹尼有失明的危险,也有失去性命的可能。眼科医师与玛丽安讨论治疗方向,为了保住丹尼的眼球,先去小儿肿瘤科。又是一连串检查与询问,最后的治疗方针是开始接受化疗。
经过化疗的丹尼,癌细胞还是很大,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功能只剩二分之一,小儿肿瘤科医生建议拿掉右眼,左眼接受放射治疗。于是,玛丽安带着丹尼,来到温医师诊间。
看着病人病情恶化是最令人难过的事,因为那跟医生与家属的期待相反。
「如果双眼都接受放射治疗,可以保住双眼,不用拿掉右眼。」温医师的一席话,点燃了希望。
「我先生一直不能接受这件事。」玛丽安一听到可以保住双眼,不用摘除眼球,似乎镇定了不少,「他压力很大,我看得出来。他最近渐渐不跟我说话了,有时晚上,他还会喃喃自语。
温医师安慰:「其实视网膜母细胞瘤并非绝症,只要发现得早,仍有治愈的希望。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把眼球拿掉,接受放射治疗。二是化学治疗。用雷射把剩下的细胞杀死,如此一来可以缩小肿瘤,抑制癌细胞不再扩散。第三种方法是放射治疗。以目前医学水平,这种病症的死亡率已降低到百分之九。」
「当初我发现丹尼眼球瞳孔出现白点,以为过几天会消失,没事了,结果竟然是癌症。」
「它早期的症状就是瞳孔内形成一块白花的肿瘤,在灯光或相机闪光灯照射下,会有黄色或白色反光,看来极像猫眼,所以这种病俗称『猫眼』。」
沉默许久,玛丽安又问:「放射治疗是怎样治疗?」
「放射治疗必须非常精准,所以治疗必须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就是为了避免丹尼眼睛到处乱动,头乱动。」
「有后遗症吗?或是副作用?」口气担心而急切。
「在眼睛周围的骨头会停止生长,眼球会比较细,在放射治疗的部位,比别的小孩更容易得到第二种癌症,此外,得白内障的机率也会增高。」
丹尼需要十四次疗程,治疗两周后,情况明显改善,玛丽安非常关心病情发展,所以会用各种方法去测试,最常用的方法是把玩具丢到一边,看丹尼会不会去找。丹尼看到玩具,头偏一边,很显然他用仍有视觉功能的眼睛去看,看到就马上跑过去,抓起来。当有亲戚带着小孩到家里,所有的人会坐在客厅不同角落,挥舞手上的衣服、玩具,吸引丹尼的注意。丹尼有时快速跑向其中一人,有时跑到一半,先停住,像是在判断什么,然后又慢慢走。有时则是慢慢走向其中一人,停住,又快速跑向另一人。
玛丽安既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丹尼没有全盲,还是可以看到。伤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已经五岁,自己竟然还要像训练小狗一样来训练他;然而,她真的很高兴,因为孩子的眼睛一直在进步当中。
一段日子之后,玛丽安又带着丹尼来到温医师的门诊。丹尼比上次活泼不少,对于温医师的逗弄会有些微反应。检查之后,温医师告诉玛丽安:「经过照射的部位,有百分之九十的机会,可以完全控制。」
玛丽安一听,非常激动,当场落泪。这是她一生最大的惊喜,因为她一直以为放射治疗只是把癌细胞控制住,是「治疗」而不是所谓的「治愈」。现在一听到有治愈的机会,非常高兴。当她在小儿肿瘤科医生那里一听到可能要摘除丹尼的眼球,整个人像是被打入地狱。小孩那么小就得癌症已经够令她难受的,现在又要失明,更令她心碎。她在放疗、化疗、眼球摘除三者之间,挣扎很久也跟先生商量好久,最后决定用化疗方式保住眼球。因为她相信以后医学进步,一定有方法可以杀掉癌细胞又同时保住眼球。如果一下子决定拿掉眼球,太不舍。
丹尼从头到尾乖乖坐着,头低低的,一句话也不说;玛丽安眼神有点失焦;温医师一直凝神望着玛丽安,应该说,在等玛丽安自己消化情绪,如果有必要,温医师当然也容许她尽量宣泄情绪,然后可以平静的对谈。
回到家,玛丽安要丹尼先回房间休息,她稍微整理家中,准备做饭。
不久,她丈夫查理回来了,查理是房屋仲介员,有时会工作到很晚,今天算是比平时早回家。 查理坐在沙发上,双手揉着眼睛,显得很疲惫。这几天,他就算很晚回家,玛丽安也会等他,然后送上热茶或热毛巾。查理拿毛巾擦脸,有时却拿着毛巾,看着前方,不知在想什么,一个人坐在客厅很久。茶都凉了。
「我今天带丹尼回诊,温医师说丹尼恢复得还不错。」
查理又开始发呆,他心情遭透了,工作上的业绩压力,孩子生病的压力,压得他快崩溃了,但他一直忍着,没有对玛丽安发脾气,也没有抱怨。可是,不说一句话的查理,对更让玛丽安担心,她柔声说道:「我们需要谈一谈。」
「我不想谈。」查理直接闭上眼睛,头靠在沙发上。
「所以我们才更需要谈谈。」
「不用了,我现在真的不想谈。」
「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说话,有一天我们会从无话不谈变成无话可谈。」
「那也好,因为我跟本不想谈。我刚刚说,不--想--谈。你哪个字听不懂?」
「很好,我们就来谈谈你为何不想谈。」
查理眉头皱得更紧了,用不悦的语气:「你让我开始头痛。」
「我父母结婚五十年,五十年来他们从不停止交谈。」
「你说这些做什么?这对家里的情形有帮助吗?」开始不悦又有点不耐烦。
「无论话题是什么,至少他们没有停止交谈,买菜、停车、慢跑、流浪狗,所有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话题,大大小小的事,都是话题。对他们来说,日子并不好过,但他们试着让一切看起来轻松容易。」
「谢谢你提醒我,日子不好过。」语气已经由不耐烦转为讽刺了。
「现在不谈,很容易,下次不谈,更容易,一次比一次容易,有一天,你会发现无话可说。」
查理真的无话可说了,不用等到「以后」。
玛丽安坐到查理身边,右手拉着查理的左手,慢慢的说:「我今天去医院,也有跟社工谈了一下。她说癌症的治疗过程相当漫长,影响的不仅是病童的身心健康,更扩及整个家庭。她提到一些互助会,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给予病童更完善的服务、让家属们交流心得,互相鼓励,而医师也可从旁提供谘询,来帮助病童对抗癌症。」
查理又是一阵很长的沉默,叹了一口气,好像是想到什么,右手轻拍玛丽安的肩:「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你不用怕。」
「我没有。」
「我知道。我怕。」
「我知道。」玛丽亚一脸迷惘,孩子得癌症之后,小小年纪还不熟悉生,就须面对死。对她而言,还没爱够五岁的宝贝,就必须陪着他一起面对一切。
一个月后,再度回诊。温医师仔细检查,丹尼对光有反应。玛丽安耐心地看着温医师缓慢又仔细的检查。温医师再鼓励她:「儿童癌症的治愈率比大人高,至少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癌症病童都可摆脱病魔纠缠,健康长大。我最近认识另一个妈妈,当初在得知自己孩子罹患白血病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惊慌大哭。但在陪伴孩子进出医院治疗的一年多来,她阅读癌症相关资讯,自我调整心态,所幸她的孩子得的是标准型淋巴性白血病,治愈率可达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在经历了一百二十八周的疗程,如今已进入维持期,一切情况都算稳定。」
玛丽安沉默无语,直到今天,她虽已全然接受,但一个人的时候,她还是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没有人能独自抵抗这一切,静止的妈妈一如静止的观音,时间不会停止,只是静止。对癌症患者或家属来说,是一个更安详、更宁静的世界。
窗外阳光,斜角射入,似乎预告生命从此没有神秘,不再惊喜,那阳光的角度倾斜了虚拟与真实的天秤,天秤的一端是公平,另一端是不公平。
并不是一切都可以维持稳定。小孩得到癌症,父母疲于奔命,化疗、放疗、手术、住院,一整个疗程,有时需要好几个月。常常有一方必须放弃事业。如果夫妻原本感情不是很好,往往因为小孩子癌症,造成夫妻分离。大灾难降临,后面还有小灾难,一连串的,苦难有时看来没完没了。
但这对夫妇还不错,感情坚强,互相扶持。为了丹尼,也为了全家未来的幸福。以前查理和玛丽安总觉得,要等到丹尼长大,不知还要多久,不知还有多遥远。但现在,这对夫妇忽然觉得,所谓那个遥远的未来,其实没那遥远,很快就到了,因为一旦身边的家人得了癌症,时间变快,一切都变快了。
在丹尼的疗程期间,查理一个人打点生活起居,默默承受一切。查理和玛丽安本来都在上班,丹尼生病之后,玛丽安只好放弃工作,全心全意照顾他。他们住的地方离医院开车要两个多钟头,来回一次要五个小时。夫妻决定,由玛丽安把丹尼带到距离医院一小时车程的娘家,便于接送。过去的三周,夫妻暂时分居了,在玛丽安精神上最需要支持的时候,查理无法陪在她身边。直到疗程告一段落,一家人才又团聚。
「还是有复发可能。」温医师依然不忘提醒这对夫妻,「癌细胞有可能转移到脑部或骨头,但是因为已经接受化学治疗,所以机会变小。」
身为一位肿瘤科医师,温医师当然很清楚,癌细胞会不断扩散的。英文称癌症为cancer,源出于古希腊,是由crab(螃蟹)这个字衍生而来。这大概是因为癌细胞如同螃蟹横行霸道、到处转移、任意破坏,腐蚀生命的特性。
玛丽安连要问什么都忘记,时间结冰,时间融化,希望再度燃起。孩子得癌症,不是她的选择,可是她可以选择怎么面对。
玛丽安很让人感动。她三十六岁,因为照顾生病的丹尼,发愿修护理系学分,希望能取得护士资格,以后可以照顾别人。丹尼原本因肿瘤而可能摘除的眼球看见了光亮,玛丽安和查理则看见希望,看见未来。
这也使温医师回忆起,有一天在医院等电梯,旁边站着一位穿义工制服,英俊高大的男性黑人,温医师问他:「你要到哪一楼?」他说要到十一楼。温医师说那是小儿科,他说:「对啊!我要到小儿加护病房当义工。我是早产儿,二十七周就被生下来,当时只有一千八百公克,在这家医院的小儿新生加护病房住了五个月才出院,我现在长大了,就回来当义工。」
「能救人的,不只是医生。爱使我们真正生活,而透过生活,我们在爱中成长。」温医师一直这么坚信着。
王竹语作品《医生》(转贴来源:作者部落格) 本书是2010年10月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台湾馆】展出作品 第10章.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