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 http://big5.lrn.cn/culture/whzx/...25_475081.htm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天文帶給人好奇心
每次見到朱進,他都穿著一雙厚底的旅遊鞋,背著一個鼓鼓囊囊的雙肩大背包,裏面總裝著一部單反相機和一個三腳架。 “現在城裏燈太亮,要看星星只能去郊區,只要有空,我晚上都去拍星星,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直到今天,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還是願意把自己定位為一位天文愛好者。
從小愛看星星的朱進自然而然地迷上了天文,1981年考大學時便選擇了北師大天文係。1991年,又在南京大學拿到了天文學博士學位,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工作。
自1994年開始,他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項目,到2001年止,共發現了獲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編號的小行星2728顆,其中已有1214顆獲得永久編號和命名權。1997年6月3日,朱進的項目組還發現了一顆彗星,後來它被命名為“朱—巴拉姆”彗星。在研究領域頗有建樹,朱進也成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的委員。
2002年9月,一紙任命狀改變了朱進的人生軌跡,他調任北京天文館館長,從一位天文專職科研人員,轉變為專職科普工作者和兼職的科研人員。多年來,幾乎每個月,朱進都要“出鏡”向公眾解釋天文現象,每週組織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天文興趣小組的活動。
“天文學是很適合進行科普宣傳的學科,從培養人的角度,它能給青少年帶來兩個至關重要的東西,一個是好奇心,一個是誠信的態度。”朱進說,“這恰恰是現有教育體系中最缺乏的東西,比知識傳播和能力培養更為重要。”
在朱進看來,天文學研究的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東西,涵蓋整個宇宙中除了地球外所有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豐富的、地球實驗室裏所遠遠不可能實現的各種極端物理條件。因此天文學的發現層出不窮,幾乎每個月甚至每個星期,國際天文領域都會有易於被公眾理解或者關注的重要發現,同時,也時常會發生諸如日月食、流星雨等易於被普通公眾觀測的天文現象。
朱進覺得遺憾的是,在“數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礎學科中,天文學是唯一在我國的中小學沒有列入正式課程的學科。“由於國內長期缺乏對天文學科教育功能應有的重視,不但在中小學沒有天文課程,在大學階段真正有機會了解和學習天文的學生人數也非常少”,朱進說,“全國到目前為止有天文係的大學只有4所,全國每年招收的天文專業本科生只有100人左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準。”
5年多來,朱進和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的同事們一直奔走在全國多個中小學,他們在北京某中學開設的天文課和特長班的實踐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市豐台區已經率先考慮在全區小學開設天文課,這把朱進普及天文知識的理想大大推進了一步。
【心得感想】看到大陸對天文科普這麼重視,也許我們也要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