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son_liu
|
分享:
▼
x0
|
[小說][分享] [轉貼] 機構設計的經驗分享
這篇文章是 Benq 影存事業群與儲存事業部的機構Team 對其所掌職務的一些經驗分享,提供大家參考......
【機構設計的經驗分享】
天天畫PRO-E,日日摔產品,時時釘廠商,「專做 內在美」─機構工程師雕塑產品最完美的曲線
一切,從破壞開始…… 家裡的後院,洗衣機矩形的外殼被拆了下來,一把螺絲起子、一根鐵槌,洗衣機機身內的片片塊塊散落一地, ABCD、ACDB、DACB、CDBA……太多可能的排列組合,就算想破他的小腦袋瓜兒,也變不回原來的洗衣機……
明基桃園事業區6F研發中心,一台造價不斐的投影機,機殼靜置在桌上的一角,螺絲、面板、燈泡模組、UHP 高效能燈泡、風扇……上百種零組件被一一地仔細端詳、拆解開來,再依序一個個組裝回去,熟練的動作,投影機分毫不差地回復原本的面貌。這次可不像小時候那麼遜,現在,他可是會拆又會裝!
機構設計,穿上我的內在美
「機構工程師的工作就像是在堆積木,工業設計中心提出他們對產品外觀的構想後,機構工程師用ProE勾勒出產品的內部架構,實現ID(industrial design)設計的夢想。」工業設計中心決定產品的外在美,與Chris同樣身為機構工程師的同仁們負責產品的內在美,也就是產品的內構件與心臟,「設法在有限的空間裡放進所有的零組件,於既有功能一個也不能少的前提下,努力把產品的內涵做得比別人更優美。」
L.J.形容自己就像一名建築師,「建築師思考的是房子的坪數大小、需要用到哪些建材、如何蓋出一棟好房子等問題;機構工程師想的是產品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達成任務功能需要哪些元件、在應許的空間內如何放下這些零組件。」進行設計時,機構工程師必須隨時提醒自己,是否做出工業設計想要的東西,是否兼顧到產品的功能性與量產性,包括產品的良率等。
新手機的誕生從PM制定各種規格開始,在工業設計中心完成外觀設計,於機構工程師手中進行內部規劃與建整;CD-ROM也是在PM依據產品訴求族群與使用狀況提出產品規格要求後開始進入研發與生產流程,但是它的屬性和手機、數位相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不同,CD-ROM是個與速度競賽的量產性產品,在機構上強調的是設計的可製造性與可量產性,如果設計過於複雜, CP擔心將會提高量產的困難度,喪失速度上的競爭優勢。
ID所設計出的外觀有時會造成機構設計上的限制,在機構設計的過程中衍生出各種問題,例如外觀該以噴漆還是電鍍方式處理等,因此,正式進入機構設計階段之前,機構工程師會先就空間、EE等面向評估工業設計中心提案的可行性。
在機構設計的第一個階段,工程師扮演的是設計師的角色,決定產品的內部架構,並將內部空間的零組件配置繪製成圖(lay out)。過去還沒有軟體工具的時候,Chris與機構工程師只能用紙、筆和尺一筆筆畫出設計圖,「設計圖上必須有正確、清楚的尺寸標示,圖每個人都會畫,但是產品內部有許多內構件,有的內構件符合公差上限,有的符合公差下限,如何得出一個合理的累積公差是最大的挑戰。」。
進入第二個階段後,工程師化身為建築師,將產品整個機身搭建起來。製圖後,產品還要經過開模(mock up)、發包等各種步驟才能進入量產,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各種測試外,機構工程師還要負責模具廠的選擇、模具製程前後的檢討等工作。
從工業設計出發再進入機構設計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H.W.將機構設計所扮演的角色歸納為整合、介面、美化、與保護等四種。
機構工程師,角色四合一 機構是個整合者,因為從電池、外觀設計、到產品製造,機構工程師必須整合產品與各部功能,有些零組件有固定的位置,有些可以隨意移動,機構工程師設法將所有元素兜在一起,讓ID的夢想成真。機構是一種介面,她所涉及的零件本身就是各種介面,例如,按鍵是產品對外的介面,溝通人與機器。機構是一種美化,與工業設計中心攜手合作,實現工業設計中心的造形設計,為一堆冰冷的電子零件,穿上美麗的外衣。機構也負責保護產品與消費者,例如手機外殼防水、防震的功能,能讓手機在受到某種程度的外力衝擊時,維持正常的運作。
與電子、韌體相比,機構具有相對的外顯性,設計的結果攤在陽光底下,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也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許多機構工程師都和CP有過同樣的經驗,「機構進行變更時,可以聽見各種不同的聲音,機構工程師應該多觀察、多拆解別人的產品,並從中學習他人的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拆別人的機器,想想別人為何如此設計,可以吸收別人的經驗,也能獲取一些設計的靈感。
先後負責過掃描器與數位相機兩種產品的機構設計後,Vincent依然熱愛這份工作,「已趨成熟的掃描器強調產品功能,具有消費產品屬性的數位相機除了功能之外,也強調輕薄短小的外觀,然而,不管產品種類是否相同,機構設計一直有新的任務等著自己去完成。」
「就像開車,當你掀開引擎蓋時,總會希望汽車內部裝置的安排能乾淨又俐落。」每每拆開日本知名品牌的數位相機,Vincent都會驚訝於她內部機構設計的簡潔,「一開始就採用對的方法,設計出來的自然會是個好產品,如何運用理性的方法讓每個元件,甚至每條排線的組合都讓人看得舒服,考驗的不只是機構工程師初始設計架構的完善性,更是機構工程師的技術與創新能力。」
機構特務,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電腦當機之後可以重開機,數位相機不能用到一半就當機,使用的時候機身的外殼也不能突然掉下來。」機構工程師的工作內容中,「測試」大概是多數人最感興趣的部分。不論是落下測試還是破壞式測試,以各種測試方法驗證產品的品質與功能可信度,主要都是為了確保產出的產品有一定的水平。
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屬性,測試方法也不盡相同。手機的測試必須考慮消費者的使用情境,「除了落下測試外,還要考慮手機在不同地方、不同環境的使用情況,溫度的高低、冷熱的衝擊等都是測試要項。」手機的體積越小,內部機構設計所能保留的安全空間也越小,對H.W.而言,落下測試與熱衝擊是較具挑戰性的兩個測試項目。
摔落是消費者使用手機時最常發生的意外狀況,因此,落下測試是機構設計最基本的關卡。熱衝擊的目的在確保手機在特定的高、低溫範圍內,能不受溫度變化影響,正常運作,「烤完之後再冰,冰完之後又烤。每家廠商設有不同的測試標準,不一定是以100°C烘烤、以0°C冰鎮。」落下測試與熱衝擊也會交叉進行,在冰、烤之後進行落下測試,檢測手機在高、低溫環境下的耐摔程度。
「IC貼牌客戶的手機必須通過客戶的測試,過去測試設備並不齊全,機構工程師必須自己設法補強。」為了順利通過客戶端所進行的測試,機構工程師採取比一般更嚴格的測試標準,H.W.與同事們「還曾經站到桌子上,往上跳起,再鬆手讓手機落下,或像丟棒球一樣,把手機對著牆壁摔,用各種方法讓手機受盡『折磨』。」
H.W.所負責的手機可以直接摔到地上,但是Chris所負責的投影機單價昂貴,必須活用落下測試的方法,避免在測試過程中損壞整台機器可能付出的高額成本,「投影機造價高,在進行落下測試前,機構工程師會先進行評估,將昂貴、不影響測試準確性的零組件先取出,初步測試完成後再做最後的測試。」
數位相機主要的測試項目大致可分為功能性與機構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解析度、色彩飽和度與銳利度、省電性、與拍照速度等,後者包括可靠度與相機的結實度。CD-ROM的機構設計則首重整合後產品功能是否能正常運作,為了消費者的安全起見,也為了讓消費者留下美好的使用經驗,完整的測試項目是最重要的關鍵。
創新,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
機構,如果你因為它聽起來生硬就以為它沒有創新的空間,那麼,機構工程師們的實際行為表現馬上可以證明你是錯的。
「創新不一定要抽象,也不一定要深奧,解決問題其實就是一種創新的過程。」CP相信專利可以從小地方做起,「多思考、多問『為什麼?』、看看別人的做法、回顧自己的經驗,工作不能只是埋頭苦幹,也要懂得思考。」
要創新,就不能有“me too”的想法,把創新當作一種態度,接受新的觀念、新的想法、與新的點子。手機的機構設計在工業設計完成後開始進行,H.W.與機構設計同仁時常看見工業設計中心在產品設計上一些奇特的想法,「這些創新的點子其實並不一定要有艱深的技術才能實現,拿到ID設計圖時,不能只是因為過去從來沒有人做過,就否定它的可行性。」
習慣去想一些新的點子,「就像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困難也一定會有解決的方法,只是現在我們還沒想到。」Chris與同仁時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隨時將相反(reverse)、轉移(transfer)、合併(combine)、改變方向(change direction)、延伸(extend)、減少(reduce)等六個創新法則拿出來檢視,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融入設計裡,簡單的一個移除或重新排列的動作都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投影機為例,機構設計的創新可以從系統架構與材料選擇兩方面著手。投影機在運轉的過程中會產生噪音,機構工程師必須設法將噪音減到最低,「不一定要有大幅度的機構設計變動才能有改善的效果,有時候小小的改變也可能獲得很大的突破。」Chris表示,風扇是噪音的主要來源,目前機構工程師正設法尋找具有散熱功能,又能不製造噪音的替代方案,。
參考別人的設計與經驗,也能汲取創新的泉源。影存事業群儲存事業部成立於1994年,直到1998、1999年之際CD-ROM才開始由同仁負責完整的機構設計,為了讓機構設計有更多的變化與可能性,CP與機構工程師們時常拆解競爭廠商的產品,參考別人設計與思考的過程,「跨入消費性電子領域後,面對新的、過去毫無設計經驗的產品,工程師們更要懂得去學習、參考他人的經驗,減少錯誤的發生。」
同樣的方法,也應用在數位相機的機構設計上,「在拆解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新的想法,創新最快的方法是觀摩其他人的做法,再將這些概念重新轉化成設計理念。」除了功能與可靠度這兩種結構上的考量外,Vincent也會在操作介面上動腦筋,構思新的創意。
「『這樣的產品怎麼賣得出去?』K.Y.看到我們設計出來的第一台數位相機時,對當時做出來的產品品質非常不滿意。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第二台數位相機鋁鎂合金的外殼為整體機構的質感加了不少分數,我們的數位相機也從此開始正式問市。」數位相機屬於消費精品,在機構設計上要求的不是壓低價格,而是新技術的應用,Vincent表示,目前數位相機內部共有四片板子,設計出來的產品既要精緻化,也要有質感,機構工程師必須設法找到空隙,發現空間,讓產品符合輕薄短小的市場潮流。
就方法言,Vincent透過觀摩別人的產品、尋找並應用新零件、以及新技術的發展來創新,「拆解世界知名品牌的機器,看看別人如何將各種功能所需要的零組件整齊、乾淨地置入有限的空間,既能從中汲取經驗,也能獲得新的靈感。」以鏡頭這個數位相機的關鍵零組件為例,在目前的市場供需態勢下,屬於賣方市場,買方很難掌握這部分的成本,機構工程師必須設法取得並掌握最新的關鍵零組件,才能跳出賣方市場的侷限。
全球營銷總部副總王文璨(Jerry Wang)觀察CeBIT 2003的產品發展趨勢,發現輕薄短小等流行元素的產品外觀與設計內涵是進軍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成敗關鍵,就純手機而言,大方向的趨勢也是如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達成ID的要求,並做出具有信度的產品,是手機機構工程師面臨的最大的挑戰。縮小體積,L.J.從縮小元件所佔的空間著手,「合併和減少是兩個可行的方法,但是考慮到手機的視訊操作性,體積的縮小還是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極限。」
真正的創新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等頻道的節目提供許多科技新知與文化藝術知識,Chris相信,把這些平日獲得的涵養帶入設計與工作流程之中,有助於設計的創新。「目前機構工程師仍偏重於設計層面,未來還是要能兼顧研發。」機構工程師,三分之二的精神貢獻在專案上,三分之一留給思考與學習。
品質,設計要進取,驗證要保守
「設計對品質有七成的影響力,品質不該只是品管同仁的責任。」CP直言機構工程師在品質把關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機構設計涉及各種零組件的組裝,零組件與供應商的選擇、制度的建立、機構工程師技術與經驗的累積等,都是影響產品品質的重要因素。
手機採用客製化(customization)元件,對零組件與供應商的品質控管,L.J.有深刻的感受,「目前手機元件的合作廠商以本土供應商為主,這些廠商大多缺乏制度,品質控管能力不足,因此,機構工程師往往也肩負了監督廠商的責任,協助廠商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元件供應維持穩定的品質。」
對於這種狀況,H.W.也表示,「個人電腦已成為成熟產業的一環,零組件供應商具有一定的品質水準;相對上,消費性電子產業有更高的品質要求,外觀處理也更多樣化,大部分的零組件廠商都跟不上消費性電子大廠的腳步,機構工程師時常得協助廠商解決各種管理上的問題。」
不單是手機,數位相機下游廠商參差不齊的水準往往也造成Vincent與同仁工作上的困難,「不單是零組件的品質,廠商的良率表現太差時,機構工程師也要從流程著手,設法協助廠商分析並解決製程上的問題。」
「不論做得多好,品質永遠都會是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實。」L.J.指出,相較於其他世界大廠,日本手機大廠推出新型手機的速度之所以會比較慢,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對品質的堅持,「當速度與品質兩者只能取其一時,在機構工程師的心裡,品質永遠要擺在第一位。」當然,將品質放到第一位,時間久了在心態上難免會驅於保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L.J.始終堅持「設計要進取(aggressive),驗證要保守。」
「在明基之前,台灣沒有其他廠商做過手機,個人電腦的規格大同小異,手機的規格卻是百家爭鳴。」從手機部門成立之初就參與機構設計的H.W.回想整個手機研發的發展過程,「一開始,機構設計最重要的任務是讓手機『動起來』,按鍵按了不會動,拿起聽筒沒聲音,不能正常運作,一切都免談。」
做出可以「動」的手機後,機構設計接下來要考慮的是手機的耐用性與堅固程度,「規格是一種標準,一開始我們並沒有一個可供參考的對象,只憑直覺制定規格,這對機構設計而言,無異是瓦上霜。隨著IC貼牌經驗的累積,規格制定也漸漸上了軌道,有了規格,機構設計師知道自己要做到什麼程度,在設計上也就更能掌握產品的品質。」
日製與韓製手機向來以高品質著稱,要與這些世界級大廠競爭,機構工程師就不能只把目標放在做出產品上,做得出來之外,還要追求更高的品質與質感。握感是否能讓消費者覺得堅實不會鬆動、外觀處理是否能做得更細緻,產品的質感就從這些小地方累積出來,在加入新功能的同時,H.W.也會看看日本與韓國如何把手機做得小巧又精緻,如何把接縫做得均勻又有美感。
當外界影響因素多的時候,品質控管也變得難上加難,CD-ROM這類動件產品便是如此,CP表示,外部變數多,CD-ROM的測試項目也跟著多,然而,CD-ROM的運作會出現狀況,大多時候問題是出在光碟片身上,畢竟不同品牌的光碟片不一定能在所有CD-ROM上運轉,這也是CD-ROM的測試特別重視測試項目完整性的主要原因。
速度,以團隊換取時間 不斷汰舊換新是IT與消費性電子產業的特性,唯有在第一時間搶先推出新產品,才有成為機會成為市場上的贏家。「速度取決於機構工程師的技術成熟度,流程(process)與專業分工則是加快設計腳步的催化劑。機構設計是一個團隊合作的工程,非個人力量所能獨立完成。」在這場與時間的競賽裡,L.J.與機構工程師們以成熟的技術、團隊合作、與制度化的管理領先同業。
學校教育教的是理論,機構工程師必須在實務操作的過程中累積拆、裝的經驗,掌握來龍去脈,才能節省時間,然而,除了最基本的人員技術訓練外,Vincent認為機構設計團隊也可以透過細部分工,由兩、三位同仁共同負責一個零組件的機構設計圖,將所需花費的時間極小化。團隊如何分工,L.J.認為方法視產品的種類而定。
從體積最龐大的背投電視到最迷你的二、三磅投影機,眾多的產品種類提高了數位媒體事業群機構工程師工作的難度,其中投影機結合了聲、光、電、熱、與機構,工程師必須具備系統整合的能力,才能完成設計的任務,然而,也正因涉及的領域如此廣泛,工程師可以在投影機身上看到各種不同的層面,Chris相信對學機械的人而言,投影機是可以學到最多東西的產品,過程中挫折感難免,但是這些經驗的累積卻能讓自己的基本功夫變得更紮實。
「產品多,複雜度高,人力又有限,早上手邊做的是LCD TV,下午可能就換成了投影機。」在這樣的境況下,又要因應產品生命週期短的市場生態,數位媒體事業群的機構設計團隊如何克服開發速度這個難題?
「速度不可能單靠一個人就能達成,唯有運用團隊的力量才能追上產品更新的速度。如何運用有限的人力完成公司所交付的專案,有賴組織對專案進行與人力配置的安排,例如,讓不同的專案有不同的起始點,便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法。」然而,團隊合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小組負責的專案不只一個,有些專案可能正要收尾,有的可能正在進行起始的可行性評估,也有的可能正在設法解決問題(debug),」這些工作分別該由哪些同仁負責,Chris與團隊夥伴間隨時都要做好協調與分配的工作。
「速度決定於良好的規劃(plan)。」H.W.相信制度化的公司對所有的規格與機構設計有一定的流程安排,可以讓產品的開發過程更有效率。工作檢查清單(checklist)的建立便是加速機構設計流程的一種機制,從工業設計中心拿到產品外觀設計圖後,倘若機構工程師有一張清楚、完整的表格,可以用來檢查所有工作項目是否已全數完成,Vincent相信機構設計的過程將會更流暢。
「機構工程師永遠都在追schedule。」早一步提出專案,就能拉長思考的時間,為了讓機構工程師有更傑出的表現,Vincent建議可以訂定一個兩年的計劃時間表,至於正在進行的工作,可以運用既有的人力配置,有效利用時間,例如在繪製設計圖的同時也一邊進行檢討,在錯誤發生前事先防範,縮短作業時間,提高速度。「在著手畫設計圖之前縝密思考,畫得快也要畫得小心。」倘若因為一心求快而忽略設計的通盤性與完整性,CP相信日後花在解決問題上的時間將數倍於此。
Cost Control,以經驗為師 為產品找到各種組成元件是機構工程師份內的職責,有正確的成本概念才能從設計之初就做好成本控制的工作。一般提到降低成本大抵不出大量生產、降低規格與減少功能等方法,控制成本主要是希望能提高公司的獲利,H.W.認為,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value up),「多花一百元提昇產品美感與規格,讓產品價格提高1000元,」同樣也能增加利潤。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果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只考慮成本問題,機構工程師很難兼顧產品的質感,CP建議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設計出產品後再設法進行成本控制。
機構工程師在選擇材料時,通常會考慮材料的成本、使用特性、與組裝性。就CD-ROM而言,日系廠商的規格複雜度高,所選用的工程材料也比較高級,要與日本大廠競爭,CP建議可以從改善產品的結構強度著手,在成本的控制上,選用廠商選擇性較多的元件材料,可以降低被廠商剝削的風險,壓低材料成本。
然而,投影機這類產品所需用到的特殊用料選擇性少,能提供物料的廠商也少,機構工程師必須在有限的範圍裡找出最好的選擇。Chris指出,產品上市前必須通過安規認證,材料含有多少有毒物質、是否會受高溫影響失去黏性或產生異味,機構工程師必須審慎選擇,才能避免因rework而徒然增加的不必要成本。
「就像投影機燈泡的螺絲不小心掉進投影機內部,會造成當機一樣,有了一次經驗,下回設計時,機構工程師就會設法讓螺絲在鬆開的時候還是與機身相連,把消費者更換燈泡的動作變得更簡單。」
這些寶貴的經驗透過checklist記錄下來,與同仁分享,可以避免錯誤再次發生,降低成本,也提高設計的速度。
有九分實力,說九分話 機構工程師負責架構的整合,必須具有良好的空間與幾何概念,雖然就學期間大多主修機械系,但是「學校教育以理論為主,學了許多關於汽車引擎運轉的原理,卻從來沒有實際看過汽車引擎的模樣。」在明基從傳真機、無線電話、到手機,許多機構設計實務應用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H.W.都是在接觸到產品後才逐漸累積出來。
L.J.也坦言甄補新人時,很難去期待他能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特別是因為我們走在台灣手機研發與生產的最前端,不論是知識技術還是相關經驗,都領先同業,因此,L.J.期待的是「擅於自我表達,個性不會過於沉悶,」具有溝通能力的社會新鮮人,至於有經驗的人才,L.J.希望他們能為組織帶進良好的管理經驗與制度。
「經驗豐富後自然會在設計的過程中把工廠的組裝性與量產性考慮進去,也會讓使用者的便利性與產品的可靠度在設計上佔有一定的比重。」Kao相信,經驗是機構設計師最重要的資產;然而,一如前文所言,機構設計必須靠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唯有將個人的經驗有效地轉換成組織的競爭力,才能提昇整體的戰力。
實務重於理論,張開觸角,心不設限,拉進各種資訊與經驗,機構工程師才能養成全方位的能力;在不挖角的前提下,甄選新人時,CP重視的是對方是否擁有與人「分享」的胸襟,「每個人都延伸自己的觸角,再把自己所獲得的知識技術與經驗分享給其他同仁,組織就能匯集團體的力量,累積最豐富的經驗,避免錯誤的二次發生。」
機構設計需要仰賴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任務,是否符合企業文化、能否融入組織當中,當然是主管看重的特質,H.W.認為,除了思考有邏輯、做事有條理、積極解決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合作的態度與觀念,然而Chris也表示,「要找到這樣的人並不容易,過去陸續大約面試了三、四百人,但是進來的只有三、四十人。」
「誠實、實在、實際,有九分實力,說九分話,有豐富的經驗,也要能用語言把這樣的經驗表達出來。」在應徵者以英文自我介紹時,Chris會觀察對方的反應能力與組織能力,也會依據對方的言談內容找出下一個要提問的問題,「如此不僅能看出對方是否只是死背一段自我介紹的文字,測出對方真正的語言能力,也可以知道對方事前是否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重視這個求職的機會。」
機構工程師的工作內容重複性高,CP相信大多時候CD-ROM機構工程師的工作是沉悶的,「做出第一台光碟機的時候,當然會有很大的喜悅與成就感,但是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一連串冗長的測試,測試過程中又得承受龐大的時間壓力,工程師必須耐得住煩躁,才能悠遊於工作中。」同樣地,從工業設計完成後,掃描器開始進入機構設計流程,不論是模具廠的修模,還是進入工廠端的問題解決(debug),時間緊迫時,Kao與同事一起熬夜到天亮是常有的事,不能吃苦耐勞,無法勝任這份工作。
「一台投影機內部有兩、三百個零件,不夠細心,無法將這些零件兜在一起;耐心也很重要,投影機涉及熱學領域,如何把熱量帶走關乎風扇與散熱材的選擇,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無法找到解決方法(solution),有時坐在位置上大半天,可能只解了一個bug;耐操就更不用說了,繪圖之外,機構工程師還要負責選用材料,材料必須有一定的品質,也要有合理的價格,有時材料不貴但是後加工的成本高,這些影響因素事先就要考慮進去,遇上特殊用料還要設法找到能夠提供的廠商。」細心、耐心、加上耐操,是Chris對機構工程師的基本要求。
公司不斷在擴張,未來勢必會走進工程師未知的領域,機構工程師要有不斷學習、負責與分享的精神才能將問題收斂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積極面對持續成長的要求。
壓力,成長的維他命 機構設計是個專業領域,不是這個領域的人往往不知道機構工程師到底在做些什麼事,Kao表示,「在光電產業起飛之際,機構大多被認為是附屬於電子產業之下,圍繞在電子與電機的周圍。」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壓力,時間與成本是機構工程師最主要的壓力來源。與同業的競爭讓時間和成本控制成為掃描器機構設計最大的壓力,「掃描器是成熟的產品,不論是高階掃描器還是處於價格戰的一般機種,都要設法比競爭對手早一步上市。」同樣的品質與速度,如何將成本控制在最低的水準,Kao認為時時觀察別人的產品,不只是掃描器本身,更要向外延伸到數位相機、手機、燒錄器等其他產品,從中學習別人的優點,才能更上層樓。
雖然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手機進入量產,L.J.與同仁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但是,「機構設計可說是手機部門裡既有天時又有地利的團隊,因為從成立之初的三人團隊發展到現在六、七十人的規模,團隊裡的每個同仁都在同一個地點上班,經驗分享與交流比較頻繁,遇到難解的問題時,在辦公室裡隨時可以找到人一起想辦法解決。」每當某個小組結束測試後,其他小組的同仁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聽說你們今天又摔壞一隻手機了!」玩笑歸玩笑,H.W.表示,大家還是會言歸正傳,瞭解別的小組在設計時出現的問題與狀況,以及可行的解決之道。
「有壓力的學習會成長得比較快。」雖然PM與工業設計中心同仁隨時都會施以壓力,然而,認份地做好每一件事情,Vincent相信,每解決一個bug,機構工程師就能快樂好幾天!
機構的視野在機構之外 機構設計的工作壓力大,內容或許有些枯燥,也不易成為幕前英雄,機構工程師們為什麼還能怡然自得於其中?
「看見新的idea、做出自己的產品、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出錯,都讓人感覺到一股成就感。日本與歐美資深的機構工程師常常能設計出夠深度的產品,這是個資訊不虞匱乏的年代,只有經驗是屬於自己、別人搶不走的,只要有定性,多下苦功夫累積實力,我們也能設計出超水準的產品。」在光碟機裡,CP發現許多需要瞭解的知識,也至今依然記得每個自己設計過的產品。
「所有的電子產業都需要機構設計,顯示器、投影機等產品以『戶』為單位,手機和數位相機以『人』為單位,是消費者拿在手上的產品,不論男女老少,每個人都有可能購買。」正因手機是許多人會購買、會討論的產品,H.W.與機構同仁做起來特別有成就感。
「在諸多限制中要把數位相機做到輕薄短小,是機構設計的大挑戰,工程師通常會先擺好鏡頭、LCD螢幕、按鍵、電池蓋、插槽等必備元件的位置,待機構設計完成後,再由工業設計中心同仁負責為相機穿上緊身衣。」在機構設計的過程裡,Vincent找到最大的樂趣,「自己的bug、同仁所遇到的bug,解決的那一刻最有成就感。」
看著自己所設計的產品按照工作流程一個個量產出來,也看著她們在網路上被大家討論,把一台自己設計的、可以媲美世界知名品牌的產品帶回家,機構工程師有最令人欣羨的一份驕傲。
「自我淘汰,否則就會被別人淘汰。」機構工程師以開放的心胸讓自己的觸角延伸得更廣,以系統整合者自我期許,他們的視野在機構設計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