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
分享:
x0
|
[教學] 天文儀器導論3
望遠鏡頭和天文望遠鏡對於星野攝影的特性
近年來有些天文同好對於高品質的天文望遠鏡用於星野攝影越來越多.也引發對於高價位的大口徑攝影鏡頭的一些興趣.老貓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兩者對於星野攝影的一些特性表現,以讓親友們在選購此類器材時的一些參考...
天文望遠鏡要用在星野攝影時,其特性如下...
1.大口徑.星野攝影要針對的是一些暗的天體目標.但是天體目標有如外銀河系星雲,本銀河內散光星雲.高溫的星團等,這些發光的特性均不相同.如果要能在底片上感光,口徑需要在5公分以上.
2.材質:有人認為一般消色差物鏡是拍不好天體目標的.其實我們只要利用其特性(藍光色差大),避開某些亮度大的星體,如一些m45,m42等.拍一些暗的星體如彗星,其實品質並不會輸給APO的鏡材.但是如果拍亮度高的星體,那星點肥大和色差等問題就會凸顯出來.
在APO的鏡材而言,對於星野攝影是以紅色透光率多少和黃,綠單色光色差和球面像差降低多少來看.所以星點會比一般消差鏡細小粉多,同時周邊的球面像差所導至的星點劣化會粉小,在影像中央付近其表現更是如針點般的完美星點.周邊的彗像差主要是看焦距長短來決定.
3.F值(焦比/光圈)...F值越低,其亮度越高,所以對於每個暗星體的曝光時間更是有決定性的影響.不過以400mm而言,F值在於4左右是高亮度的臨界點.高於F4的天文望遠鏡在暗星體的曝光上是比較吃虧.
4.所謂星野攝影,是以全天的魚眼視角到某單獨的暗星體都包含在內.所以選擇何種光學器材特性要考慮何種天體是必要的考量.例如拍攝彗星而言,要拍攝長長的尾巴,其臨界F值約在F4-F5左右.但是暗的彗星就不在此限.不過如果是拍攝獵戶座附近的巴納德環的氫氣雲,那F值要在F2.8以內,同時焦距約在50mm以內...這些是以標準底片感度特性而言.
最後我們要看的是...如果要拍攝天體的細微特徵,如日食的日冕,彗星的彗髮或離子尾等,單物鏡的天文望遠鏡絕對是比同口徑的望遠鏡頭來的好.這是因為單物鏡的天文鏡,其鏡片數比一般攝影鏡頭來的少.對於光的吸收和光反射所造成的漫射現像,對造成的微細特徵糢糊較小.同時一般攝影鏡頭雖然有做的鍍膜和非球面透鏡並非針對天文目標,所以如果單比以上的天體,同口徑的APO天文鏡是比望遠鏡頭來的好.不過如果是星野攝影的話,其星體和視場的表現並不輸給APO鏡(尤其是ED鏡).
大口徑的望遠鏡頭使用上比天文鏡好用且好操作,雖然單價上雖比APO天文鏡高一些.
*註解:當星光進入物鏡時,在進入物鏡的表面,會有94-97%的星光進入,其它則是被反射出來.到了第二片透鏡時,也會有2-3%不等的光再被反射出來,這些反射光因被第一片透鏡給阻擋少許(大部份的反射光會穿透第一片透鏡出去),這些被阻擋的光會再次進入第二片透鏡,造成所謂漫射光,因而干擾到折射光線,造成鬼影.當然一些微細的特徵成像光線就會被這些無方向性的漫射所遮蓋,造成解析的下降.雖然現代的鍍膜技術已有效降低這些雜光的漫射,但對於造成的影響還是存在. 轉載自親子觀星會 http://ipnew.com/familystar/default.as...spx&id=298&kind=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