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 他日將如購買奢侈品
編譯王麗娟/報導
法國一名女性接受部分臉部移植手術,在美國成為愛美女士的熱門話題。這種極端的整形手術,在美國的接受程度不一。但有人預測,臉部移植整形手術有朝一日將變成見怪不怪的奢侈商品。
法國的卅八歲女性,是因臉部被拉布拉多犬嚴重咬傷,因此接受一名腦死者捐贈,動了唇部與下巴手術。這項手術在醫學界仍屬實驗階段,在醫學與道德上也仍有爭議。
儘管如此,把一張臉移植到另一人臉上的整形手術,還是引起包括階級、財富、一個人「真面目」等的廣泛討論。想到有朝一日人臉真的可像換錶帶一樣稀鬆平常,有人毛骨悚然,有人反感至極。
在整形手術早已脫離本質的現代,儘管醫學仍有待克服,臉部移植早已不再止於想像。擔任廣告藝術總監的夏希德預測說,換臉乍聽之下有點恐怖,但震撼期過後,眾人就會「接受」或甚至「歡迎」這項技術誕生。
未來,換張新臉孔可能只是購買一項奢侈品。科幻小說作家史考特‧韋斯特弗的看法就是如此。他在小說「醜陋」與「美麗」兩本書中,描述未來人類十六歲時,一定會動手術,讓自己符合美的標準。
此外,未來眾人討論整形手術時,重點將不是動刀的大小,而是次數。韋斯特弗說:「未來,極端整形手術會像購買一千美元的古奇包一樣,它代表一個特別的階層。」
在法國部分面部移植手術成功前,作家、製片商對未來醫學的描述雖然怪誕,但仍強調為人類帶來希望。例如哈尼夫
‧庫瑞許去年的小說「身體」,寫一名六十歲作家的大腦,移植到一名剛去世年輕人的遺體上。
韋斯特弗指出,這些過去只出現於科幻小說的主題,現在已是和自我及本人息息相關的主流心態。社會心態的趨勢是,「人可以選擇做什麼樣的人,而選擇的界線不斷在變」。
整形的接受度提高,最初應歸功於電影。從早期的「黑道」到現代的「變臉」,片商都對整形懷有高度興趣。藝術史學家穆勒寫道:「它被用來強調本人的重要性。」穆勒在「電影的整形手術」文章中說,臉在這些電影中,「既是身分證明,也是個性表達」。
穆勒說,在這些電影中,鏡中的臉孔,同時代表一個人內外在是否還相互符合的疑問。
有人認為,在真實生活中,臉孔移植會產生心理陰影。作家達‧默金說:「它的後遺症令人恐懼。你會問自己,借來五官後,是否還能作自己?」
而且心理陰影層面廣泛,以法國那位女性為例,她的捐贈者是自殺腦死,這點對受贈者的影響仍有待觀察。
【2005/12/18 聯合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5/12/18/NE...30685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