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1024
|
分享:
▼
x0
|
[散文][分享] 周瑜的生涯規畫
多年前,詹宏志在「如何做好生涯規畫」系列講座中演講,主題卻很顛覆,他說,生涯是不可以規畫的。理由是:我們不斷的進步,怎麼可能讓以前較不成熟的自己,來規畫未來比較成熟的自己?這是不通的。而且人生充滿變數,許多事料理不及,怎麼可能一步步規畫?
詹宏志有他的真知灼見,但不可諱言,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涯規畫還是必要的,只不過要有基本認知:生命充滿變數,不能預測,無法選擇,設定好了的生涯規畫必須隨時調整,順勢調節,不能死守信條,不知變通。
這種變通的功夫,說好聽點,叫「審時度勢」,說不好聽,是「見風轉舵」。不管叫什麼,用意都是要因勢利導,順著形勢發展,找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生涯規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眺望自己生命的遠景,尋找人生的願景。有了生涯規畫,一切努力才有方向、目標,遇到層出不窮的問題,尤其面臨抉擇之際,不致茫無頭緒,自亂陣腳。
我們試著以歷史小說《三國第一謀將——周瑜》(遠流出版)主角周瑜的生涯規畫為個案。
譚景泉先生所撰的這部小說,著力最深、成績最好的,莫過於周瑜的生涯規畫這一部分。
周瑜十二歲進入淮江精舍,拜當代大儒顏衡為師,研讀儒家經典,立誓成為儒家知識份子,這是周瑜從童年懂事以來就做好的生涯規畫。
但周瑜並未被傳統觀念綁死,並未被生涯規畫羈絆。他一方面讀書,一方面委託他人,調查從淮江精舍學成的學長們日後的發展。周瑜很氣餒的發現,近三年來,畢業的六十七人,無一不是舉步維艱,壯志難酬。
為什麼這樣狼狽?周瑜透過一連串思索、觀察、查訪、研判,他認清一個事實:充滿機遇的亂世已經來臨,亂世出英雄,英雄要靠兵家謀略,用儒家那一套很快就會被其他豪強吞掉。也就是說,在亂世中唯有兵學可以救國救民,儒學只能在盛世教化萬民。
於是周瑜決定棄儒學、習兵法。早先的人生方向轉了個大彎,生涯規畫重新設計,從頭再來。
這時的周瑜內心又出現一項掙扎。淮江精舍宛如儒家知識份子的聖殿,離開精舍,背棄儒學,等於和天下讀書人決裂,在儒家勢力未歇的社會,恐無立足之地,要不要再忍個兩年,畢了業,再另尋出路?
一個人舉棋不定的時候,回歸本心,回想初衷,是最好的辦法。周瑜回溯當初苦讀,不是為了舒服的活著,而是為了夢想、榮耀和尊嚴。如果只因為害怕淮江精舍的勢力壓迫,庸碌無為的過一生,當年何必苦讀進入淮江精舍?又哪來今日的掙扎?一旦想通這一點,思路便海闊天空。
於是周瑜決定背叛師門、家族,拋開一切,和老師及父親決絕,棄文從武,雲遊四方,這年他十四歲。兩年來,攬山川形勢,讀天下兵法,練得一身本領。
周瑜同時以孤臣孽子的心情,尋求明主,最後跟隨孫堅,結交孫策,輔佐孫權,一步步實踐理想。
從今日眼光來看,小說裡的周瑜顯然太過早熟,非常早慧。
社會新鮮人求職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清楚自己的性向、興趣和目標。學者研究指出,九成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有的渾渾噩噩,沒什麼志向;有的一派瀟灑,順其自然;有的對職業抱持短線操作的心態,哪樣熱門,就做哪樣。這些人不能自我掌控制決策過程,沒有遠見,沒有遠景,很容易有挫敗感。
另外有一類學生恰好相反,從小就很立定主意以後要做什麼,因此長大後不須規畫什麼。由於過早肯定,當未來因為主客觀因素而被迫中斷目標時,或者發現與自己興趣、性向不合時,經常產生危機感和焦慮感,茫茫然不知所措。
所謂生涯規畫,不是設計一套計畫就大功告成,同時包括一連串的評估、決策、和行動,還得隨時修正目標,因應時勢。根據小說描繪,周瑜從小就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但他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時,經過審慎研判,縝密思索,重做生涯規畫,奠定日後成就的基礎。這是周瑜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附帶一提,在正史裡,並未記載周瑜的年少時光,以及生涯規畫。以上情節出自譚景泉《三國第一謀將——周瑜》。
【心得感想】
忘記是誰說過這句話了「越早知道自己的方向,越容易成功」,許多學子渾渾噩噩混到了畢業出社會前夕,還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一切都等「到時候再說」,到時候或許會有金錢壓力而去做些抉擇,但沒有固定方向而常常換工作角色,因此就這樣沒有自我的工作過一輩子。人生規劃我覺得從小的教育很重要,而且要越早越好,最好是國中、小時就能引導學生有興趣的方向,而不是等到成年後才去思考自己的未來,到時候可能因為要更換跑道而浪費了不少時間。希望大家都能趕快找到自己的興趣,好好規劃人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