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676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ustin5212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123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Audio & Video] [轉載]AV訊源細說從頭
AV的全名是Audio & Video,因此在AV系統當中,除了可以發出聲音的Audio音響器材之外,還包括了Video的影視系統。
常有人問到底該如何定義「AV」這個名詞,其實大家也不需要吹毛求疵的針對AV下一個嚴苛的定義,只要是有聲音有畫面而且用電的器材,都可以稱之為AV系統,正因為AV系統多了影像設備,因此如果用比較嚴格的定義,一般的音響器材是不應該包括在AV系統當中的。如此的劃地自限在某方面來說無非是為了要區別純音響與AV系統的差異,但放眼未來的影音發展趨勢,純音響早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其實就連目前一般人所謂的AV系統都不足以代表未來的家庭視聽生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必須將電腦多媒體也納入AV系統,將音響、無線電視、有線電視、碟影機、錄影帶、攝影機、多媒體電腦、網路、衛星電視、HDTV……等等結合在一個系統之上,才足以代表廣義的AV系統,這樣說來,AV系統的家族算起來可是相當地可觀。

AV系統的訊源

顧名思義,訊源代表的正是訊號來源,因此,任何能提供一套AV系統影音訊號的設備都可以稱之為AV訊源。誠如前面所提到的,AV訊源所包括的項目相當之多,基本上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能夠同時提供影像以及聲音訊號,第二類則是只能提供聲音訊號。依照一般人的感覺,許多人習慣將使用兩支喇叭以上的音響稱之為AV系統,這樣的說法不能說完全正確,也不能說它有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聽音樂是只用一支喇叭的,也有人要用好多隻喇叭來聽音樂才覺得過癮,不管您用幾隻喇叭,重要的是您的發聲系統能不能提供多聲道的訊源(兩聲道以上),如果有的話,還必須配合上眼睛能看到的畫面才符合嚴格的「AV系統」要求,當然,目前一般人的定義是只要擁有了多聲道的訊源,而且擁有了兩隻以上的喇叭,就把它稱為AV系統了。
言歸正傳,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以及回顧一下我們生活的周遭當中到底存在有哪些AV訊源。

一、VCR

什麼是VCR呢?如果您常看港劇的話,大概知道VCR就是香港人對於錄放影機的通稱(香港人也習慣將音響稱之為HiFi)。VCR的全名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中文稱為卡帶式影像錄放影機,原來VCR就是錄放影機!別以為您很瞭解VCR!VCR的發展以及未來展望均對現代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要知道,其實錄放影機的畫質已經相當優異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較高級的錄放影機,其畫質更直逼目前正熱門的DVD以及碟影機,而VCR也包含了將近十種的規格及形式,讓我們先對VCR的家族成員做個簡介。

VCR和VTR有什麼差別

基本上來說,VTR、Video Tape Recorder和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同樣是代表著錄放影機,讓我們仔細來看一看Tape和Cassette有什麼分別,不知道您還有沒有印象,好多年前的錄音帶曾有卡式及匣式的分別,卡式錄音帶是利用兩個捲軸將一定長度的錄音帶先固定在兩個捲軸之上,再利用任一個轉軸旋轉以達到順序播放的目的,只要某一轉軸的帶子用完,除非磁頭及馬達設計為自動換面的方式,您必須將卡帶換個面或是倒帶才可以繼續錄音或是聆聽。而匣式錄音帶的帶子基本上是像個圓圈一般連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所有的節目播放完畢之後匣式錄音帶會自動的恢復到節目的開端,只要電源不關閉的話可以連續無限制的反覆播放。
錄放影機也是如此,當初各家廠商在制定錄放影機的規格時,曾經也有卡式與匣式之分,而Tape包含了卡式及匣式兩種意義、Cassette則專指卡式而言,最後匣式錄放影機都沒有存活下來,因此現代人在稱呼錄放影機時有人說它是VTR、也有人說它是VCR,其實它們都代表著相同的意義。

錄放影機性能比較表

BETA

BETA是Betamax的簡稱,目前市面上已經很難看到BETA型的錄放影機了,為什麼呢?因為由日本新力公司所主導的BETA VCR已經在商場上輸給了由日本JVC公司所發展的VHS系統。其實在性能規格上BETA一點也不遜於VHS,而且BETA的錄影帶體積也要比VHS小上一些,反而更利於一般家庭收藏,記得第四台尚未普及的年代,租錄影帶大帶(VHS)一捲還要比小帶(BETA)貴上十元二十元,那個年代在買錄放影機時多少會考慮要買大帶還是小帶,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其實小帶還比較經濟實惠,縱然在台灣及日本市場上BETA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優勢平衡,曾幾何時,BETA錄放影機竟然銷聲匿跡了。BETA系統之所以全面潰敗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在於BETA系統的錄影時間只有VHS的一半,還有就是媒體宣傳策略的失敗,事實上BETA系統包括了βⅠ、βⅡ、βⅢ三種錄影模式,發展到βⅡ的時候其實錄影時間已經可以和VHS分亭抗衡,但是在全世界錄放影機最大的美國市場,BETA一開始就敗下陣來,因為VHS可以讓老美直接錄下一場完整的棒球比賽或是美式足球,縱然βⅡ、βⅢ推出之後在錄影時間的表現上已經可以和VHS平起平坐,但已經是強弩之末。
話雖如此,BETA系統在VCR的發展史上依然佔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譬如說Hi-Band高畫質、Hi-Fi錄放影機、邊看邊找等現代錄放影機的標準功能當初都是BETA系統的新技術。
日本新力公司於1988年宣佈生產VHS錄放影機,開始逐漸減產BETA錄放影機,Sony大舉介入VHS市場不是等於向JVC、松下公司豎起白旗了嗎?沒錯,正是如此。也因為新力公司的即時轉變才讓它到1997年的今天仍然是錄放影機的生產大廠,但好面子是人之常情,目前雖然在市場上已經看不到BETA錄放影機,但新力公司每隔一、兩年還是會為碩果僅存的BETA擁護者推出新的機型,如果您收藏有數量可觀的BETA錄影帶,而且這些帶子還可以使用的話,不妨考慮買一部最新型的BETA錄放影機,它的功能及性能絲毫不會輸給目前最新的VHS錄放影機,在某些方面可能還贏過VHS呢!

VHS

如果我們把時序回復到70年代,也就是VCR剛剛萌芽的階段,那時候的市場上存在著好多種的VCR規格,經過大約四、五年的廝殺,只有BETA和VHS系統存活下來,再經過大約十年左右的拼鬥,VHS壓倒性的擊敗了BETA這個強勁的對手,成為了VCR市場的霸主。雖然目前在VHS市場上最賺錢的可能是新力以及松下兩大公司,但您大概想像不到VHS系統並不是由松下公司所發展出來的,而是日本Victor公司的成果。Victor公司雖然不像新力、松下公司那麼會做生意,但是其在影像技術研發所花下的心思,確是值得大家所敬佩的。
VHS的全名是Video Home System,它和BETA在許多方面的規格及性能是相同或是差不多的,譬如說它們都是採用1/2英吋的磁帶、解像度也都是240條掃瞄線(第一代的BETA以及VHS)、影像訊號的訊噪比也都是42dB,早期的VHS錄放影機採用的是「M型上帶」的方式、BETA則是「U型上帶」,採用「U型上帶」在回帶時會造成磁頭的磨損,但它卻擁有反應快速的先天優勢。不知道朋友們還有沒有印象,早年買小帶的錄放影機時一定要另外買一部迴帶機,以避免磨損磁頭,而大帶的錄放影機則無此困擾,新一代的VHS錄放影機早已經更改為和BETA系統相同的「U型上帶」,因為它可以大幅降低從按下PLAY鍵到畫面播放出來的等待時間,唯一的差別是新的「U型上帶」技術早已經將磁頭磨損的毛病給解決的一乾二淨。
當初VHS在廣告行銷上即針對BETA錄放影機「U型上帶」的磨損問題以及只有兩小時錄影時間大作文章,其中又以松下公司的攻勢尤盛,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

S-VHS

隨著錄放影機的逐漸普及,一般人對於錄放影機的畫質表現也就要求的愈趨嚴格,為了因應此一市場需求,BETA以及VHS兩大系統各自推出了Hi-Band以及HQ的技術,都可以在原有的系統上達到增進畫質的目的。但由於受限於BETA以及VHS先天的限制,無論BETA或是VHS系統,Hi-Band還是HQ,其解析度還是徘徊在240到300條掃瞄線的領域。
1987年的四月,日本Victor公司發表了振奮人心的消息,那就是全新的S-VHS錄放影機即將問世,S-VHS以接近400條掃瞄線的高解析力傲視所有的家用VCR系統,最重要的是S-VHS錄放影機依然可以播放及錄製原有的VHS節目,不致造成消費者的使用困擾。S-VHS問市至今,早已在市場上確定了其穩定的腳步,殊不知S-VHS的問市在VHS與BETA的戰爭中是第一次領先BETA的,然而Victor漂亮的一擊不僅斷送了ED-BETA的生計,也讓BETA的忠心支持者痛哭無淚。
S-VHS所使用的錄影帶外觀和標準VHS錄影帶完全相同,只有一個識別孔的差異,S-VHS除了在視頻訊號的頻寬較VHS擁有大幅的提昇之外,最重要的是它率先引進了數位影像的觀念到家用錄放影機的市場,當然,這裡的數位影像觀念並不是真正的數位影像而是在錄放影機的內部配置了電腦記憶體用以儲存畫面,儲存的畫面可以適度增進錄放影機的操作功能,像是無雜訊的定格搜尋、先進的編輯功能等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可以直接利用電腦記憶體作三次元的Y/C分離。
談到這裡,大家要先釐清一個觀念,S-VHS的S代表的是Super,而一般高級錄放影機、碟影機的標準影像輸出規格通常擁有一組或多組的S端子,S端子的S代表的是Seperated(分離傳送)。為什麼大家常常會把這兩個S給搞混呢?主要的原因是S-VHS錄放影機百分之九十九都會擁有S端子,而一般VHS錄放影機通常都沒有S端子,S端子有什麼好處及優勢呢?當然有的。一個彩色影像畫面是由亮度訊號以及色度訊號構成的,每部電視機或是投影機最後要重播影像畫面時,一定要取得分離的亮度訊號以及色度訊號,當然一般的電視機或是投影機內一定會擁有一組能將亮度以及色度訊號分離的電路(就是Y/C分離電路),不過我們並不能保證電視機或是投影機內的Y/C分離設計的很完美,比較保險的做法就是在錄放影機或是碟影機內另外設計一個效果比較好的Y/C分離電路。較講究的Y/C分離電路通成都是利用電腦記憶體將畫面給記憶下來,比較前後兩個畫面彼此的差異之後,再將亮度訊號以及色度訊號給分離出來,既然S-VHS錄放影機已經運用了電腦記憶體在操作以及編輯功能之上,此時再添增一組優異的Y/C分離電路根本花不了多少成本,所以許多朋友常常把S-VHS的S和S端子的S搞混,其實不僅是一般消費者有這樣的困擾,就連許多國外知名廠商(非日本)都會搞錯,在此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如果您家中的錄放影機是S-VHS的機型,建議您買一捲S-VHS錄影帶來試錄看看S-VHS四百條掃描線的非凡威力,有一點要請朋友們特別注意,那就是S-VHS錄影帶依然可以拿到一般VHS錄影機上錄影及放影,但如果S-VHS錄影帶上已經錄上了S-VHS節目之後,此時如果再拿到一般的VHS錄放影機上播放,您將發現電視上呈現著雪花般的畫面,也就是說用S-VHS錄下的節目無法拿到一般VHS錄放影機上來播放,如果您平時根本很少拿錄放影機來錄影,S-VHS絕大部分的優異功能都派不上用場了。

ED-BETA

前面曾經提到,Victor在1987年四月發表了S-VHS,Sony公司則在兩個月之後發表了它們的新一代高畫質錄放影機系統,它的名字就叫做ED-BETA。顧名思義,ED-BETA也和S-VHS一樣,可以完全相容原有的BETA系統,ED-BETA不僅一舉突破了S-VHS所能達到的400條掃瞄線,更將家用類比錄放影機的性能推到了500條掃瞄線的領域。ED-BETA的ED乃Extended Definition之意,其所「ED」的性能算得上是劃時代的突破,ED-BETA也和S-VHS一樣,需要使用ED-BETA專用的錄影帶。ED-BETA錄影帶的外觀和BETA錄影帶幾乎完全相同,只有唯二的兩個差異,一是ED-BETA錄影帶在兩個輪軸之間多了一個ED-BETA識別孔讓ED-BETA錄放影機來判別錄影帶是一般BETA錄影帶還是ED-BETA錄影帶;另一則是防止消磁的識別孔改變為活動式。
為了使ED-BETA擁有高達500條掃瞄線的解析度,ED-BETA錄影帶一律使用磁密度以及保磁力較高的金屬帶,金屬帶上方還塗佈了一種叫做UST(Ultra Surface Treatment)的特殊處理,使磁帶表面較為光滑,ED-BETA錄影帶的磁粉微粒僅有約0.16μm。以傳統BETA系統加上Hi-Band技術之後,有效的視頻記錄頻寬約僅3~4MHz,而亮度訊號的FM調變頻寬範圍為1.2MHz,ED-BETA除了使用較佳的錄影帶之外,其特殊設計的高密度磁頭可以在ED-BETA錄影帶上記錄約6MHz頻寬的視頻訊號,亮度訊號的FM調變範圍也增為2.5MHz,這也是ED-BETA能達到500條掃瞄線解析度的主要原因。
孰料,ED-BETA的遭遇和BETA蠻類似的,那就是截至目前為止除了Sony之外,竟然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生產ED-BETA錄放影機,我想除了真正對畫質斤斤計較的Pro及玩家之外,ED-BETA不能播放標準VHS錄影帶還是ED-BETA無法打開市場的主要原因,如果您想買一部真正有實力、夠水準的類比錄放影機,ED-BETA依然是截至目前為止最佳的選擇,就連頂級的S-VHS錄放影機都還不是ED-BETA的對手。

VHS-C

現代人的家庭除了要擁有錄放影機、碟影機之外,可以自己拍攝畫面的攝錄機也逐漸流行起來,攝錄機要想進入一般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得適度的把機器的體積縮小,想想看電視台記者拍外景時所扛的攝影機,如果家用攝影機也變的那麼大,一般人怎麼可能接受呢?
現代人都把家用攝錄機通稱為V8,其實這個稱呼有點語病,因為V8(Video-8)是日本新力公司所制定的一種小型攝錄機系統規格,而家用攝錄機事實上也包含了許多種不同的規格。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把攝錄機拍下來的帶子在家裡直接用錄放影機來播放,那該是件多方便的事情,但如果做一部BETA或是VHS攝錄機的話,光是錄影帶的體積就很大了,怎麼可能適度的把攝錄機的體積縮小呢?有鑑於此,VHS-C這種折衷的規格也就應運而生。
其實VHS-C的規格和VHS幾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就是VHS-C採用的錄影帶是體積較小的錄影帶,VHS-C雖然採用體積較小的VHS錄影帶,但是VHS-C可以透過一個轉換盒將VHS-C錄影帶拿到一般的VHS錄放影機上來播放,這也是VHS-C能在家用攝錄機市場上與新力公司的Video-8競爭的最大本錢,正因為VHS-C除了帶子比較小之外根本和VHS完全相容,無論是播放、編輯都較Video-8擁有較多的優勢,因此除了BETA與VHS的競爭之外,攝錄機市場正也在進行著VHS-C與V8的戰爭,還好這回主導V8系統的新力公司不再像BETA、ED-BETA一般吃鱉了,在市場上也可以和VHS-C平起平坐。
S-VHS-C
既然VHS可以推出VHS-C,S-VHS也可以推出錄影帶體積較小的S-VHS-C吧!沒錯,S-VHS-C就是S-VHS的縮小版。
S-VHS由於擁有將近四百條掃描線的優異解析力,如果您對攝錄機的錄像品質要求較高的話,S-VHS-C自然是您的不二選擇,尤其高級的S-VHS錄放影機都擁有相當強大的編輯功能,此時如果攝錄機也採用S-VHS-C,不僅可以獲得解析力較佳的畫質,更可以將拍好的S-VHS-C錄影帶利用轉接盒在S-VHS錄放影機上進行編輯剪接,可以獲得接近專業電視台水準的自製節目。

V-8

1984年8月,由全世界將近182個相關廠商所組成的8mm視訊系統聯合會經過兩年的研討之後,終於制定出一種攝錄機的國機標準,也就是目前大家所通稱的V-8系統,由於其小巧的體積以及方便的操作功能,逐漸成為大家眾所注目的焦點,而V-8也幾乎成為了攝錄機的代名詞,與同期的VHS或是BETA攝錄機相較之下,Video-8的輕薄短小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直到VHS-C問世之後,V-8獨占鰲頭的局面才開始轉變為分亭抗衡。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如果您對攝錄機的要求比較嚴格,無論V-8也罷!VHS-C也罷!其270~300條掃描線的解析力早已不能符合現代電視機動輒四、五百條掃描線的解析度,不過對於一般家庭以及非Pro及玩家而言,無論V-8還是VHS-C都是相當合適的選擇,V-8雖然在技術規格上略輸給VHS-C(V-8約在270條左右),在使用上又沒有VHS-C可在VHS錄放影機播放的優勢,但是V-8的問世曾經造成全球性的轟動,將近十四年的生命週期依然能歷久不衰在AV產業中真算得上是一個異數,雖然在目前的攝錄機市場當中,V-8的性能可能算是敬陪末座,但絲毫不減它在市場上的魅力。
對了,Sony公司為了滿足鍾情於V-8的愛用者常常苦惱在進行對錄、轉錄、編輯時不方便的困擾,Sony有推出家用桌上標準型的V-8(也有Hi-8)錄放影機,它的售價和VHS(S-VHS)錄放影機差不多,即使在台灣也可以買到V-8錄放影機,這樣一來,拍好的V-8錄影帶可以直接在V-8錄放影機中播放,也可以利用V-8錄放影機來錄一般的電視節目,不像VHS-C還有轉換器的麻煩,Sony公司這個動作還蠻貼心的。
Hi-8
VHS-C推出不久,腦筋動得快的日本廠商順勢推了更高水準的S-VHS-C攝錄機,在規格上更遠遠的勝過了由Sony公司所主導的V-8,因此在1988年左右,日本Sony、Hitachi、Matsushita等公司便開始致力於改良原有V-8規格,1998年三月,終於公佈了Hi-Band V-8這個位攝錄機所開發的全新規格。
由於消費者對攝錄機的畫質越來越要求,再加上S-VHS-C的問世造成了V-8廠商的震撼,Hi-Band V-8便以超越S-VHS-C為其主要的目標,Hi-Band V-8以其大約430條掃描線的解析度又再度的震撼了全球的攝錄機市場。
Hi-Band V-8簡稱為Hi-8,與V-8相比之下,其視頻訊號的頻寬由原來的3.4MHz一舉拓展到5.4MHz,最大的關鍵除了磁頭技術的提昇之外,主要還是在於Hi-8採用的磁帶是金屬蒸發磁帶ME。Hi-8的錄影帶可以分為傳統金屬帶的改良型MP以及ME,使用MP錄影帶可以得到大約400條掃描線左右的解析力,使用ME錄影帶時更可以將掃描線提升到430條的境界,環顧目前所有的類比式攝錄機,Hi-8依然是截至目前為止效果最好的系統,縱然它也和V-8一樣不像VHS-C、S-VHS-C系統能和家中的VHS、S-VHS錄放影機相容,但就如同全世界的消費者認同V-8一般,Hi-8的問世很快的攻佔了Pro級攝錄機玩家的芳心,成為高級攝錄機的惟二選擇。

DV

DV的全名是Digital Video,它和傳統錄放影機最大的差別在於它採用的是純數位的紀錄方式用來記錄影像及聲音畫面,DV雖然算不上是第一種數位錄放影機的規格,但它卻是第一個成功的引入家用市場的商品。
DV是在1995年一月於美國CES消費電子展中正式亮相的,初期的DV是以攝錄機市場為其主要訴求,與傳統的Hi-8或是S-VHS-C相較之下,由於DV採用的是全數位化的規格,它一舉將家用攝錄機的規格提升到500調掃描線的境界,訊號雜音比也達到目前頂級碟影機的54dB。DV錄影帶分為標準型以及迷你型兩種,迷你型的DV錄影帶體積只有6.6×4.8公分,比Hi-8還要小,但是它卻可以錄下一個小時的高品質影像及聲音。標準型的DV錄影帶稍大一些,它的體積是12.5×7.8公分,但是它可以錄下大約四個半小時的節目。採用數位化最大的優勢除了具有體積小、容易保存的優勢之外,更可以應用日趨成熟的數位壓縮技術有效的將影像及聲音資料適當壓縮,重播時再利用解壓縮電路將影像及聲音畫面還原,DV所用的數位壓縮/解壓縮技術和DVD相當類似,都屬於MPEG 2的規範。唯一不同的是DV的聲音規格不再使用DVD標準的Dolby Digital(AC-3),而採用了16位元、48KHz取樣頻率的規格,除了16位元、48KHz取樣之外,DV還提供一種效果較差的12位元錄音方式,但是它卻可以分兩次或一次錄下四個聲道的聲音訊號,玩家們在使用DV時可以先利用12位元的模式錄下兩聲道,回家之後再配上旁白及音效於另外兩個聲道,在使用便利度上確實遠遠勝過了傳統的Hi-8及S-VHS-C。
除了DV攝錄機之外,桌上型的DV未來將是日本各大廠商打算用來取代傳統S-VHS的秘密武器,如果說您拍下來的高畫質DV錄影帶可以直接拿回家裡放在DV錄放影機播放,更能擴充DV攝錄機的市場。所以說DV的問世雖然才大約兩年左右,但是在市場上的反應還蠻不錯的,有心添購攝錄機的玩家不妨直接選擇未來趨勢的DV,因為以它的定價而言,已經和頂級的Hi-8、S-VHS-C差不了多少,何妨選擇更先進、體積更小更便利的DV呢!

D-VHS

為了延續VHS的市場以及因應數位化的影音時代,以Victor、Philips、Matsushita、Hitachi為主的幾家公司正積極的推廣一種名為D-VHS的數位錄影機,或許前面提到的DV是由Sony公司所主導的,為了不讓Sony的DV在市場上獨大,D-VHS的計劃進行的可算是相當迅速。D-VHS其實在1995年就已經在日本電子展的會場亮相了,不過當時還是以靜態的展示為主,不過到了1996年的日本電子展當中,D-VHS終於可以看到動態的展示了。取名為D-VHS當然和VHS有很大的關聯,最重要的一點,傳統的VHS錄影帶依然可以在D-VHS錄放影機上播放。而D-VHS的錄影帶也和S-VHS的錄影帶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D-VHS錄影帶多了一個D-VHS的識別孔。
D-VHS所用的機械結構和VHS完全相同,帶數是每秒16.67mm,磁鼓的轉數為每分鐘1800轉。D-VHS可以分為STD以及ED兩種模式,採用STD時一捲標準的D-VHS錄影帶可以使用約5小時,而在ED模式時更可以錄下7小時的畫面。D-VHS內部也有應用到數位壓縮技術,使用的則是和DVD、DV完全相同的MPEG-2,由於D-VHS目前還是屬於Prototype試作機的階段,而且照目前的情勢看起來,D-VHS的攝錄機暫時還不會出現,初期D-VHS將鎖定使用小耳朵BS以及中耳朵CS的玩家,因為D-VHS可以直接進行數位對拷錄下從衛星發射出來的數位影音訊號,如果您想錄下衛星電視的節目,採用傳統類比錄影機的話一定會降低它的畫質及聲音表現,經由D-VHS錄下來的衛星節目只要再經過一台MPEG2解碼器就可以播放。
目前市面上還無法買到任何D-VHS的錄放影機,因為在數位VCR的市場上DV已經成功的攻佔了攝錄機的空間,而一般家庭想汰換類比錄放影機的意願還不是很高,D-VHS真正的普及可能還要一段時間。

二、LD

LD的全名是Laser Disk,一般人都管它叫做雷射影碟,事實上,LD包括了好多種的規格及系統,不過隨著時間以及消費者的選擇,目前一般人所定義的LD事實上叫做12吋的CDV,而12吋的CDV又分為CAV以及CLV兩種不同規格,接下來讓我們先看看算起來不小的LD家族到底歷經過多少次的改革及變化。
事實上最早的碟影機市場分為LD(Laser Disk)以及VHD(Video Highdensity Disk)兩種系統,早期的LD又稱之為LV(Laser Vision),它採用的是無接觸的雷射光讀取方式,分為8吋碟片以及12吋碟片兩種規格;VHD則是採用電容感應方式拾取碟片上的訊號,碟片和唱頭是有接觸的。VHD曾經一度在碟影機市場上領先過LD,不過最後它終於敗下陣來,既然VHD早已在市場上銷聲匿跡,我們也無須特別介紹VHD的原理及規格,不過朋友們可以想想多年來VHS vs BETA、V-8 vs VHS-C、Hi-8 vs S-VHS-C等等對決的經驗,對一般消費者到底是福是禍?有時候一樣新規格的產品問世之後最好還是稍微觀望一陣子,以免重蹈前人的慘痛經驗。

LD

1978年美國Magnavox公司於亞特蘭大的展覽會場當中,展出了全世界第一部的LD碟影機,當然,LD的技術是由曾經發展出CD系統的荷蘭飛利浦公司所開發出來的技術,飛利浦最初是與美國MCA公司合作,隨後日本的Pioneer加緊腳步的與MCA共同規劃了Pioneer Universal公司,於1981年10月推出了Pioneer的第一部碟影機。
還記得民國69年在台北市仁愛路四段與安和路口,貿易商曾經驚鴻一撇的引進Magnavox的碟影機,不過首批的碟影機故障率其高、碟片又未充分配合,所以銷售狀況不佳。民國72年左右,百韻公司正式引進Pioneer VP-1000碟影機,當時售價是68000元,消費者還是不能接受這麼昂貴的價格。直到大約民國74、75年左右,抽屜式的LD逐漸取代了上掀式的設計,碟影機也大幅降價到40000元左右,台灣的碟影機市場才慢慢地打開。

CDV

在1987年以前的碟影機雖然是利用雷射光讀取碟片上的坑洞,但無論影像訊號或是聲音訊號其坑洞並不是真正的數位訊號,由於LD和CD都是利用雷射光來讀取碟片上的坑洞以重播訊號,為什麼我們不讓碟影機也能播放CD唱片呢?於是在1987年的7月,由飛利浦公司結合了Hitachi、Pioneer、Sony、Panasonic、Toshiba、Yamaha等公司推出了一種嶄新的碟影機規格:CDV。
CDV的全名是CD Video,它共計有5吋、8吋以及12吋三種規格,其中5吋的CDV由於能儲存的影像畫面時間過短,市面上鮮少可以發現,一般目前我們所認定的CDV都是12吋的規格。CDV和1987年以前的LD到底有什麼差異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CDV在制定規格時除了保留原有的LD類比影像、聲音音軌之外,另外增加了和CD完全相同的數位音軌。這樣一來除了可以大幅度的提昇影碟片的音效之外,也可以讓碟影機的生產廠商得以設計出可以播放LD、CD的兼容式碟影機。
CDV規格的碟影機問世之後,雷射碟影機的市場大勢底定,不僅VHD完全退出碟影機市場的逐鹿,連帶使得消費者有意願多花幾千元買一部能放影碟片又能放CD唱片的CDV,CDV也逐漸成為LD的代名詞,最重要的是CDV雖然在碟片中添加了數位音軌,但是它仍然保留了類比音軌,因此即使是1987年以前的影碟片依然可以在CDV碟影機上播放。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很快的就把心思放在LD上已經不再使用的類比音軌,像是卡拉OK影碟片就常利用類比音軌來錄製單純的伴奏音樂,使得卡拉OK影碟既可聽到原唱(利用數位音軌)又可以只聽伴奏。
隨著家庭劇院系統的日異風行,將環繞音效錄製在影碟片就成為標準電影影碟的標準規格,目前通行的LD當中計有Stereo、Dolby Surround、Dolby Digital、THX、DTS五種聲音規格,而Dolby Surround更成為不可或缺的標準,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家庭劇院系統的聲音要求越來越嚴格,Dolby Digital、DTS正在競標下一代多聲道全數位環繞音效的規格,未來可能還有Sony公司的SDDS也會加入家用環繞音效的競爭,消費者又將面臨新的抉擇了。

CLV與CAV

影像畫面紀錄在影碟片上可以分為CLV與CAV兩種方式,以一張12吋的標準CDV來說,每一面擁有54000條軌道,CLV是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的縮寫,而CAV則是Contant Angular Velocity的縮寫。以CLV方式紀錄時,一面12吋的LD可以記錄60分鐘的影像畫面,以CAV方式紀錄時,一分鐘僅能紀錄30分鐘的影像畫面,CAV和CLV由什麼差別呢?
CLV採用的是和CD一樣的恆線速度紀錄方式,因此當碟影機的雷射讀取頭在讀資料時,影碟片轉動的速度是隨時在改變的,以CAV在紀錄畫面時,影碟片是以一定的速度在旋轉。問題就出在影碟片的內圈和外圈直徑並不相同,當用CLV在紀錄時,雖然可以充分的利用影碟片的所有紀錄空間,但是就無法作慢動作、定格、分格畫面的播放了,除非在碟影機內部用電腦將影像資料先暫存記憶體當中,要不然CLV根本無法做一些特殊的功能切換。CAV雖然只能紀錄CLV一半的畫面資料,但是CAV可以輕易地在不增加成本的狀況下作特殊喜效果的播放。不知道有經驗的玩家們可曾聽說過Pioneer的LD-S1,它就是全世界第一部可以將CLV影碟做特殊功能播放的碟影機。

三、Video CD

坦白說在目前這麼多種AV訊源當中,Video CD是最物超所值的選擇,之所以說它物超所值實在是因為它的軟體資源相當豐富,軟硬體的售價又十分的低廉,最重要的是Video CD軟體還可以直接在PC個人電腦上面播放,如果把個人電腦也算進去,搞不好Video CD是在數量上僅次於錄放影機的AV訊源。
或許在發燒AV玩家的眼中,Video CD的影音效果仍然達不到所謂的「發燒」標準,事實上也是如此,以Video CD的畫面解析度來看(350×240 pixels),大概只有VHS的水準,Video CD的聲音雖然是數位訊號,但因為它已經經過了MPEG1壓縮,效果又比不上CD以及LD,只能勉強和MD、DCC相提並論。但Video CD碟片體積小、重量輕(和標準CD唱片從外表上根本無法分辨其差異),又可以在個人電腦上播放,其最新標準MPEG 1 Ver2.0的Video CD片還可以做到簡單的互動式功能,一些教育、娛樂、卡拉OK相當適合製作成Video CD片,尤其它的生產設備和現有的CD設備完全相容,更相對地降低了Video CD的成本。縱然在玩家的眼中,Video CD可能還無法擠身「發燒」級的地位,但對於一般家庭以及電腦玩家而言,Video CD的魅力可是令人所檔不住的,尤其目前全世界最大的Video CD市場是在中國大陸,當然廉價的盜版軟體可能才是它風行的主要原因,一般消費者實無須過分斤斤計較於Video CD的畫質以及音質,如果您覺得VHS的效果還算不錯,何妨嘗試一下Video CD呢?

四、DVD

DVD的問世可說是一波三折,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人敢說DVD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全面打開市場,不過,DVD的紛爭在它尚未正式上市前就已經解決,或許開發DVD的周邊廠商也知道它們也經不起BETA vs VHS、V8 vs VHS-C之類的沖激(前年年底DVD的兩大陣線達成共識,未來的DVD市場將只有一種規格)。當然,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能夠在DVD出問世的現在就能以不到新台幣三萬元的價格買到DVD硬體是一件蠻幸福的事情,再想想LD以及CD的例子,在局勢未明朗前的盲目投資在DVD身上終於不再出現,消費者所要考慮的是什麼時候買DVD比較划算、什麼時候才可以擁有看不完的DVD軟體,而不用再考慮買了DVD會不會有被淘汰的困擾。
DVD確實是一件好東西,除了家電市場之外,DVD也即將成為電腦市場用來取代CD-ROM的儲存裝置,所以它的市場是相當廣大的,只要市場夠大,軟硬體的價格才有可能合理,這也是想當初碟影機要賣六萬元雷射唱盤要賣三、四萬元而第一代DVD竟然不到三萬元的主要原因。DVD到底好在哪裡?第一、DVD的碟片體積非常小,外型和CD唱片一樣大,但是它所能記憶的資訊量差不多是CD的七倍多,而且DVD碟片還可以設計為雙層讀取的結構,容量更可以達到9.4GB之多。第二、DVD碟片放所儲存的影、音效果是數位資料,DVD碟影機內部擁有先進的MPEG2解壓縮技術,經由解壓縮後的資料可以達到700Pixels以上的解析度,遠遠的勝過了LD、S-VHS以及Video CD。第三、DVD碟影機除了可以播放DVD之外,還可以播放CD以及Video CD,Pioneer甚至還推出了DVD/LD/CD的兼容機,真是所謂的一魚多吃。第四、DVD碟片上所紀錄的聲音訊號是目前最流行的Dolby Digital(以前叫做Dolby Surround AC-3)效果,Dolby Digital是美國杜比公司的專利,它和目前大型電影院中所使用的Dolby多聲道系統相當類似,也就是說,如果您的家中擁有Dolby Digital解碼器以及相關的家庭電影院配備,配合上DVD軟體之後就可以在家裡享受媲美電影院效果的環繞音效。依據目前的最新消息顯示,DVD碟片上的音效未來將不會限制一定要紀錄哪一種環繞音效,像目前在大型電影院中常用的DTS(Digital Theater System)都將成為DVD的標準音效規格之一,因此DVD擁有傲視群倫的音質表現。

五、無線電視系統

簡單來說,所謂無線電視系統指的就是電視台經由無線電波發射訊號,一般收視戶只要具備天線就可以收視節目的系統,目前我們所收看的台視、中視、華視,就是台灣地區的三家無線電視台。
在AV系統當中,無線電視系統算得上是軟體完全免費的訊源,只要打開電視機接上天線,就可以享受收視品質相當不錯的節目,大概您不知道,如果您家裡的天線以及電視機都有相當水準的話,無線電視台所發送的節目其畫面品質甚至要比碟影機還要好,按照科學數據來說,無線電視台的影像訊號理論上可以達到大約65dB的訊號雜音比,目前最貴的碟影機不過才54dB而已,如果您發現家裡電視機三台的節目品質不佳,請試著再把電視天線找出來仔細的調整一下,不要用第四台的三家電視台訊號,您會發現無線電視台的畫面品質要遠優於第四台。
目前在全世界各國的有線電視系統當中,可以區分為三種主要的系統:NTSC、PAL以及SECAM。它們都是彩色電視系統,最早也都是黑白電視系統修改而來的,所以這三大系統都可以適用於黑白及彩色電視機。
事實上目前全世界擁有的無線電視播放系統當中,雖然可以廣義的劃分為三種系統,因為每個地區的發射頻道寬度、聲音載波、視頻頻寬、調變系統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三大系統還可以分為M/PAL、B/PAL、G/PAL、B/SECAM……等等。請朋友們參考世界各國無線電視系統的比較表,應當可以自行比較出其中各系統的差異及優缺點。
世界各國無線電視廣播系統比較

六、有線電視系統

和無線電視系統相較之下,有線電視系統最大的差異就是它不再採用天線來接受無線電波的電視訊號了,因此,有線電視一定需要利用一條外接的電纜或是光纖線來傳送訊號,才可以從家裡收看到五花八門的電視節目。
目前在台灣地區最受大家矚目的AV訊源,大概要算是有線電視了,它在台灣地區的佔有率大概僅次於無線電視,其影響力之大,早已為大家所公認及肯定,對於喜愛AV的朋友而言,有線電視的收視品質除了與玩家們自己使用的終端配備有關之外,有線電視的品質就不像無線電視那樣穩定,因為目前第四台業者對於有線電視的佈線及架設是採用隨架隨設的概念,台灣地區各都市、鄉鎮以及社區並未預留有線電視的管線,只要第四台在架設過程中有任何的耗損及干擾,對於收視戶的畫質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在美國有線電視的發展趨勢是進入Video On Demand的時代,也就是說收視戶可以按照自己所選定的頻道來計算每個月的月費,好比說有人只看體育節目以及新聞節目它可以向第四台業者選擇它所想要的頻道付費即可,也就是說目前第四台雖然動輒六、七十個頻道以上,但真正常看的可能並沒有超過十個,只要台灣地區也進入Video On Demamd的時代,前陣子TVBS的事件大概也不會發生了。
目前台灣地區所使用的第四台頻道屬於美規的CATV標準,它和日本的CATV標準不太相同,如果您家中的電視機是日規的話,可能無法順利的接收到有線電視的訊號,因此朋友們在選購電視機時應該選用美規CATV標準的電視機,以避免日後還要多花一筆外接選台器的錢。

七、直播衛星電視系統

除了無線電視以及有線電視之外,還有一種屬於「無線」的電視系統:直播衛星電視系統。直播衛星電視和無線電視最大的差異在於無線電視系統是利用地面的發射站以及中繼站對一定區域的範圍用無線電波傳送電視訊號,而直播衛星系統雖然也是利用無線電波發射訊號,但我們接收的無線電波卻是由人造衛星直接發射下來的。
由於商業衛星的日異普及,腦筋動得快的傳播公司紛紛開始利用衛星對一般收視戶進行廣播,如果想要從家裡直接接收衛星訊號,所需的代價要比一般的無線電視以及有線電視高出一些,因此想要在家裡收看衛星電視,除了要擁有衛星天線之外,還必須擁有衛星解碼器,正因為所需費用較無線以及有線電視高出一些,目前的衛星節目大都以高品質為其訴求。事實上目前有線電視系統的許多頻道都是利用商業衛星進行廣播,再經由第四台業者的衛星接收設備接收及解碼,再經由Cable傳送到每家收視戶,如果您想再家裡自己架一個衛星天線來觀賞衛星節目,也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扣除掉一些第四台頻道供應商所佔據的衛星頻道,事實上還有不少直接針對一般家庭收視戶的衛星節目,由於目前在地球上空的每一顆衛星其軌道及功率都不相同,想要收看衛星節目有時候還要擁有好幾種配備及天線,這樣下來沒有個幾十萬根本無法自己在家裡收看高品質的衛星節目,因此一般人是沒有必要去搞一套衛星接收設備來玩玩的,如果您非常在乎電視節目的影音水準,衛星電視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可以確保收視品質的方式,雖然其節目大都是外國節目,但在台灣仍有一定數量的市場。
在前陣子大家看不到TVBS的同時,我們從報紙上看到年代公司正考慮以衛星直播的方式對收視戶進行廣播,還記得幾年前很流行的小耳朵吧!年代公司考慮的方式就是使用小耳朵,看樣子,如果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與節目供應商的爭戰繼續下去,小耳朵又將再度流行起來 。
有關各種廣播衛星的規格請參考Prime AV24期P.83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八、HDTV

HDTV的全名是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從字面上翻譯過來就是高畫質電視的意義。目前全世界通行的三大無線電視系統當中,其影像效果最好的不過只有625條掃描線而已,對於影音效果要求越來越高的現代人來說,無不衷心期盼一種效果更好的電視系統。有鑑於此,全世界不少國家均針對HDTV開始進行研發,希望儘快的建立起自己的HDTV系統,建立好的HDTV系統規格除了可以供自己國家使用之外,如果HDTV規格能夠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更可以獲得無限的商機。
在眾多有心於HDTV的國家當中,日本以及美國是最積極的,日本打從1953年開始進行黑白電視廣播之後,於1960年成功的進入彩色電視機的時代,1964年的東京奧運為了讓全世界都能收看到此四年一度的盛會,日本人積極的提昇它們的電視技術,同時日本的彩色電視機普及率也開始大幅上升,如Sony、NEC、JVC、Mitsubishi、Technics等日本大廠都是從那時候開始發跡的。奧運結束之後,日本NHK以及幾家電視機製造商立下了宏願,把HDTV定位它們的努力目標,因此在HDTV的競爭當中,日本不僅起步得相當之早,也是最早擁有豐碩成果的國家。
1989年6月,日本NHK第一次利用衛星進行HDTV的試播,成熟的家用HDTV產品也於1990年開始陸續問世,日本人的成功逐漸引起了美國人的注意,並從而轉變成消極的抵制,最後美國以雞蛋裡挑骨頭的姿態否定了日本的HDTV系統,轉而研發美國自己的HDTV系統。美規的HDTV系統白皮書已於1995年年底公佈,台灣地區當然是跟著美國的腳步發展,不過依照目前的趨勢來看,美規HDTV的正式營運至少要在公元2000年以後,而日本是否會放棄它們自己的HDTV系統加入美規的行列也不能確定,對於一般朋友而言,HDTV的實現還要好幾年的功夫。如果您真的相當渴望超過1000條掃描線的精緻影像,台灣地區是可以直接接收到日本HDTV的廣播,整套包含HDTV電視機、衛星天線、解碼器的設備約在新台幣20萬元左右起跳,算起來並不很貴,多金的朋友也可以考慮考慮。
日本的HDTV系統通稱為Hi-Vision或是MUSE,日本人不喜歡稱他們的高畫質電視為HDTV,主要是因為老美封殺MUSE之後HDTV已經成為美規HDTV的代名詞。Hi-Vision系統的頻寬高達27MHz(NTSC只有6MHz)為了要讓這麼寬的頻率能夠送到廣播衛星之上,勢必採用數位壓縮的技術,MUSE的全名是Mulltiple Sub-Nyquist Sampling Encoding,它指的是一種多重取樣紀錄的訊號壓縮技術,日本的HDTV即使以MUSE為基礎的系統。
老美一直詬病MUSE雖然採用了壓縮技術,但是壓縮過的影像畫面仍然是使用類比的紀錄方式,與純數位的壓縮技術相較之下,或許MUSE在畫面表現上並不見得會輸給全數位的影像壓縮技術,但由於日本的國土面積不大,使用一顆衛星就可以達到全日本地區的電視傳輸,老美一直希望未來的HDTV還是能夠使用地面的發射系統,因此這點就成為老美抵制MUSE的主要因素。雖然說MUSE的影像畫面是類比方式的,但是它的聲音訊號可是不折不扣16位元48KHz取樣的數位訊號,另外MUSE還提供3+1聲道的規格供環繞音響使用。
目前日本的MUSE電視廣播是透過NHK的BS-3號衛星發射的,在台灣地區新竹以北只要使用三公尺的碟型天線就可以接收,新竹以南的則要使用3.7公尺的碟盤。除了小耳朵天線之外,還需擁有BS調諧器以及MUSE解碼器,BS Tuner現在價格已經非常之便宜,不過BS Tuner最便宜的大概也要20萬日幣左右,目前台灣一些專業經營的廠商提供此類稀有的設備。
對了,除了小耳朵、BS Tuner以及MUSE解碼器之外,您還需要一部能播放1125條掃描線的HDTV電視機或是能輸入35kHz掃描頻率以上的投影機才能收看到真正的Hi-Vision畫面,目前日本的HDTV電視機台灣代理商完全沒有引進,如果您有此需求的或也只能透過一些跑單幫的平行輸入業者。

MUSE LD

日本在發展Hi-Vision的同時,同時也研發了一種能播放Hi-Vision節目的碟影機,它稱之為MUSE LD。
打從1983年全世界第一部MUSE碟影機問市至今,MUSE碟影機的功能及售價正以逆向操作的方式逐漸成長,玩家們如果現在想添購一部真正高水準的MUSE碟影機,Pioneer HLD-X0(日本定價800,000日幣)絕對是第一順位,不過X0並沒有自動翻面的功能,也不能播放一般的CD唱片,如果您同時要玩純音響的話,必須另外購置標準的CD唱盤了。HLD-X0的效果雖然好,但是其定價也是超人一等的貴,如果預算沒有那麼多的話,Sony的HIL-C2則是第二選擇,水貨的價位約只有Pioneer HLD-X0的五分之二左右。如果您有機會到日本去的話,搞不好有機會買到「大出血」的Sony HIL-C1、Hitachi VIP-HLD1、Toshiba XR-HD1以及Panasonic LX-HD10(它們都是第一代的MUSE碟影機),也是相當上算。
擁有了MUSE碟影機之後,並不代表您可以馬上欣賞MUSE影碟,因為目前市面上的MUSE碟影機並未附有MUSE解碼器,您還需另外添購MUSE解碼器才能欣賞Hi-Vision節目。有一點要請大家特別注意,如果您沒有Hi-Vision的電視機或是水平掃瞄頻率超過33kHz的三槍投影機(液晶投影機),可不可以把MUSE影碟的畫面直接接到一般的NTSC電視機觀賞呢?其答案是可以的。只要您的MUSE解調器內擁有MUSE/NTSC的轉換功能,就可以接到一般的電視機播放,甚至還可以用S-VHS、VHS錄放影機將畫面錄下來呢。

W-VHS

哇!VHS的家族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成員,W-VHS又是怎麼一回事?
1993年的1月8日,日本Victor公司向媒體發表了新一代的錄放影機技術:W-VHS,在錄放影機發展史上,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打從家用VCR問世以來效果最好的錄放影機終於問世,當年的12月,第一部量產化的W-VHS Victor HR-W1正式亮相,自此除了一般的電視節目之外,玩家們還可以直接錄下掃描線高達1000條以上的Hi-Vision節目了。
W-VHS是針對Hi-Vision而設計的,當然,它也可以當作一般的VHS錄放影機使用,W-VHS可以分為SD以及HD兩種模式,SD是針對一般的NTSC電視節目,而HD則是針對Hi-Vision的節目。基本上,W-VHS還是由VHS系統所衍生出來的,標準NTSC電視節目擁有525條掃描線的解析度,而Hi-Vision節目則擁有1125條掃描線,在NTSC電視機的呈像原理當中,每個圖框是由525條掃描線所構成的,而每個圖框又分別由奇數以及偶數兩個圖場所構成。W-VHS在紀錄Hi-Vision影像時先把每個圖場再分為兩個Track,也就是說,一個1125條掃描線的圖框是由四個Track所組成的,W-VHS就是利用四顆磁頭來記錄四個Track的訊號,以達到紀錄及播放1125條掃描線高畫質影像的目的。
對於一般沒有接Hi-Vision節目的朋友而言,W-VHS是既貴又派不上用場的錄放影機,雖然W-VHS也有提供標準的SD模式可以錄下一般的NTSC節目,但是其成本代價遠遠高出使用S-VHS,在畫質表現上又不見得能勝過S-VHS,因此除非您是H-Vision的玩家,W-VHS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是比較不實際的產品。
對了,如果您買了W-VHS的話,依然需要一部前面曾經提到過的MUSE解碼器以及Hi-Vision電視機。

未來AV生活

看完了上述八種基本AV訊源的簡介,不知您是已經胸有成竹還是已經搞的頭昏眼花,總而言之,現代的社會中擁有各式各樣新奇有趣的事情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人喜歡電動玩具、有人喜歡玩電腦上網路、也有人喜歡唱卡拉OK,總而言之,未來AV生活絕對是會結合家庭當中任何有畫面有聲音的設備,尤其電腦的應用更會充分融合在一般的AV系統之內。
當然,試想一下未來的家居AV視聽室,它可是辦公室、遊戲間、書房、卡拉OK、家庭電影院、電腦室、電話間……的一種綜合體,以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在選擇器材時更應該抱持著宏觀的角度,千萬不要把自己居限於狹小的純音響領域或是環繞音響領域,更應該想把法將家庭內現有的AV器材給想辦法接到一個系統之上,就好像現在流行電腦網路一般,未來的AV應該是一個Audio 與Video的網路,它將完全左右著未來的居家生活。

志仁音響有限公司 http://www.sbau...m.tw/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9-22 15:0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150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