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642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ustin5212 手机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知名人士
级别: 知名人士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鲜花 x123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Audio & Video] [转载]AV系统喇叭面面观
您知道环绕音响器材用声音和聆听者「沟通」的工具是什么吗?没错,它就是喇叭。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喇叭是一个把电能转为机械振动再扰动空气变成声音的「换能器」,也是整套音响系统最接近耳朵的器材,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至于这个「换能器」的性能,是不是能够把原有的信号原原本本地转换成声音,中间会不会漏失一些信号,转换的过程中会产生失真的多寡就决定了喇叭的性能。即使您前面的器材用得再好,信号处理得再完善,最后还要看喇叭「答应不答应」,您才能确定能不能享受美好的声音。

AV喇叭包括哪些东西?

环绕音响系统和两声道音响系统,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喇叭数量的多寡。从音响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单声道、立体声(二声道)到多声道(环绕音响),对「音场」的描述是愈来愈具体。单声道系统,声音就是在前方中央,没有左右之分;而演进到立体声之后,音场就有左右之分,您可以听得到吹萨克司风的乐手站在中央、Double Bass在右边、爵士鼓在左边,确实比起单声道系统已经改进了不少,但在正常的情况下,立体声系统所呈现出的音场仅止于「聆听者座位的前方」,而环绕音响系统还加入了环绕喇叭,使整个音场再向后延伸,包覆聆听者的座位,您不只可以听到前方乐手的演奏,您还可以听到听众在您的后方、侧方的喝采欢呼声,让您完全进入演奏的现场,这就是环绕音响系统的魅力。
环绕音响系统要包含哪些喇叭才算完整?一套完整的环绕音响喇叭系统通常包括两支主声道喇叭、一支中央声道喇叭、两支环绕喇叭和一支超低音喇叭,我们就先从各声道喇叭负责的区域开始说起。

环绕系统的喇叭如何分工

就两声道音响来说,左、右声道喇叭负责全部的声音,然而对环绕系统而言,左右声道所表现的只是「音场的一部分」而已。我先举左声道喇叭为例,不论是Dolby Pro-Logic、Dolby Digital(AC-3)、dts或是THX系统,左声道喇叭所负责的区域是从音场的左侧到前方中央偏左的部分,而右声道喇叭所负责的区域是从音场的右侧到前方中央偏右的部分,我这么说,您搞糊涂了吗?没关系,我再讲明白一点:在两声道系统中,两支喇叭之间的音场靠的是它们之间的「结像」,因此不论是音场中央、中央偏左或是中央偏右的音像,都必须由两支喇叭共同负责;相对于环绕系统,左声道喇叭不负责前方音场中央偏右的部份,右声道喇叭也不负责前方音场中央偏左的部份,这全都是因为环绕系统中有中央声道喇叭的缘故。
中央声道喇叭负责的区域又是哪里呢?让我这么说好了,只要是左右声道喇叭之间的声音都有它的份,假使您已经在用投影机,打到80吋以上的银幕,左右声道喇叭的位置分踞银幕的左右两侧,这个时候,只要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所发出的声音,中央声道喇叭都要负责其中的一部份,不是只有对白而已。我再强调一次:凡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中央声道喇叭都要参一脚,不是只有对白,就是爆炸、撞车也有它的份。中央声道喇叭有多重要?只要您是用Dolby Pro-Logic、Dolby Digital、dts或是THX等等电影环绕模式,中央声道所负责的部份就占了所有电影音效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整个环绕系统所有的喇叭之中工作最吃重、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喇叭。不过,在某些非电影用途所使用的音乐环绕模式中(音乐DSP),中央声道的工作就不是那么吃重了。比如像Yamaha的音乐DSP模式在运作时,就干脆把中央声道「废去武功」,由左右声道喇叭来负责前方所有的声音成分,当然,在这个时候左右声道喇叭才是整个环绕系统中的要角。

「上方音场」怎么来的?

环绕音响系统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完全覆盖聆听座位的音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环绕喇叭这项配备。您或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不过就是座位后面多了一对喇叭吗?应该也就是前面和后面有声音罢了,你说「覆盖」是什么意思?通常环绕喇叭我们建议高度高于头部至少2英尺,而环绕系统中我们所谓的「上方音场」实际上是两支环绕喇叭和前方三声道喇叭同时发声,结像在聆听座位头顶上的结果;而左侧方的音场则是由左声道喇叭与左环绕喇叭同时发声而结像;右侧方的音场则是由右声道喇叭与右环绕喇叭同时发声而结像,后方的音场则是由左环绕喇叭与右环绕喇叭发声结像而成。
在两声道系统上,或许您用了很好的器材、很好的喇叭,加上您替喇叭摆位的功力与经验,或许您可以听到的不只是音像左右的差异,就连音像的深浅、高度都能够表现出来,但是,这也尽止于「聆听座位前方的音场」,音场最多只能到您的侧方,永远不会完全覆盖聆听座位,更别说是座位的后方有音场了。环绕音响系统正是因为有环绕喇叭这项配备,才可以完整地创造出一个三度空间的音场,只要您具备调整环绕音响系统的知识,您可以不必用到高价的器材、高价的喇叭,一样可以营造出完整的三度空间音场,这是两声道系统很难办得到的。
所有的喇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低音单体比高音单体大,想要得到足够的低音,就必须能推得动更多的空气才行,相对地,低音单体所消耗的电能也远较中高音单体来得高,想必扩大机推动起来会较为吃力。家用环绕系统里,为了不使中央声道喇叭挡到银幕,通常中央声道喇叭的体积都不大,因此中央声道喇叭不能够装上更大的低音单体、箱内的容积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有良好的超低频延伸,这个时候就需要由主声道喇叭来负担原先中央声道的极低频,如果主声道喇叭的体积也不大,整套环绕系统的极低频就不理想。然而只要主声道喇叭低频延伸够好就行了吗?这个问题并没有想像中的单纯,其中关连到推动主声道的功率扩大机是不是能够把主声道驾驭得很好,是否能够负荷的了主声道喇叭低音单体所需要的大量电能,而大多数的AV玩家所使用的AV中心功率与电流输出能力都有限,能否把极低频推得好值得怀疑。

为什么要有超低音?

其次,低频的波长远较中高频的波长长了非常多倍,相对地低音单体相对于空间的影响也更为敏感,因此您为了顾及音场宽度与音像的定位,将主声道喇叭摆好时,事实上可能只是对中高音有利而已,对低频的响应可能是很糟糕的状况;相反地,如果您只是顾及低频的响应来调整喇叭的摆位,其结果可能是音像的定位变得一蹋糊涂。在这样的使用条件之下,您就必须在音场表现与低频表现之间取得一个「妥协」的平衡点。或许您想要问:我不要妥协,两者我都要最好!有解决的办法吗?答案是肯定的。
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超低音的部份与其他部份分离开来,自己独立做成一个喇叭,这就是超低音喇叭。这个概念并不是只有用在环绕音响系统而已,实际上像两声道音响系统中也有这样的产品,例如着名的Genersis 1就把超低音的部份独立出来做成超低音柱,用特制的伺服扩大机来推动,不但可以将音场调好,还可以个别调整超低音喇叭的位置,以求得超低音与空间的最佳响应。独立的超低音喇叭除了克服了一部份摆位上的难题之外,更重大的意义是「让低音更有效率」,这怎么说呢?您还记得在环绕处理机或AV中心上面的超低音信号输出端子(Subwoofer Out)吧?在超低音信号输出之前,除了要将各声道的信号汇集起来之外,它还要通过一个重要的电路,那就是「低通滤波器(LPF,Low Pass Filter)」,把极低频以上频段给过滤掉,只保留超低音信号输出,这相当于是替超低音喇叭作「主动式电子分音」的动作,这么一来,推动超低音的放大电路等于「直接」驱动超低音单体,中间没有经过被动式的分音网路而使放大电路的功率消耗在被动式分音器上。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环绕音响系统之中,如果您配备了超低音喇叭,主声道、中央声道及环绕喇叭的体积都不需要做得太大,低频响应只要能延伸到60Hz左右就已经够用了,对空间大小受限的居家空间来说,能够缩小这「一堆」喇叭的体积,在装设、摆位上能够更具有弹性;况且,主声道、中央声道及环绕喇叭的极低频信号已经在环绕音效处理器中已经先被过滤掉了,推动这些喇叭的功率放大电路无须再去负担超低音的功率需求,只需要把低频上段和中高频推好就行了,工作自然轻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常说超低音喇叭是环绕音响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配备,特别是使用AV中心的玩家更是如此。

AV喇叭和Hi-Fi喇叭的差异,主声道喇叭、中央声道喇叭、环绕喇叭与超低音喇叭的结构有何不同?

从前面的叙述,您应该能够了解各声道喇叭在环绕音响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声道喇叭都有其功能上的必然性,它们的装设位置与负责的范围皆不相同,在喇叭结构的设计上也必须依照各自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设计来符合要求。整体上来看,一个理想的家庭电影院所使用的喇叭就像是「电影院专业系统的缩小版」,因此这些喇叭的设计概念,只要是以电影播放为第一考量因素的话,它们的设计概念事实上是与电影院的专业系统相同的。
前方三声道喇叭(包括主声道与中央声道喇叭)的设计重点主要是在于喇叭声音扩散角度的控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减少前方三声道喇叭对地板与天花板的一次反射音,让聆听者可以听到最多的直接音,在一次反射音的成分降低之后,聆听者就可以清晰地听到前方音像精准的定位。在另一方面,环绕音响系统本来就是适合「众人共赏」的娱乐,因此它还必须能够涵盖更大的聆听范围,让座位偏右的观众可以听得清楚左声道喇叭的声音,座位偏左的观众也可以听得清楚右声道喇叭的声音,而为了配合前述的两项要求,只要是针对电影用途所设计的前方各声道喇叭,都会严格地限制高音的垂直扩散角,并且尽力地使水平扩散角度更为宽广,像THX认证的家庭剧院喇叭,我们就经常看到它前方三声道喇叭在高音的部份使用号角,以控制扩散角度,或是以三支高音单体紧靠垂直排列的方式,藉由高音单体间的相互干涉来限制垂直扩散角。正是因为THX的前方三声道喇叭是限制垂直扩散角并使水平扩散角更宽的「单向扩散」特性,所以您不应该把喇叭横过来摆,应该知道有许多THX喇叭用户为了不使中央声道挡到银幕,把喇叭横过来摆,这是绝对错误的作法,除非您的以把三只高音单体转向90度,否则您得到的将会是非常糟糕的效果。
除了THX喇叭之外,其他的喇叭又是怎么设计的呢?有些对AV喇叭内行的厂商它们知道该怎么做,其中的重点就在于如何使前方三声道有精准的定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使用的手法不只一种,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在设计上尽量减少音箱正面障板的面积以减少高音绕射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各单体的距离较为靠近也更接近点音源发音的情况。另外还有的设计是采用同轴单体或是仿同轴点音源的设计,采用同轴单体的例子像大家耳熟能详的Tannoy、KEF就是。而仿同轴点音源的例子各位也不会陌生,您可以看看自己家里的中央声道喇叭是不是中间一颗高音单体,对称的两侧各有一颗中低音单体呢?没错,这就是仿同轴点音源的设计。仿同轴点音源的设计并不是只有使用在AV喇叭上,在录音室监听喇叭和Hi-end喇叭之中也有相同的设计,像是Westlake、Dynaudio Accoustics、Donlavy、Dontech……等等也有非常多的例子,它们共通的特性就是音像的定位极为精确。

环绕喇叭的责任何在?

环绕喇叭的设计方式和前方三声道喇叭有着极大的不同,在电影院里,都是使用许许多多的环绕喇叭把整个戏院「包围起来」,如果府上的视听空间够大,您当然也可以这么做,然而顾虑到现实的问题,大多数的家庭环境只能使用一对环绕喇叭。如果只使用一对环绕喇叭,环绕喇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扩散性,否则您听到的环绕音场可能是「有前、有后,中间空空的,前后连贯不起来」。为了使喇叭本身具有良好的扩散性,有许多了环绕喇叭作成双面发声的设计:既然一个发声面扩散性有限,就作成两个发声面吧!双面发声喇叭又分为Bipolar与Dipolar两种,也有的喇叭可以切换这两种模式的(如Polk Audio的LS f/x),两者之间的原理所代表的意义与摆位方式说起来又是一串长篇大论,您如果想要更多了解一些,请参照本刊第十四期「AV实验室」里面有完整的解说。
如果您使用的那一对环绕喇叭并不是双面发声,而是传统喇叭的单面发声设计,想要营造良好的包围感与前后音场的连贯性就完全无望了吗?这也未必!以前我曾经在本刊的「AV实验室」专栏里提供给各位两种利用墙面的反射,来营造包围感的环绕喇叭摆位方式,一种是「侧方后向摆位法」,另外一种则是「后方侧向摆位法」,这两种摆位方式都非常有效,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您视听室后方的墙面必须对称。在环绕喇叭架设的高度方面,喇叭至少必须高于聆听者(坐着的时候)头顶二英尺以上、还必须低于天花板1.5英尺以上,视您实际的装设位置,在这个范围之内选择最适当的高度。

主动式超低音较好用

把超低音喇叭做个简单的分类,大致可分为主动式超低音与被动式超低音两种。主动式超低音喇叭内部已经包含主动式的低通滤波器(有些厂牌的没有)和推动超低音单体所需的功率放大电路,因此它只需要环绕音效处理机或AV中心送超低音信号过来,使用主动式超低音自己内部的功率放大器就可以推动超低音单体,完全不需要「吃」到多声道后级或AV中心的功率,因此,为了节约预算和让主声道扩大机轻松工作的理由,我通常建议买主动式超低音比较好用。
被动式超低音有两种接法,第一种接法是取出环绕音效处理机或AV中心超低音信号,用额外的后级扩大机来推超低音喇叭,这种接法也不会吃主声道扩大机的功率;另外一种接法则是俗称的「3D接法」,先在环绕处理机上把主喇叭设定成「Large」(或是SW设在「None」),此时主声道扩大机是全频段输出(包括100Hz以下的极低频),喇叭线经由扩大机先送进被动式超低音喇叭,再由超低音喇叭的卫星喇叭接续端子连接到主声道喇叭,这种接续方式大多数用在较为廉价的喇叭系统,它有以下的两项缺点:第一、主声道扩大机必须负担推动被动式超低音所需的能量,推动上较为吃力。第二、主声道喇叭与主声道扩大机之间还要经过被动式超低音喇叭,难免会损失一部份的音质与细节。

喇叭的声音可以「看」得出来?

嘿!你们杂志不是说要「耳听为凭」吗?如果喇叭的声音可以「看得出来」,那么你们这些写评论的不是都要失业了?
经验老道的评论员只要看一看这一款喇叭用什么喇叭单体、采用哪一种音箱结构,这款喇叭的设计者以前开发过那些产品,再看一看数据规格,这个评论员可能在试听之前早就已经心里有数了,大概已经猜到这款喇叭好几成的表现了,甚至于连设计者的心里怎么想都还可以略知一二,实际试听喇叭的时候可能只是再次印证而已。关于这些判断的「经验法则」,如果就我所知道的把它讲完,只怕主编会告诉我:干脆整本杂志都给你写算了!既然不能告诉您经验法则,但是我要在这儿告诉您的是--怎么看懂喇叭的性能规格表中几个重要的项目。

频率响应:35Hz-20kHz±2dB

这项数据可能是您最关心的,前面的数字(35Hz)表示的是低频的延伸,数字愈小,低频的延伸愈好,能够发出愈低沈的低音。后面的数字(20kHz)表示的是高频的延伸,数字愈大,高频的延伸愈好,能够表现的高频泛音也就愈充分。后面的±?dB表示频率响应的偏差值,数字愈小愈好。这个数据还有一个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比如说我写频率响应:35Hz-20kHz,后面的±多少dB不写,事实上在35Hz的时候响应可能是-3dB,可能是-6dB,甚至于还有可能是-12dB!到底在35Hz的时候低音的衰减是什么样的情况?除了仪器测试之外,只有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了。
至于低频响应的数字,对AV用途的主喇叭、中央声道和环绕喇叭来说,并不是绝对重要的,我会这么说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在AV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情况下,100Hz以下的低频都已经交超低音喇叭去处理了,因此除了超低音之外,其他各声道喇叭的低频响应不需要太苛求,一般书架式喇叭大小的产品,低频也都能够延伸到60Hz左右,已经是很够用了,反正极低频都交由超低音喇叭去负责,如果您是基于低频延伸的理由而买了落地式喇叭,在环绕音响系统中的意义并不大。相反地,以小喇叭来组成系统,再配合性能优异的超低音喇叭,也是可以表现强大的震撼力。

喇叭阻抗是什么?

喇叭的阻抗标示是您购买扩大机(或AV中心)的重要参考数据。一般来说,四欧姆以下的喇叭我们把它称为低阻抗喇叭,对电流输出有限的AV中心来说,除非这款低阻抗喇叭的效率很高、您的视听环境不大,再加上您用的AV中心过载保护电路做得很好,否则当系统以大音量输出时将有可能烧掉您的机器!有些AV中心或扩大机在机器的后面(喇叭端子的旁边)会清楚写着「喇叭阻抗必须高于多少欧姆」,就是因为顾及机器的电流输出能力的缘故,您硬要接更低阻抗的喇叭,还是会有声音发出来,只是您有可能在大音量的时候发生以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是听到严重的失真;第二种状况是保险丝烧掉或是保护电路暂时跳开,您听到的是声音忽然不见了;最不幸的一种状况是机器烧掉了,还跑出直流「顺便」把喇叭也给烧了,干脆「同归于尽」,够惨烈吧!
效率:95dB/w/m
这项规格可以告诉您喇叭好推不好推,以上的数据显示:这支喇叭当扩大机以一瓦功率推动时,在一公尺的地方可以测得95分贝的音压,数字愈高,表示愈好推,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即使不大,也能推出很大的声响。通常我们习惯把90dB以上的喇叭称为「高效率喇叭」。另外您还有可能看到一种喇叭效率的标示方式:95dB(2.83v/m),这是表示当扩大机输出2.83伏特的交流信号推动这支喇叭时,在一公尺的地方可以测得95分贝的音压;如果以这种方式标示您还必须参考喇叭的阻抗是几欧姆,您才能知道这个数字是在几瓦功率时测得,如果喇叭的阻抗是八欧姆,表示是在扩大机输出功率为一瓦时测得,假使喇叭的阻抗是四欧姆,表示是在扩大机输出功率为二瓦时测得。
喇叭箱的结构、几路分音、几阶分音、分音器的零件选用、单体的材质与结构、单体的排列方式……等等,对实际的声音有什么影响,往往要看设计是否完善与制作是否精良而定,光从资料上来看是可以「知其然」,还是无法窥得全貌,想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看评论员的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让读者们了解多少,当然最后您到底喜欢不喜欢这些喇叭的声音,我还是那句老话--耳听为凭。

先从喇叭开始选起

当您决定要买一套环绕音响系统之前,您必须先确定AV空间,在确认环境的因素之后,开始挑选器材的时候,我通常会建议您先从喇叭选起,先决定您要哪一组喇叭之后,您知道它的效率与阻抗,您才能够知道哪一种AV中心或扩大机可以驾驭这一套喇叭。倘若您的预算很紧,应该避免选低效率、低阻抗的喇叭,以免在买扩大机的时候预算爆炸,或是妥协之后买来的机器根本推不动喇叭,日后还要添加或更换机器,都是既麻烦又浪费钱的一件事。在本篇的最后,还是提醒您:如果您不是一位相当具有玩音响经验的高手,请尽可能选用同一厂牌最好是同一系列的中央声道、主声道与环绕喇叭,这样整个系统的音色才能够有最佳的协调性;最后再加上您对机器的调整、空间的掌握与喇叭的摆位功夫,就能够将环绕系统的音场与音色真正地融合为一体。不论您的器材多贵、多便宜,调整搭配得宜才是高手!在AV的世界里「以小吃大」小兵立大功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也是经常拿来「吓唬人」的把戏,请大家多加油!

志仁音响有限公司 http://www.sbau...m.tw/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5-09-22 14:49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1607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