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日,翻开报章或扭开收音机,都可见到及听到各类保健品凌厉的广告攻势,一再提醒公众使用保健品的重要。
这不禁令人怀疑,为什么在二、三十年前,人们没有服用保健品,粗茶淡饭一样活得健康,反观现代人,营养过剩,却仍需借助各类保健品来维持健康。
到底保健品是否是必需品呢?
「保健品未必是必需品,但是,市场上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在在透露了一个讯息:消费者对医生们提供的疾病治疗不是很满意,逐而认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深感预防胜于治疗。」雪隆中医学会会长李立明医师说。
「保健品是否是必需品,需视个人的年龄与体质来确定本身是否有这个需要,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未必需要保健品。」
李立明认为,人们对保健品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同体质的人,应依体质而选择产品,如果单纯依靠别人介绍,不一定能达到保健的目的,这不能怪罪保健品,而是自己对保健认识不深所致。
马来西亚营养协会主席郑怡祥博士也有同感,他说:「在购买保健品前,消费人应该问自己,他们需要这类产品吗?其实,大部份人并不需要保健品。」
他认为,需要服用保健品的人士是老年人、孕妇及儿童。
上了年纪的人士身体状况走下坡,胃口、消化系统及牙齿都不好,许多东西都不能吃,因此可能缺乏营养而需要借助保健品,补充维他命、矿物质、蛋白质及完整的营养辅助品。
孕妇在怀孕初期由于呕吐的关系,可能有贫血的困扰,年幼的孩童也可能缺乏维他命及矿物质,而需要营养补充品。
从中医的角度看保健品,李立明指出,保健品的性质通常都比较平和,因此可供一般人使用,而中药中有许多的药品也属此类,能达到调理体质的目的,况且,中医补药是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法,能从整个身体失调方面下手,因此更为全面。
因此,保健品与中医补品在某种情况下可结合,但却不能取代后者的角色。
他建议:「在选择保健品时,须以个人体质为考虑因素,胡乱服用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为自己带来不利或疾病。」
从临床经验中,也是吉隆坡中医学院院长的李立明发现,许多消费者对保健抱有错误的概念,并且有食不得法的现象,结果,本来是标榜「有病医病,无病保健」的保健品,却导致他们「吃出病来」。
有一名病人在吃着某保健品时,双脚发生糜烂的现象,而售卖产品的传销商一再安慰他这是好的排毒现象,直至其伤口严重到脓水直流,逼不得已去看医生,才发现其伤口已严重受到感染。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没有证据显示产品本身引起病人的双脚糜烂,但是,有关 ..
访客只能看到部份内容,免费 加入会员 或由脸书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