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的人类终将灭亡?
我们虽然拥有一串「野蛮史」,悲观主义者也预测人类终将灭亡,不过从经验看来,我们还有一线存续的希望……
撰文╱薛莫(Michael Shermer),《怀疑论者》杂志(www.skeptic.com)的创办人,着有《我们如何相信》与《边缘科学》等书。
翻译/姚若洁
美国演化生物学家戴蒙曾经把人类归属于「第三种黑猩猩」。在遗传学上,两者非常像,而且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高度敌对,也与黑猩猩差不了多远;我在上一期的〈不高贵的野蛮人〉一文已谈过。虽然悲观主义者预测人类终将灭亡,但拥有野蛮史的我们其实还有一线希望:最近的证据指出,我们可能也像巴诺布猿(第二种黑猩猩)一样,正朝更和平的方向演化。
以人为选育的方式驯化野生动物,除了会大幅降低它们的侵略性之外,还可以见到其他一系列的改变,包括头颅、颚部及牙齿都变小了。这在遗传学上称为「多效性」(pleiotropy),也就是针对某一个特征做挑选,可能产生其他非预期中的改变。
人为选育驯化物种的最着名例子,是位于西伯利亚细胞及遗传学研究所的俄罗斯遗传学家贝里也夫的研究。这个实验始于1959年,至今仍持续进行,目前由卓特主持。他们培育对人友善的红狐,立下一系列渐进的目标:一开始先挑出容许人类靠近的个体、用手喂食、让人抚摸,到主动靠近人类。仅仅35个世代,研究者就培育出会摇尾巴、舔人手的温和红狐。与野生的祖先比起来,这些红狐的颅骨、颚部及牙齿也比较小。
俄罗斯科学家相信,为了挑出温和的特性,他们无意间也选出了「幼形遗留」的性质,即到了成熟期仍保有幼年期的特征。例如卷曲的尾巴,在野外仅幼狐有此特征;还有对于未知刺激的惊恐反应较慢,侵略性也较低。这个挑选过程也使得与压力有关的激素显着降低,如决定「战或逃」反应的皮质类固醇;而血清张力素的浓度则上升,此激素被认为在抑制侵略性上扮演主要角色。此外,俄罗斯科学家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它们的繁殖季节延长了。
如同红狐,人类变得更「驯化」的同时,也变得更和善。如果比较不同群体间的侵略性,人类与黑猩猩类似,但若看同一个社会群体内的攻击性,我们就比较像和平、性活动频繁的巴诺布猿。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蓝翰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由于选汰压力偏好群体内的和平与繁殖,人类与巴诺布猿已经走向有别于黑猩猩的另一条行为演化路线。
蓝翰认为,过去两万年间,当人类变得更「居家」、族群变得更大,选汰压力的作用便使得群体内的攻击性降低。效应包括:我们的颚部与牙齿比祖先小、一年到头都是繁殖期,以及丰富得惊人的性生活。巴诺布猿曾被称为「侏儒黑猩猩」,正因为这是它们幼形遗留的特征。(美国艾茉利大学的心理学家迪瓦尔记录了巴诺布猿如何利用性接触做为排解纷争与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蓝翰也证实,人类大脑额叶边缘皮质的第13区(被认为与侵略性有关),其大小与巴诺布猿的相对应区域较为类似,而与黑猩猩差异较大。
合理的演化假说告诉我们:有限资源所造成的选汰力量,会促进人类群体内的合作与群体间的竞争,因此导致群体之内的友好与群体之间的敌对。这个状况对人类而言是个好兆头:在考虑谁是同一族群的成员时,只要能够将圈子持续扩大便可。眼前的种种纷争虽令人丧气,但长期而言有一个趋势,是把更多的人(如女性和少数族群)纳进同享人权的圈子里。【本文转载自2003年10月号】
来自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cNo=308&CL=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