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误会了大霹雳?
对宇宙的膨胀感到困惑吗?其实你并不孤单。就算是天文学家,也常常搞不清楚。
撰文╱莱恩威福(Charles H. Lineweaver)、戴维斯(Tamara M. Davis)
翻译/林世昀
「膨胀中的气球」对于要了解宇宙的膨胀来说,是个很好的比喻。在气球表面的星系,其实是静止的,但随着宇宙的膨胀,任两个星系间的距离却增加了。至于星系本身的大小则没有增加。
关于万物的起源,在历来的发现中,宇宙的膨胀也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如果宇宙未曾膨胀,你就不会在这里看这篇文章,因为人类根本就不存在。从炽热的大霹雳所诞生的宇宙,若非经由膨胀而逐渐冷却,诸如生命和类地行星等由冷分子所构成的东西,就不可能形成。宇宙中所有结构的形成,从星系、恒星到行星,甚至《科学人》杂志,全都得仰赖宇宙的膨胀。
在40年前的那个7月,科学家宣布他们找到了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宇宙是从一个高热、高密度的太初状态,逐渐膨胀而成。他们发现的是大霹雳冷却后的余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自此之后,宇宙的膨胀与冷却便成了宇宙学中的主要论点,就如同达尔文的演化论是生物学的主流思想一样。宇宙的膨胀就像达尔文的演化论,对于简单的结构如何逐步发展形成复杂的结构,提供了可循的脉络。没有了演化论和宇宙膨胀,现代生物学和宇宙学几乎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
宇宙的膨胀和达尔文的演化论,还有着另一个古怪的相似处:大部份科学家都认为他们了解这个理论,可是对其真正的涵义,却很少意见一致。在《物种起源》出版了一个半世纪后,生物学家还在争论达尔文主义的机制与含意(而不是实际内容),而大多数人也还在为前达尔文时期的漫无头绪而焦躁彷徨。同样地,距离最初的发现已经75年了,宇宙的膨胀还是广遭误解。曾经参与解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着名宇宙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皮伯斯(James Peebles),在1993年写道:「这个图像(热大霹雳模型)的完整内容及深度,并不如我所以为的那样得到充份理解,即便是在某些对此思潮具有启发性贡献的人身上,也是一样。」
大霹雳是空间本身的爆炸。我们所在的空间本身在膨胀。这种爆炸没有中心,且在各处发生。密度与压力到处都一样,因此并不像一般的爆炸是藉由压力差来驱动。
有声望的物理学家、天文学课本的作者,以及着名的科普专家,都曾对宇宙的膨胀做出不正确、误导的,或是容易遭到错误解读的陈述。由于膨胀是大霹雳模型的基础,这些其实都是对于基本原理的误解。膨胀是一种很容易让人接受的简单概念,但是当我们说宇宙正在膨胀时,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它要膨胀成什么样子?地球也在膨胀吗?更教人迷糊的是,现今宇宙的膨胀似乎正在加速之中,这真是让人连脑子也一起跟着膨胀。
膨胀究竟是什么?
当某个日常熟悉的物体扩张,如扭伤的脚踝、罗马帝国,或是一颗炸弹,是因为膨胀至周围的空间而变大。脚踝、帝国和炸弹都有中心和边界。在边界之外,有个空间可以让它膨胀。但宇宙似乎并没有什么边缘、中心,或宇宙之「外」可言,那么它要如何膨胀呢?一个很好的比喻是,想像你是一只蚂蚁,生活在一个膨胀中的气球表面。你的世界是二维的;你只知道前后、左右这几个方向而已,全然没有「上」和「下」的观念。有天你忽然意识到,走去蚜虫牧场挤奶的路途,怎么一天比一天远:某天要五分钟,第二天要六分钟,再过一天又变成七分钟。而且前往其他熟悉的地点,所需要的时间也在增加。你很确定你行走的速度没有变慢,也确定蚜虫是一群群随处圈养的,它们并没有串通好要一起远离你。
这就是重点了:蚜虫没有乱跑,可是要去挤奶的距离仍然不断增加。它们就站在那儿不动,对气球的橡皮表面而言,它们是静止的,可是你和它们的距离,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却因为气球的膨胀而增加。察觉到这些事实后,你推论出,原来是脚下踩的土地正在膨胀。这话说来很奇怪,因为你已经走遍你的世界,却从没发现有什么边界或是「世界之外」,可供你的世界向外膨胀。
来自
http://www.sciam.com.tw/read/re...ocNo=653&C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