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869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peace5688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特殊貢獻獎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11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文明古蹟] 三星堆古文明─外星
沈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探奇----外星文明乎?

一、發現經過:

1929年春,廣漢(成都北邊40公里)城西約8公里的月亮灣附近,一位

叫燕道城的農民在宅邊水溝中灌田,因水流很小,便將水車下的水函

掏深,突然一大堆玉石器出現在眼前,隨即掩埋起來,夜晚才帶領全

家大小將數百件玉石器取回家中。燕氏將所得玉石器或贈送親友,或

在鄰里間顯示。

1931年春,一位英國神父董篤宜(V. H. Donnithorne)知道此事,意識

到此文物的重要價值,便四處奔走呼籲妥善保護,使其大部分被華西

大學博物館收藏。並在出土處做考察。

1933年秋,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D. G. Grahan)提出在玉石器

出土地點進行調查和挖掘構想。1934年3月進行工作,起出大批文物,

並在廣漢展出,參觀者驚嘆不已。此後,月亮灣成為古蜀文明的聖地



1951年,四川省博物館派人來到月亮灣,進行考古調查和徵集文物。

1958年,四川大學考古教研經也到此做詳細考古調查,認定這是一處

範圍廣泛的古遺址。

1963年,大陸著名考古學家人類學家馮漢驥,以及四川省博物館、四

川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組,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來到月亮灣,馮漢

驥敏銳地提醒大家:「這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國的一

個中心都邑。」

1970年以後,川西平原上磚瓦窯迅速發展,幾乎每村都就地取土,堆

土機日夜不停地搬運三星堆和月亮灣一帶的泥土,大片文化遺址被推

毀。廣漢市文化館文物幹部敖天照每天都出去撿被挖出來的陶片、玉

器、石器,撿都撿不完,警先到事態嚴重。1980年春,他趕到成都四

川省博物館考古隊匯報,博物館立即做出搶救三星堆的決定。從此,

三星堆才能有序地被挖掘。

到1980年冬天,已有非常豐富的收獲,首次在川西平原清理出房屋遺

址18座、灰坑3個、墓葬4座,出土玉石器110餘件,陶器70餘件,還獲

得數萬陶片。1984年,在三星堆北面的真武宮西泉坎發掘,出土了大

量陶石器以及石璧成品、半成品、房屋基礎等。1986年,省文管會與

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雕花漆器等器物近2000件

,灰坑l09個,房址數十處。

三星堆遺址中,發掘出兩座最主要的祭祀坑遺址,其規模之大、出土

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是巴蜀文化遺存中所僅見。1986年7月18

日上午,從三星堆土埂南面的南興鄉二磚廠挖土工地上,傳來令人振

奮的消息:在這個取土斷面下方,暴露出玉戈、玉璋等精美玉石器10

餘件,並伴有經火燒過泛白的碎骨渣。讓正駐在磚廠忙於清理考古標

本的考古隊員們欣喜若狂,他們立即趕往現場,看到在驕陽下閃爍著

熠熠光澤的玉石器,一瞬間大家都驚呆了。隊員們隨即行動,將出土

的玉石器及骨渣全部集中起來,民工們還主動將出土的文物交給考古

隊,並協助考古隊員們將運走的泥土重新翻揀,以免有任何遺漏。此

坑定為一號坑。

同年8月14日傍晚,考古隊員將一號祭祀坑回填完畢,帶著豐收的快意

即將返回駐地,又一個驚人的消息使他們剛平靜下來的心情再次激動

:在一號祭祀坑東南約20-30米處,磚廠工人取土時又挖出了銅頭像,

據說,銅頭像的眼、眉、唇還經過化妝呢。近乎神話的消息,使所有

人員吃驚不已,人們奔向現場,只見取土斷面已暴露出坑的一角,又

一處地下寶庫即將展現,此坑被編為二號祭祀坑。

經過十餘天緊張地發掘,將探方內的文化層堆積清理完畢,暴露出與

一號坑極相似的板結五花土。夯土快清理完時,祭祀坑東南角暴露出

一個大型獸面像的下頷緣,因倒置於坑角,高過埋入坑內的所有器物

而首先露出地面。緊接著,一根、兩根、三根、十根、數十根象牙縱

橫交錯,密密實實,簡直無從下手發掘,民工們只好蹲在坑上搭起的

木板上,下彎著身子,小心翼翼地用竹簽清理象牙縫隙中的泥土,考

古隊員則俯臥在木板上測繪出象牙分布圖。

在象牙層下方,滿坑的珍寶令人目不暇接:高大、繁縟、精美的青銅

尊;扮妝各異的青銅人頭像、大小不等的人面像、眼晴外突的縱目獸面

像、身軀斷開的青銅立人像、閃閃發光的金面罩、金面銅人頭像、神

奇的銅樹等以及溫潤的玉環、玉壁、玉璋、玉戈、玉管、玉珠等玉石

器,一件件,一樣樣,猶如打開了蜀國寶庫的大門。

消息傳開後,大陸各電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介記者蜂擁而至,

爭相向世界披露這一奇跡:「這個青銅雕像群和與他們同地點出土的

、數量眾多的重要文物的發現,對研究中國蜀地區青銅時代的歷史提

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

白,把巴蜀文化上限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證實了這裡是古代蜀

國的一個中心都邑。古蜀歷史曾在這裡展開過無比輝煌燦爛的一葉。

三星堆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商、周時期的古蜀國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

文化,從而否定了以為古代蜀國文化比中原文化發展緩慢之說。海外

新聞媒介及考古學界也立即作出回應,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

的考古發現」、「比著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他們可能

會使人們對東方藝術重新評價」。

二、不同於華夏文化:

三星堆文化的「與眾不同」之處,正由於其與其他文化不通的條件下

形成的。而蜀文化特色的逐漸消除,也正是在與秦楚交往頻繁,特別

是秦滅蜀以後。

古蜀國在相對意義上與外界不通而獨立地發展其文化,到底有多長的

時間?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華陽國志‧蜀志》說:「九世有開

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澧,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此時,他

們已經把中原的典章制度引進蜀國。據記載,從秦惠公13年至楚肅王

5年即公元前387--377十年間,「北伐秦,東伐楚」,「東接於巴,南接

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番」是蜀國的最盛期。

中國史籍記載有關蠶叢、柏灌、魚梟、杜宇、開明氏等幾代蜀王的事

跡,但內容極其簡略,很難依據這些只言片語的記載理出古蜀史的頭

緒來。經過本世紀幾代考古學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廬山真面目

終於漸漸顯露,人們對古蜀歷史的認識已是愈來愈清楚。過去討論蜀

史,大多僅能言及春秋戰國時代,再上溯西周時期就非常模糊了,而

今天,可以遠探商代甚至更早時期了。

現在已大致明暸:在北達漢水流域,東至荊江地區,西南迄大渡河、

金沙江及今貴州北部一帶這一廣泛區域內,分布著許多蜀文化的遺址

和遺跡。這些文化遺存及其出土文物,反映了考古學意義上的類似性

和一致性,呈現出大體相間形態的文化面貌。至於古蜀文化的中心區

域,正是被譽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成都平原特殊的地理位

置和優裕的白然條件,使它自古而來都被人們視為今四川一帶的中心

地。

大體來說,三星堆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續2000年,而這2000年中

的後期也就是商代後期。

三、「天外來客」或神話人物?

中國《光明日報》記者曾把那尊巨大的所謂「青銅面像」,稱之為「

天外來客」(外星人),因為其相貌奇特,五官呈幾何圖案,近似商

代早期青銅器上的獸面紋。而且睛球突出為圓柱形(最大均外延30釐米

),中間還有圈狀的「箍」,兩只大耳朵向左右翹起,裡面有簡潔的紋

飾。另外闊鼻樑高,鼻翼呈圖案狀。只有嘴用三條向上的弧線組成,

使之面帶微笑。由於形象奇詭,成為三星堆遺址中的「大明星」。但

它到底是誰的形象?在祭祀中起什麼作用?似乎還沒有定論。

因此才人認為他是「天外來客」,最起碼不是普通人,因為人不可能

有那副尊容。三星堆博物館的劉少匆先生在《霧中的王國:三星堆文

化雜談》一書中認為他是神話中的「燭龍」,既可以說是掌管天候的

神祗,也可以說是蜀族的祖先神之一。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

、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海外北經》也有相似

的記載:「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

,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舀之東。其為物,人面蛇

身赤色,居鐘山下。」

將這位燭龍與出土的大銅像做比較,面部是一致的,特別是「直目正

乘」,很該注意。以往考古學家將「直目」作「縱目」解。《華陽國

志‧蜀志》:「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甚至以為大銅像額

上的方孔,就是裝飾「縱目」的地方。劉少匆認為很不妥當,他說「

直目」者,言目光直射之意。銅像上的眼球突出,正是「直目正乘」

的誇張。總之,這是一具司天候的神像。農耕時代的先民,太依賴它

了,所以,把它鑄造得如此巨大。

上古時代,管理天象的官員叫火正。《國語‧鄭語》說:「夫黎為高

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日祝融。」祝

融與燭龍兩音甚近,莫非燭龍是祝融的「神化」?不過,祝融本是楚

人的始祖,《國語‧鄭語》和《史記‧楚世家》都有明白的記載,怎

麼又和蜀人拉上關係了?其實,這種關係在《山海經》中,也寫得很

明白。《海內經》說:「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

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於江水。」這樣看,最早懂得天象的祝融

氏是居住在岷江流域。同時《大荒西經》還有「穎項生老童、老童生

祝融」的世系記載。蜀族把他作為一位祖先來祭祖,理由就更充分了



當然,這又發生了新的問題:古蜀人和古楚人又是什麼關係?楚文化

的形成,是否又受古蜀文化的影響?這些問題,雖有學者論及,但已

不是「三星堆文化」的範圍。

總之,這具大神頭像,耐人尋味。已有人指出它是蜀族所宗的祖先神

,或表現了一個神、鬼、人的集合體,有「燭龍」氏族的特徵等等。

但為什麼要如此崇拜它,它的造型與法力對古蜀人生活生產有什麼影

響,以及它為什麼是蜀人的祖先神……,有待於我們進行認真的探討

後,才能得出符合歷史的結論。

四、「人像面具」

有不少文章說三星堆古遺址發現了不少「人像面具」,甚至把那「天

外來客」也說成是「造型奇特的青銅人面具」。其實,面具是上古社

會十分流行的一藝術形式。因為,戴上面具,不僅可以使自己進入面

具所規定神和物的世界,其他人也不再把他當成他自己。現在社會,

人們在化裝舞會上,戴上面具活動,恐怕也是這種習俗的遺跡。但在

上古人的眼裡,人們戴面具,決不是「化裝游戲」,而是一種十分神

聖的儀禮。它是在把自己的靈魂「輸入」面具所代表的那位神、人、

物的靈魂。因此,面具就是特定的神、人、物靈魂的載體,是一件種

物,是它自身反映的靈魂的象徵。古人所以要在祭祖活動中廣泛使用

面具,就是為了自由地與神靈世界交往。看來,對於神來說,肉體的

形象,似乎並不是最本質的東西。

在三星堆祭祖坑出土的青銅頭像,有的碩大得根本無法戴,即使與真

人相似的,也不可能戴在頭上。因為它的眼、嘴、鼻全是「封閉式」

的,且過重。因此,我們可以肯定,那些銅人頭絕不是面具,而是面

具形的頭象。這種形式的銅像,其他地方也發現過。如1973年,在希

臘北部的阿基利,就發現過這種可以掛在圓柱上的面具形銅象(見朱狄

《原始文化研究》第509頁)。三星推出土的青銅頭象,有椎形頸部的

,都可以套在木樁上。由此設想,如果說面具可以探求到希臘戲劇起

源,那麼,面具式的青銅頭象,則可以說是木偶戲的始祖了。

面具形青銅象的大量出土,說明古蜀人的祭祖活動,盛行面具,這是

與夏族同俗的。銅象的造型,正是受了面具的啟發。又因為這些銅象

都是種的代表,所以,他們基本上是人的面部形象,髮型、花冠也全

是人化了的。

五、全是祭祀用品?

三星堆文物在台灣展出時,報紙上不少考古家、文物家都在撰文解析

,然而所有文章都指向一個論點:三星堆文物是祭祀之用。

其實,將遠古文物視為「祭祀」用品,是全球考古學家一貫的技倆,

好像說明上古人類沒事做,天天都在祭祀。連神話研究者也是如此將

神話記錄視為祭祀。此種態度若不是正確,就是敷衍、簡化了事。

如同台灣七星山上凱達格蘭文化遺跡一樣,都是長期被忽視的重要上

古史。我相信,三星堆文物不是如此簡單的全是祭祀之用,我也相信

,台灣七星山上的上古遺跡是很重要的地球上古史跡,我們必須用嗎

一種眼光來思考、研究。
來源:ufo.org.tw...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8-07 11:5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861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