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64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北北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發文大師獎 創作大師獎 貼圖大師獎
知名人士
級別: 知名人士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5 鮮花 x90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小孩] 意外的畢業旅行!如何輔導學生做好心理衛生?
3月11日發生的屏東大同國小畢業旅行意外,連日來社會各界及媒體不斷到病房探訪關懷學童,學童反覆回憶當時的情景,反而給學童製造了壓力,屏基精神科主任陳怡廷指出,有些同學現在已經出現嘔吐、睡不著的身心反應,有些學生現在看起來沒事,但是否日後慢慢出現症狀,還需要家長持續費心觀察。陳主任認為,讓孩子儘早回到學校和其他學生相處,對孩子的心靈復健是有幫助的。

為協助學童走出車禍的創痛,在學生住院期間到病房關懷應是社工人員、輔導老師一起提供的諮詢服務,而身體上的病痛可以由醫生來治病。但是,對對絕大部分的國小孩子而言,班級導師並不是一個醫生,而是一扇開向世界的窗。不過,很類似的,班級導師也是專業,也要擁有三方面的條件,才能做好輔導學生的工作。其一,是長年累積心理衛生的知識與孩童發展相關的知識。其二,是對當代孩童的特定感受與壓力,必須保持高敏感度。第三,當自己心理狀況不理想的時候,應該先暫時避開,避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如何輔導學生做好心理衛生?高雄醫學院副教授郭乃文認為關於第一項,國小階段首重孩子生活態度的養成,這指的不是洗洗手、保持衛生的習慣,而是一個人過生活的基本態度。他要學習認真與付出、負責任、與人相處、積極生活。六到十二歲的思考能力還頗受具體推理限制,眼見才為憑,對親身感受的事才能產生同理心,他們體會環境的角度與分析事情的方式,往往與大人的一套大為不同。所以老師應該累積發展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才能以孩子能消化理解的方式來引導他們。

第二項,今日社會與過去社會最不相同的地方,來自社會不斷且快速的變遷。今日台灣重視的,包括︰兩性平等議題、合情合理的性教育、生命關懷教育(自殺預防)、體能訓練、安全感建立(適當看待環境與大人的威脅)、教導道德推理、多方向發展(非齊頭式,而是以個體特質為主體)等等,都是『老』師過去不甚熟悉的、新的內容。身為教員,這是永恆的挑戰。不過,另一方面,老師也藉著這個艱辛且多層次的工作,跨越本身的時代侷限,提升自體經驗,而能體會更廣的生命意義。

第三項,自我狀態的察覺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一個人總有些時候,是身心俱疲的。可能來自長時間的壓力源(像工作勞累、一人多用、角色衝突),來自生活中不可預期的意外(像生病、被搶劫),或是一些生命原本就可以預期的損失(像失去配偶、體能漸差)等這樣的大事。但是,一些沒什麼意義的繁雜瑣碎小事,同事嫉妒、謠言、車子被畫一道、下雨鞋子濕了、學生頂嘴,有時也會糊里糊塗的把心思給弄亂了。這時,情緒的自我感知與控制,是學生信任導師的基本要件。瞬間轉念可以自我控制的,錯些小事可以向學生解釋與道歉。短暫時間內調整不來的,就需要自我作些時空的隔離,最好也找人協助一下,或是由學校建立一些支援系統。

從知識上的教導下手來進行心理衛生工作,往往只能達到安慰大人的效果。其實,孩子需要經過觀察與模仿學習,經過自己的想法思辨分析,再加上擁有心理上人際間的信任感,才真的擁有心理健康的本錢。這是目前大人們最作不到的部分,卻也是他們最需要的部分。



不要問:「自己得到些什麼?」應該問:「自己付出過甚麼?」
不要問:「自己有甚麼信仰?」應該問:「自己有甚麼善行?」

如去如來‧來去自如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亞太線上 | Posted:2005-03-17 08:4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321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