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整个台澎金马所出产的进士以金门最多﹔整个金门县中,又以琼林最多,小小300多户人家的村子就总计出过6位进士。到了国共抗争年代,琼林又成了承受最多炮弹的地方,也让琼林从一个「进士村」摇身一变成为「战斗村」,果然是能文能武。现在到琼林,地表上看到的都是最传统典雅的闽南建筑,而在这片建筑之下的地表,就是满满的战斗坑道,非常特别。
由于深受朱熹礼教影响,金门一向文风鼎盛,小孩很会念书。民清时代,整个金门就总共出产43位进士,比起全台湾岛的19位还多出一倍有余﹔甚至连台湾19位进士中,其中还有一位祖籍就在金门,而澎湖唯一的一位进士蔡亭兰也是金门琼林乡的移民。(图:琼林文风鼎盛,甚至有一年,村子里祖孙父子兄弟伯侄四人一起登科考上进士。)
以往的惯例是,每出一位进士,村子里就会设置一座私人的「小宗祠堂」,并全村设置一座「大宗祠堂」。由于进士产量多,也让金门处处都是进士光宗耀祖后所兴建的「祠堂」,其中又以琼林乡数量最多、密度最高。由于出过6位进士,加上澎湖那一位,因此让村中共有「七座八祠」,现在都被列为二级古迹。
有了光宗耀祖的进士,琼林人自然也再居家建筑上十分用心,因此让琼林也成为金门地区观察闽南聚落与传统建筑的最佳乡镇﹔此外,因为族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民房建筑屋顶不可高过宗祠高度」,也因此,尽管当时并无都市计划,琼林的建筑却依然错落有致,从高处看去,最高的一定就是宗祠,相当整齐。(图:金门琼林俯瞰。)
民国38年后的国共战争时代,琼林因为人口密集,加上聚落完整,因此也成为最佳的炮火轰炸对象。为了保护身家性命,国军更是把整个琼林乡底下挖空,整整建了12条地下坑道。现在到琼林,地表上都是传统建筑,但整个底下几乎都是坑道。
这些坑道大多深达地底7、8公尺以下,宽度约80公分、高度约170公分,每一户人家家里几乎都有通道可以直接下到坑道,警报一响,就直接从家里通道下到坑道躲藏就可以。(图:琼林乡的地下坑道。)
琼林的坑道到底总长多少实在颇难估计。目前12条坑道中,有8条已经因为积水、瘴气等等原因而封闭,另尚有4条坑道状况良好,可以开放参观。有机会到金门,千万不要错过琼林,体验这边地上、地下景致绝然不同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