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422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MIYAN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疾病] 新竹發現罕見吉蘭-巴雷氏症候群 患者肢體乏力
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內科郭璨銘醫師指出近日發現了二例吉蘭-巴雷氏症候群的患者,兩位患者經理學檢查發現,肢體近端肌力明顯減弱,肌腱反射減低,電生理檢查發現有神經傳導阻斷,腦脊髓液分析蛋白質有偏高的情形,因此診斷為吉蘭-巴雷氏症候群,經治療後病況逐漸好轉,均已無礙。

一位26歲男性病患,十幾天前有感冒症狀,最近則四肢肢體逐漸無力合併劇烈嘔吐,全身酸麻刺痛,因嘔吐及食慾不振至腸胃科就醫,病況未獲改善,患者體重下降,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症狀持續惡化,轉而到神經內科求助才改善病況。

另一位19歲男性病患,是剛入伍當兵的役男,則因呼吸心跳急促至心臟科及胸腔科求診,心臟超音波及胸部X光片檢查皆正常,接著出現肢體乏力的症狀,一度被認為患者裝病逃避軍中操演,輾轉至該院神經內科就醫,情況才獲改善。

郭璨銘醫師表示,民眾一定對「吉蘭-巴雷氏症候群」很陌生,此病乃因周邊神經的病變所造成的急性肢體無力及肌腱反射下降或消失,常合併有感覺異常或缺損、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呼吸衰竭。吉蘭-巴雷氏症候群最早於1916年由Guillain、Barré及Strohl三位學者同時發現並描述此症候群,以其人名來命名。

此病好發於年輕成人及5至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比女性多,約60%病患在疾病發生前二至四週會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腸胃炎等症狀,約一週後,病情逐漸惡化,死亡率約3~10%;此症候群通常是單一病程,大部份的病人會完全恢復,很少復發。診斷須靠臨床症狀、電生理檢查及腦脊髓液的檢查來確認。治療方式有血漿置換術及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兩種方式,目前台灣有健保給付的是血漿置換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則需自費。

郭璨銘醫師表示,吉蘭-巴雷氏症候群是神經科的急症,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情形並不少見,嚴重者有死亡的危險,不可輕忽。很多人對此症候群不了解,而走錯科別求診,繞了一大圈才至神經科就醫,此症候群初始症狀常是輕微肢體無力或輕微感覺異常,加上有些變異型的吉蘭-巴雷氏症候群,以致在疾病初期診斷困難或出現誤判的情形,因此若有出現肢體逐漸乏力的情形應儘早尋求神經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5-03-06 09: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087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