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佛性論二曰: 「如者有二義: 一如如智,二如如境。 二如(名數)一、隨緣真如,不守自性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者。 二、不變真如,隨緣而為萬差之諸法,亦不失真如之自性者。 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而隨緣之波,不失水性,故以隨緣真如之故,真如即萬法也,以不變真如之故,萬法即真如也。小乘不知二種之真如,大乘之權教知不變真如而不知隨緣真如,大乘之實教,二種皆知之。起信論一部,正明此義。起信論義記上曰: 「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虛凝,未曾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於性緣起,染淨恆殊。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金剛錍論曰:「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 【又】一、離言真如,真如之本體,唯為觀智之境,離一切言說之相者。 二、依言真如,真如之相狀可依言說而分別者。見起信論。 【又】一、空真如,真如之自體,真空虛明,離一切之妄染者。猶如虛空之空。 二、不空真如,真如之自體具有一切之性功德者,猶如虛空含有一切萬象。見起信論, 【又】一、在纏真如,凡夫之真如實性隱沒,而為無量之煩惱所纏縛者,謂之如來藏。 二、出纏真如,佛菩薩之真如實性顯現,而出煩惱之纏縛者,謂之法身。勝鬘經曰:「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同寶窟下本曰:「如來藏之與法身,更無有二,只是隱顯之名。」理趣分述讚下曰:「如來藏者,即是真如在纏之名,出纏之時,名法身故。」【又】一、有垢真如,自性真如之體,雖覆於煩惱,而原來清淨,譬如泥中之蓮華,不污於泥,名為自性真如,亦名有垢真如,即在纏真如是也。 二、無垢真如,佛果所顯之理體,清淨而不覆於惑譬,如望月之清淨圓滿,名曰清淨真如,又名無垢真如。即出纏真如是也。真諦譯之攝論五曰: 「論曰:真實性亦有二種: 一、自性清淨。釋曰:謂有垢真如。 論曰:二、清淨成就。釋曰:謂無垢真如。」 【又】一、安立真如,真如之體,能生世間出世間之諸法者,即隨緣真如是也。 二、非安立真如,真如之體,本來寂滅無為而離諸相者,即不變真如也。見華嚴大疏鈔六。 1天 回覆 已編輯 李勝當 「染淨同源」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中國佛教宗派 (如天台宗、華嚴宗)中常被探討。這個理念涉及對煩惱與覺悟、污染與清淨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是:染污(煩惱、無明)與清淨(覺悟、佛性)並非截然對立,而是同源於一心(或法性)。 以下從幾個層面展開說明: 一、基本意義 1. 「染」與「淨」的定義 · 染:指煩惱、無明、業障等導致眾生輪迴生死的力量, 即雜染法。 · 淨:指解脫、菩提、 涅槃等清淨功德,即清淨法。 傳統觀念中,染與淨看似對立,但大乘佛教 (尤其如來藏思想、唯識學) 認為二者本質同源。 2. 「同源」之意 「源」指眾心的根本(如「一心」「真如」「法性」)。 染淨現象雖表現相反,但皆依同一心體而起,並非兩個獨立的實體。 · 例如《大乘起信論》提出「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淨)和心生滅門(染),二者統一於「一心」。 二、經典依據與理論背景 1. 《大乘起信論》 · 主張“一心二門”,認為眾生心同時含攝清淨與雜染,清淨的真如與染污的無明皆依同一心而存在,且透過覺悟可轉化染為淨。 · 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2. 天台宗「性具」思想 · 智類大師提出“性具善惡”,認為佛性本身兼具善與惡(染與淨)的潛能,但佛已斷修惡而具性惡(佛能通達惡法而不被染污)。 · 強調染淨皆具於法性,修行不是剔除染法,而是轉化認知。 3. 華嚴宗「圓融」觀 · 法藏賢首大師以「理事無礙」解釋染淨關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染淨同依真如,故本質不二。 · 如《華嚴經》云: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4. 禪宗視角 · 惠能《壇經》:「煩惱即菩提」-迷時染為煩惱,悟時淨為菩提,二者皆源自自性。 · 強調頓悟見性, 超越染淨二元對立。 三、哲學意義 1. 破除二元對立 「染淨同源」打破凡聖、迷悟的絕對界限,顯示眾生本具佛性,煩惱的本質即是覺悟的契機。 2. 修行實踐的內涵 · 修行非從外剔除染污, 而是向內覺悟心體:轉識成智、 轉染成淨。 · 如《維摩詰經》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3. 對「本源」的強調 染淨皆依心體而現,故心性是解脫的關鍵。 迷時心隨染緣,悟時心顯淨用,但心體本身超越染淨。 四、常見誤解與辨析 · 迷思1:認為「染淨同源」 等於混淆善惡、否定修行。 → 實則強調轉化而非放任,需透過修持顯淨抑染 (如天台宗「止觀」調伏煩惱)。 · 迷思2:將「同源」誤解為佛性本身污染。 → 佛性本淨(如《涅槃經》),但能隨緣顯現染淨現象,猶如明鏡映物,鏡體不受污染。 五、結語 「染淨同源」是大乘佛教心性論的精髓之一,它統一了煩惱與覺悟、世間與出世間,為眾生提供了即煩惱成菩提的實踐路徑。 這思想不僅深化了對心性的理解,也體現了佛教圓融無礙的智慧, 對佛教的修行觀 (如「不離世間覺」)影響深遠。 若有進一步探討的具體方向 (如某一宗派的觀點或經典文本), 可繼續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