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斑石鲷
图 2. 横带石鲷
斑石鲷
斑石鲷资料 学名 Oplegnathus punct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异名 Scarodon punctatus
俗名 (中)海胆鲷;(英)Spotted kinfejaws
分布 南美西岸、南非、澳洲、菲律宾、台湾、日本,及大陆沿海。本省北部、东部、南部及离岛之岩礁,珊瑚礁区皆产。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侧扁,头小,前端钝尖,背腹微凸,两侧平坦。吻短,眼大,侧位,上颌达眼之前缘下,牙小,圆锥型,位于两颌前。体灰褐色,有银白光,头、身体胸鳍及各奇鳍基部密布着许多黑斑,尾呈截形,幼鱼的体色较淡呈褐色。
栖息生态 温热带沿近海鱼类,栖于岩礁区;肉食性,齿锐利,可咬碎贝类坚硬之外壳。
利用 肉味鲜美,宜清蒸或煮汤。
渔业 本省南部地区较多,产量不大,主要渔法为底拖网、延绳钓及手钓,全年皆产,无明显盛渔期。
体长 最大可达90公分,一般40~50公分者较常见。
横带石鲷资料
学名 Opelgnathus fasciatus
俗名 石鲗、海胆鲷
英名 Striped parrotfish, Rock progy, Stonewall perch
分类 石鲷科
分布 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附近海域
生态 栖息于50公尺以浅的岩礁区,以贝类、甲壳类及海胆为食。体长达20公分以上吻部将变成黑色,雄鱼的黑色横带则消失。雄鱼2年24公分、雌鱼3年29公分达成熟。产卵期在4-7月间,产卵场则选在藻类繁茂地区。石鲷为钓鱼人所衷爱的对象鱼种,喻为「矶钓之王」或「梦幻之鱼」。另外,因智商较他种鱼高,可训练为水族馆中的表演鱼。体长可达65公分。
资料来源:邵广昭等,台湾常见鱼介类图说(上)--海藻与无脊椎动物,台湾省渔业局,1996年5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