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707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小依萍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5 鮮花 x6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中國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今歷史概要備觀 遠古篇
遠古時代
(約距今3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對天、地的出現及人類的產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在中國,有關盤古開天闢地和女媧造人一類的傳說流傳久遠。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考古學、古人類學和地質學的發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奧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目前,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300餘萬年,因而非洲被認為是人類的起源地。在中國,重慶市巫山縣發現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萬年。此外,還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等等,數量很多、分佈地域也很廣。因此,中國的考古學家提出:東亞地區也是人類起源地。

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它是古猿演變而來的。最近幾十年間的考古發現和古人類學研究的成果證明,古猿與早期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使「從猿到人」的學說,獲得越來越多的證據。

人類的出現與勞動有關。人類最初製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製石器。考古學家為與後來出現的磨製石器相區別,將製作和使用打製石器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後者(即製作和使用磨製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為了研究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與進步,考古學家還將它們分為早中晚三期。舊石器時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與古人類學家依據古人類的體質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這三個階段大體是一致的。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打製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於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還發明了弓箭、投矛器等複合工具和鑽孔技術,出現了少量磨製石器。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果實和漁獵為生。他們不會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棲身,過著群居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已學會用火。先是採野火,後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擊火石取火、鑽木取火等等。火的使用對人類的進化有很大的意義。它可用於照明、驅除野獸、驅趕寒冷,還改變了人們生食的習慣。由於熟食能縮短消化過程,使更多的養料被人體吸收,並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有所改變,促使人的體力增加、腦髓發達。如30萬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一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的腦容量為1200─1500毫升,已達到現代人的腦容量變化範圍,身高也與現代華北人的身高接近。迄今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遍佈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說明古今人類在這塊大地上的活動範圍,已相當寬廣。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興盛與衰微,輝煌與悲愴,和風麗日與腥風血雨,多少事如煙而逝,多少事流傳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這一切匯成了浩瀚的歷史長河,鑄成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了解昨天,把握今天...方可創造明天!!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 | Posted:2007-02-15 09:55 |
小依萍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5 鮮花 x6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距今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進入全新世以後,地球的氣溫逐漸變暖,人類漸漸走出山區,移向平原地區活動。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人們選擇了鄰近水源的地點聚族而居,建造房屋,發明了陶器,出現了原始農業,開始了定居生活。磨製和鑽孔技術的普及,使各種石質工具的製作趨於規範、定型,更適合各種不同的用途。考古學家經過長期探索、研究,發現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佈,與當代中國的人口佈局十分相似,相對集中於河網密佈的東半部。人們的食物結構也是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經出現栽培稻,說明水稻的發源地在中國而不是印度。8000年前的先民已經雕琢出玉器,發明了紡織技術,在音樂方面出現了七聲音階,可以吹奏旋律,還出現了刻劃符號。7000年前的遺址中出土的獨木舟和木槳,說明已經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馴養。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彩陶文化,還出現了用夯築技術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養殖桑蠶,並用蠶絲織出了絲織品,還掌握了人工冶銅的技術,鑄造出青銅刀一類小工具。4000年前出現了文字,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獻中記載的神農氏種植五榖,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蠶絲,他的大臣發明文字、舟車以及黃帝戰蚩尤等,因這些發現而說明這些傳說並非虛妄,它們包含了不少歷史的影子。這些發現還說明,中華文明確實是源遠流長。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發掘的遺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時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長。當增至一定數量時,就像細胞分裂那樣又分離出新的氏族。它們之間以血緣為紐帶,形成規模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會後期,中華大地上有許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學家將它們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族和炎帝族為主體。它們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陝西,後來分別向東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它們與西進的東夷集團、北上的苗蠻集團發生過多次戰爭。傳說在涿鹿之戰中,黃帝和炎帝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集團,使華夏集團的勢力擴大到今天的山東境內。為了爭奪聯盟的首領,黃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戰,炎帝戰敗。地處北域的黃帝乘勢南下,使炎黃二族的勢力達到長江和漢水流域,華夏集團的勢力得到空前的擴展。以後的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確立了華夏的特定地位,黃帝也成了華夏的共同祖先。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7-02-15 09:56 |
小依萍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小人物
級別: 小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5 鮮花 x61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們各盡所能、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選舉公正、賢能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進行生產、抵禦外來的侵擾。因此,古史傳說中出現了堯舉薦舜、舜舉薦禹,禹先舉薦皋陶、皋陶死後又舉薦益當部落首領的故事,歷史上稱這種作法為「禪讓」。這是一個人人平等、財富公有,因而沒有爭奪欺詐、也沒有盜賊劫掠的時代。古代史學家們稱這個時期的社會為大同社會。

古代居民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在惡劣的環境中與各種自然災害頑強地進行鬥爭。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久遠:面對滔滔洪水,野獸肆虐,堯為了把民眾從水患中解救出來,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理,雖經九年努力,仍以失敗告終。於是,舜命禹治水,禹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領民眾興修水利、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八年(一說十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水患。這個傳說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積極抗爭的無畏精神。

隨著生產力提高,一個人的勞動所生產的價值超過他本人的消費而有了剩餘時,俘獲的戰俘不再被殺死了。他們淪為奴隸而被強制進行勞動生產,他們創造的財富被主人全部佔有。這樣,私有制出現了。考古學家在龍山文化中發現了有的墓葬有棺有槨,有許多陶器、玉石器、象牙器和象徵財富的豬下顎骨等隨葬物品;有的墓葬只有一個不大的墓穴和幾件陶器;還有一些死者身首異處,既無墓穴、也無隨葬物品,甚至被丟棄在廢棄的窖穴或溝壕之中。這說明,這些死者身分、地位和佔有財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些首領利用他們的特權首先富裕起來。貧富分化的不斷發展,氏族與部落內的掌權者首先成了剝削階級。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不同的階級,表明原始社會到了末期。在這種情況下,族與族之間以掠奪奴隸和財富為目的的戰爭頻繁出現了;為防禦敵對一方的掠奪和侵擾,它們各自築起了一座座高聳的城池;為適應戰事的需要,兵器的生產受到普遍重視:為維護特權者的利益,他們擯棄過去的習慣法,制訂了新的制度法規;「禪讓」制度也不可能繼續實行,必然為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到夏禹死後,禹之子啟殺益而奪取首領的位置,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新時代,稱為小康社會。從此,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代。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7-02-15 09:5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4423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