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19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数位命理街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图 1.



您所引用的正是永嘉玄觉禅师
《奢摩他颂》中最为核心、
最着名的偈颂。
这四句诗以极为精妙的语言,
道破了禅宗心性修行的最高奥秘。
这四句话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回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用心」与「无心」之间不二的关系。
我们来逐层解析:
第一层: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恰恰用心时」:就在你最专注、正要努力「用心」的那一刻。
这个「用心」可以指我们日常生活中试图集中精神做某件事,
更指修行中试图观心、守意、求悟的种种努力。
「恰恰无心用」:恰恰在这个时候,
你却发现真正的「心」是无法被当作一个物件来「使用」的。
深层意义:当我们刻意去寻找
「本心」、想要「安心」
或「用心」时,我们已经将心当作了一个外在的客体,
这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心(有一个「我」在用一个「心」)。 
这种刻意的「用心」本身就是一种执着和造作,
反而遮蔽了心的本来面目——那个清净无住、能生万法的「无心」之本态。
好比:你刻意去感觉自己的呼吸,呼吸反而变得不自然;
你努力想忘记一个人,反而记得更清楚。心也是如此,你抓它不住,觅食它不得。
第二层: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无心恰恰用」:只有当你达到了「无心」的状态——即不执着、
不造作、无分别、一念不生的状态时,这个「心」的全体大用才得以真正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常用恰恰无」:而这个心体在起用、在应对万事万物时,
其本身却依然是「空无自性」的,不驻留任何痕迹。 
就像镜子照物,朗照分明 yet 镜体本身却空空如也,不留任何影像。
深层意义:这不是死寂的“无心”,而是一个动态的、活泼的“无心之用”。
真正的「无心」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像明镜一样,事情来了,完全清晰地映照、处理;
事情过了,心又恢复到空明寂静,不留任何牵挂和执着。
这就是「常用恰恰无」。
总结与核心要义
这四句颂的核心是破除对「用心」的执着,指点学人契入
「无住生心」的禅心妙境。
1. 破执:先打破我们「刻意求心」的妄念(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告诉你,道不在修,不在求,歇即菩提。
2. 显体:然后指出,真正的本体是「无心」(无心恰恰用)。 
这个「无心」是心离一切妄念的状态,是心的本来面目。
3. 起用:最后阐明「无心」的伟大功用(常用恰恰无)。 
它不是在无事时孤守空寂,而是在日常万千变化中都能灵动妙用,同时又保持其空寂的本性。
一个生动的比喻:镜子
· 「恰恰用心时」:就像你拿着布拼命想擦亮镜子,反而留下了擦拭的痕迹(造作)。
· 「恰恰无心用」:你发现镜子的本性本就是光洁的,无需你去擦亮(本自具足)。
· 「无心恰恰用」:当你不再刻意擦拭,镜子本身明亮的照物功能才完全显现(大用现前)。
· 「常用恰恰无」:镜子时刻都在照物,影像来来去去,但镜子本身永远是空的,不黏着任何影像
(应无所住)。
最终境界: 永嘉玄觉禅师指点的是修行与生活的不二法门。
真正的禅定(奢摩他)不在蒲团上,而在行住坐卧、运水搬柴之中。
它要求修行者既不是刻意地「用心」(那样会紧张造作),
也不是麻木地「不用心」(那样是枯木死灰),
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都全然地投入和感知(常用),同时又保持内心的超然与自在(无)。
这就是禅宗最高妙的智慧:
在世而出世,用心而无心。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9-04 22:30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奢摩他(梵语Śamatha),又译作止、寂静、寂止、舍摩他等,
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透过专注的力量令心念集中,
停止散乱,达到身心轻安与专注的境界。它是止观修行的第一步,
能为后续的观(毗钵舍那,即智慧的观照)打下基础,最终目的是断除烦恼,证得空性,解脱轮回。
奢摩他的意思与功能
止息散乱:专注于一个善缘(对象),令心念止息一切散乱的活动和情绪,获得心灵的宁静。
心念专一: 将分散的心念收摄回来,集中于一个目标,获得片刻的安宁与专注。
进入定境: 透过止息杂念,能够进入一种身心轻安、专注不乱的禅定境界,为后续的智慧修行做好准备。
奢摩他的修行过程
1. 摄心于缘:将心念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对象,可能是身体的感受、呼吸,或特定的法门。
2. 止息沉掉:当心念产生浮躁或昏沉时,运用正念和正知加以对治,让心回复到清明的状态。
3. 引生轻安: 随着专注的加深,身心会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喜乐与轻安感。
4. 基础与进阶:奢摩他是一切瑜伽师(修行者)断除烦恼的基础,
在大乘佛教中,也用于引导证悟空性的修习。
奢摩他与三摩地的关系
三摩地是广义的:三摩地泛指一切心念不动的境界,包含奢摩他。
奢摩他是专指的:奢摩他专指能够引发禅那(禅定)的修行方法,
是一种通往更深层禅定的途径。
奢摩他的应用
奢摩他的修行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佛教传统中,无论是内道(佛教)或外道(其他宗教),
皆可藉此安定身心,断除烦恼。 通过奢摩他的修行,
修行者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专注,为证悟空性、获得解脱打下稳固的基础。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9-04 22:33 |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图 1.



本来无一物
无一物中无尽藏
他的两首诗写得非常生动,
他写过着名的禅诗,
并且拥有深邃的哲学智慧。
「性无所成」与
「无中无有」
「无」字包含了自然之本,
但境界之义却是
禅宗空性思想的核心。
1. 性无所成
· 出处:
这是自禅六祖惠能所作的偈语。
一首是弘隐五祖弟子所作所为,
一首是真宗大弟子所作:
身是菩萨树,心如明镜台。
适时而作,不须招尘埃。
然而,此时樵夫的功业已成,
作诗的人重新发表:
菩提书本自在,光明圆满。
自在自在,又有何意义?
· 包含:
· 字面:本源已逝,
东西方各执一意。
· 哲学内涵:以「自性」为本源,否定此语意。
神秀教法以「心」为单一意象,消解了求(修),
但绝对与「我」和「法」相同。见血脉之力,菩提(觉悟),
光明之本质(本心)亦空,见世间最根本之相,
万物皆因缘圆融,无有独立不变之体(空性)。
当然,本城已逝,村落尘埃落定,岂不多?
· 境界:此为天之底,是灭尽具足之相,亦为悟性之起点。
2. 空无一物
· 出处:这句话一直被日本人引用,并进一步深化了「本无」的理念。
最着名的出处是宋代《赤壁赋》中“江清风,山明月……
皆为造物主之气不足”,但其哲学核心却直指友禅宗的渊源。
· 内容:
· 正文:此字的真谛是“空,
一物”,以及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宝藏。
· 哲学内涵:这是对「空」
更高层次的理解。
「空」(无)并非死寂的荒凉,
并非空洞的“无”,
而是蕴含无限可能的
创造力的根本状态。
· 杯中之水,空无一物(Muichimono),才配得上
水、茶、酒(Muchimono)。
· 宇宙本空,
才生于日月星辰山川地。
· 心空(无),才生于万物,智慧生起,包容万物,真自在(无)。
· 界:此为空性之技。天有“灭”,反有“生”。
理解「空」与「有」是同一的。有真富贵,无有富足,无有心,无有边际,
有包罗万象的「空」。
两句印证体系及结语
如何在圆满的哲学理念中
建构两句俳句:
1. 「自性」即「灭」:从本然破除,
确立万事万物
(自性、佛法、概念)的本然性,证得其空性与本然性。
此即除掉妄想飞蛾,见空性。
2.「无中无有」即「立」:立之后,性本清净空,实相殊胜,
一切有为皆有,生命可生可灭,有不可思议的生生不息之气。此即虚空,一切生灵皆在虚空。
两者,两言两语:无上智慧,先证悟道,一切空性,舍弃所有;此即无有,亦「空」的中道境界。
您所引用的诗句出自苏辽的
《东坡参寥颂》,这两句诗富含禅机,是苏辽融合佛理与诗意的典范之作。
全文及背景
这首诗是苏辽赠与好友道潜禅师(号参寥子)的一首偈颂。 
全诗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无味。
诗句解析:“无一物中无尽藏,
有花有月有楼台”
这两句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深刻地阐述了苏辽所领悟的佛理与艺术境界。
1. “无一物中无尽藏”
· “无一物”:源自禅宗思想(特别是六祖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指宇宙的本体是“空”,是摒弃一切外在执着和分别心的清净自性。
· 「无尽藏」:佛教用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形容佛法、
智慧或法性的广大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看似「空无一物」
的佛法真如(宇宙万物的真实本性)中,反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和可能性。
「空」不是死寂的虚无,而是生生不息的泉源。
2. “有花有月有楼台”
· 这一句是前句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展现。 当心境达到「空」且「静」的状态时,
便能映照出世间一切美妙景象。
· 「花」、「月」、「楼台」:这些代表了大千世界中所有美好、丰富、具象的事物。 
它们不再是引发我们贪瞋痴的“外物”,而是我们清净自性中所显现的妙有境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充满诗意的画面,象征着从「空」所生发出的无穷妙有。
核心哲学思想
这两句诗精妙地阐释了佛教
「真空妙有」的哲理:
· 真空:万法本性是空,
不执着于任何形相。
· 妙有:正因为本性是空,
才能缘起生成森罗万象、
丰富多彩的世界。
苏辽将此佛理应用于艺术创作与人生境界:
· 对于作诗:心只有先“空”且“静”,
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容纳世间的万般景象(“纳万境”),从而写出美妙的诗篇。
· 对于人生:只有放下对名利、得失等「万有事」的执着,
回归内心的空明与平静,才能真正发现并享受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好
(花、月、楼台)。
总结
您引用的这两句诗,是苏辽哲学与艺术观的浓缩表达。它告诉我们:
最高的富有(无尽藏),存在于看似一无所有的内心空明之中。
当内心达到这种空明境界时,整个世界的美好——如花之娇艳、
月之皎洁、楼台之壮丽——都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生活处处是风景,人生时时有好诗。
这正是苏辽历经磨难后,
仍能保持旷达乐观、
热爱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凯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5-09-04 22:3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353360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