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徑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赤子之心
2006-10-18 22:00
樓主
推文 x0
天地有道.道中相對.捨得之間.全在一念

心生萬法.萬法唯心.無我無私.真心浮現

平等之心.慈悲自生.緣起緣滅.隨心所欲

諸法空相.靜中生智.虛心求證.佛道方便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心行合一.方為大道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0-18 22:35
1樓
  
如待嫁女兒頭戴白紗.雖有朦朧美.卻不見真面目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赤子之心
2006-10-19 00:39
2樓
  
修行如明鏡.就是要看的清自心本來真面目

真理不變.唯心在變

萬法唯心.心生萬法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selika
2006-10-19 14:49
3樓
  
真理不變,而心在變?
若說真理在心中,則真理亦變。
若真理不在心中,則誰知其真?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0-21 16:34
4樓
  
3樓所言是真.貼一貼和自己相差甚遠文章.有如佛祖對得道高憎示言
1樓都沒爬到.卻談百樓高之景象
...去看一看菜根談
http://my.265.com/archive/323/78341/331494.asp
學一學怎樣當人.不要好高務遠..如此將一無所得.白來世間一趟

有人手抱狗惜如子
將家中老父母丟在家裡..不管父母居何處.抱此狗時當思考
父母是否不如一隻狗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赤子之心
2006-10-23 23:39
5樓
  
既然是在紅塵修當然作人的道理很重要

仙佛還在人世間時.

不就是比一般人更懂得作人的道理.

並教導世人作人的道理

簡稱佛法.道法.儒法.西方基督與回教

為何學習佛.修行目的為何

不就心生響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與智慧所感動

所以要更親進它學習它的精神與智慧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0-25 21:07
6樓
  
下面是引用赤子之心於2006-10-23 23:39發表的 :
既然是在紅塵修當然作人的道理很重要

仙佛還在人世間時.

不就是比一般人更懂得作人的道理.
.......

******修行目的為何 不就心生響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與智慧所感動******
修行的目的在於靈性昇華.佛境界只是路中之一站.他不是最終
心生響往是不對心態..如有所圖.這不是修行目的
你不是講*空*無*嗎?這與高境界跟本是矛盾
人往高處無止盡爬....用響往方式........?????
修行是人之所為..是自然道理自然行為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selika
2006-10-26 08:47
7樓
  
下面是引用赤子之心於2006-10-23 23:39發表的 :
為何學習佛.修行目的為何

不就心生響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與智慧所感動

所以要更親進它學習它的精神與智慧
.......

一心念佛,更無妄想。
煙消雲散,直見本性。
西方淨土,阿彌陀佛。
讚歎、讚歎。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lmo320
2006-10-26 12:59
8樓
  
佛陀何處尋?不在高山、不再遠水,返身自問?己身即是佛心,設身處他身,心思他身意,眾善皆奉行,佛陀何必尋,己身即是佛。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37213721
2006-10-26 21:13
9樓
  
別業妄見
同分妄見

相妄性真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moder97
2006-10-27 12:49
10樓
  
下面是引用selika於2006-10-19 14:49發表的 :
真理不變,而心在變?
若說真理在心中,則真理亦變。
若真理不在心中,則誰知其真?

這是個好問題
真理在心中,代表真理與心客觀上是二,只是在主體修證上是把真理與心融結在一起,如此心中見真理成為互即不離。但心在變不代表真理在變,真理始終是真哩,心會變只能說是受到無明、慾望的障礙,掃除無明與欲望的無限擴張,則心又有何變呢?!
同理,正因為客觀上來說,真理是可以不在心中的,如此誰知其理為真?唯有最高境界之人才知其真。而世人如何了解其真?根據證得境界之人的說明來認知,了解真理確實為真,唯有如此,才可說明真理為真。

獻花 x1
引用 | 編輯 moder97
2006-10-27 13:09
11樓
  
下面是引用雲飛陽於2006-10-25 21:07發表的 :


******修行目的為何 不就心生響往佛世界 深深被佛法的精神與智慧所感動******
修行的目的在於靈性昇華.佛境界只是路中之一站.他不是最終
心生響往是不對心態..如有所圖.這不是修行目的
.......

這是兩條脈絡的說明吧
任何一種修行方式都是對證得最高境界的嚮往,此是從功夫論來談,是從功夫論來談境界論。如果沒有心生嚮往,則要求的動力在哪?尤其發文者是從世人的角度與程度來發言,如果一開始就說的這麼高,我時不知道有哪些人能夠完全不以嚮往的心態期待自己能夠達到最高境界呢?
至於雲大所言,是從境界論來說功夫論,是以達到最高境界者來談怎麼做工夫,此時當然就已經了解證得最高境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道理,因此當然就不需要有執著的心態,要求修行者要如何如何做。但對於世人的修行而言,實不需要將內容說得這麼高,話雖然漂亮卻說得太高,不指引世人一套修行法門,實有點不切實際的疑慮。
另外,佛教基本精神當然是緣起性空,但並不代表不能有談「有」的內容,否則《大乘起信論》中,提出的真如心既是「空」又是「不空」,又當如何解釋呢?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06-10-27 13:26
12樓
  
下面是引用moder97於2006-10-27 12:49發表的 :


這是個好問題
真理在心中,代表真理與心客觀上是二,只是在主體修證上是把真理與心融結在一起,如此心中見真理成為互即不離。但心在變不代表真理在變,真理始終是真哩,心會變只能說是受到無明、慾望的障礙,掃除無明與欲望的無限擴張,則心又有何變呢?!
同理,正因為客觀上來說,真理是可以不在心中的,如此誰知其理為真?唯有最高境界之人才知其真。而世人如何了解其真?根據證得境界之人的說明來認知,了解真理確實為真,唯有如此,才可說明真理為真。

邏輯思考都很通
華嚴經講理都通了事要修證 所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凡事先有概念、知道方向,然後才能真正落實。學佛修行也是如此!首先,我們必須了解修學佛法的次第,對於整體、基本的概念有一全面、通透的理解,藉由聞、思、修、證四階段,真實且無誤地將佛法漸次融入生活當中,令佛法、生活二者打成一片,相互為用、相輔相成。由此可知:佛法不僅僅是一種哲學、宗教,它更是一門生命的學問!學習佛法,將有助我們在宇宙無盡的時間長河裡覓得安身立命的終極信念與價值。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0-30 21:33
13樓
  
本末倒置
妄談玄理
是進是退
人終己知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0-30 21:51
14樓
  
下面是引用moder97於2006-10-27 13:09發表的 :


這是兩條脈絡的說明吧
任何一種修行方式都是對證得最高境界的嚮往,此是從功夫論來談,是從功夫論來談境界論。如果沒有心生嚮往,則要求的動力在哪?尤其發文者是從世人的角度與程度來發言,如果一開始就說的這麼高,我時不知道有哪些人能夠完全不以嚮往的心態期待自己能夠達到最高境界呢?
至於雲大所言,是從境界論來說功夫論,是以達到最高境界者來談怎麼做工夫,此時當然就已經了解證得最高境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道理,因此當然就不需要有執著的心態,要求修行者要如何如何做。但對於世人的修行而言,實不需要將內容說得這麼高,話雖然漂亮卻說得太高,不指引世人一套修行法門,實有點不切實際的疑慮。
.......

那是自然行為.以這個為借口...對嗎
而這動力所言是唯一?????難道沒有更正見正知可行

「空」又是「不空」,
兩者皆存是境界高低幻化.不可單一論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moder97
2006-10-31 02:36
15樓
  
下面是引用雲飛陽於2006-10-30 21:51發表的 :


那是自然行為.以這個為借口...對嗎
而這動力所言是唯一?????難道沒有更正見正知可行

.......


修行的起頭目標不就是心生嚮往嗎?心生嚮往與執著是兩回事,實不需二者混淆!
況且不心生嚮往,則我怎麼知道佛境界是我所自然而然的行為,難道我不能自然而然的行道教神仙境界嗎??不能自然而然的行儒家聖人境界嗎??不給一個如何達到境界的工夫以及達到境界後的說明,我想朱熹所言:「兩頭明,中間暗!」應該就是如此了!!

《大乘起信論》中的真如心的空與不空不是境界高低的問題吧,是兩個脈絡下的解釋
所謂的真如心為空,就是從萬物本是緣起來談,即從本來實相來說,因為一切法都是空無自性的,而真如心是可明瞭此緣起相,故以空去說明之,稱為如實空。
所謂的真如心為不空,則是對應於眾生成佛之本具有的無漏功德,因為功德是真實不虛的,且又已明瞭真如實相,既然明瞭真如實相,則所發顯出來的功德自是無漏性的也是真實的,故是如實不空的。
我想這絕對不會是境界高低的不同所能輕易打發掉的吧!!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0-31 22:52
16樓
  
心生嚮往是與執著不是兩回事.當無理心生嚮往就容易執著....一般人當知道不必修行人來言
我已經回答很清楚.怎麼還引言
心生嚮往於修道者跟本是錯
心生嚮往是有所圖
修行是將靈性提升.本來就是人類之靈很好一件事..我看武俠小說看太多了
境界高低幻化景相.階階都不同
《大乘起信論》所論本來就有高低問題
當一年之後你再看此《大乘起信論》..如果心得還一樣....那這一年你是白活了
可以拿此篇文章去給你的師父鑑定不就知道

真金無懼考驗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moder97
2006-11-01 01:24
17樓
  
你這不是說廢話嗎?
哪一部經典裡所談的內容沒有高低境界之分呢?
我所要問的是,真如心怎麼談空與不空,你給我一個境界高低不同的答案,不就直接給我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嗎??這叫答案嗎??根本就是一直逃避!!

獻花 x1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1-01 07:42
18樓
  
下面是引用moder97於2006-11-1 01:24發表的 :
你這不是說廢話嗎?
哪一部經典裡所談的內容沒有高低境界之分呢?
我所要問的是,真如心怎麼談空與不空,你給我一個境界高低不同的答案,不就直接給我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嗎??這叫答案嗎??根本就是一直逃避!!

我說你才是說廢話意思看不懂

空與不空是倚扶關係
肚餓實餓...不空
地球有質量...不空
來空去實體空靈那空
這問題也要問
拿深一點來問好不好
實際一點好不好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selika
2006-11-01 19:14
19樓
  
我也來問問雲先生,
什麼是「如來藏清淨本心」?
( 這個都不知道的話怎麼說「真如心」,因為你的回答太扯了,請先作一下功課 )

昔時,禪師一句「不落因果」,五百世為狐,世稱「野狐禪」。
深盼先生醒悟。慎重言語。

獻花 x1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1-01 20:39
20樓
  
下面是引用selika於2006-11-1 19:14發表的 :
我也來問問雲先生,
什麼是「如來藏清淨本心」?
( 這個都不知道的話怎麼說「真如心」,因為你的回答太扯了,請先作一下功課 )

昔時,禪師一句「不落因果」,五百世為狐,世稱「野狐禪」。
.......

簡單回
如來藏--明心見性.照法界.不生滅心
清淨本心--心無塵自覺起

這話不必禪師一句言之
簡單一言對之**菩薩畏因.人畏果
吾謹言慎行.行菩薩道多年
你多費心.看好自己

「真如心」...我可沒說
回答太扯了...請直言不然沒意義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selika
2006-11-01 23:22
21樓
  
下面是引用雲飛陽於2006-11-1 20:39發表的 :
簡單回
如來藏--明心見性.照法界.不生滅心
清淨本心--心無塵自覺起

這話不必禪師一句言之
簡單一言對之**菩薩畏因.人畏果
吾謹言慎行.行菩薩道多年
你多費心.看好自己

「真如心」...我可沒說
回答太扯了...請直言不然沒意義 .......

如來藏清淨本心,語出「楞嚴經」。真如心,語出「大乘起信論」
如來藏清淨本心 -
佛性。覺「覺」。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空與不空。並非倚扶關係。並非「實」去對照「空」,「空」去對照「實」的相對論。
空,受想行識找不到一個受體的存在,是謂真空。
當如此思維尋找,唯一覺可知而存,是謂妙有。


另,禪師所誤「不落因果」,能脫野狐道,其解並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赤子之心
2006-11-02 00:40
22樓
  
下面是引用雲飛陽於2006-11-1 07:42發表的 :
空與不空是倚扶關係
肚餓實餓...不空
地球有質量...不空
來空去實體空靈那空
這問題也要問
拿深一點來問好不好
實際一點好不好


.......
空與不空是 相對

餓與不餓是 相對

黑與白是   相對

捨與得是   相對

因與果是   相對

世間任何事皆是相對

修行的起點不是心生響往OR 能夠借由佛法讓心靈解脫 不是嗎

修行不外有方向 目標 及信念

既然開始修行這條路

就唯有精進

即使到了西方極樂世界

也還是要精進

因為不進則退阿

這就是修無止盡

佛祖 相信每個人都是佛子

為何阿

就是眾生就只差在一念之間

所以 就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經一番寒惻骨 那能智慧法们開

修習佛法 之出為見山是山

之後 為合見山不是山

最終 為見山還是山

修行 不是執著於文字

在於文字上所要表達意義

真理存於宇宙間每一個角落

端看你用何角度去看

智慧越高 看的角度就會較廣

智慧越高 更要體會虛心尊重

智慧越高 心懷眾生一律平等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1-02 21:24
23樓
  
下面是引用selika於2006-11-1 23:22發表的 :


如來藏清淨本心,語出「楞嚴經」。真如心,語出「大乘起信論」
如來藏清淨本心 -
佛性。覺「覺」。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
另,禪師所誤「不落因果」,能脫野狐道,其解並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我回答請再悟.....解答.境界不同.答亦不同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06-11-02 22:39
24樓
  
下面是引用赤子之心於2006-11-2 00:40發表的 :

空與不空是 相對

餓與不餓是 相對

.......


相對的補充.

《維摩經》的不二思想。在該經中有二十七位菩薩
    提出二十七種不同的觀點來說明對於「不二」的看法,都是
    用兩個相對的觀念和事物來說明既非一亦非二的道理
    。世間的一切學問,不論是由哲學、宗教和科學等任何立場
    來看世間的現象和觀念,都不出相對的或二分法的觀點。即
    使是講一元論也是二分法,因為講二是對立的,講一也是等
    於二
   
    ,因為單獨的一不能成立也不可能出現,只有從多才能見到
    一,或者從一切的現象而看全部的本體。如果要講一,一定
    是二或是多,所以不管站在那個立場,總有它的矛盾不通之
    處,因《維摩經》提出不二的觀點。不二不等於一,也不等
    於二,那是真不二。也可以說,二是一的兩面,一是二的全
    體﹔有一一定是與二同在,有二一定不離一。此即《壇經》
    所說定慧不二動靜不二善惡不二

    眾生與佛不二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等等。因此
    ,《壇經》最後的咐囑品說﹕「動用三十六對」所
    謂動用,是從清淨的自性而取智慧的功用。六祖理出三十六
    對相對的觀念和事相,要大家能夠出離兩邊而通達地運用,
    實際上也就是不二法門的衍伸。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03_07.htm
六祖壇經的思想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
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
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
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不昧因果問題:因果非無 罪業體空.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1-03 20:20
25樓
  
下面是引用adamlee9於2006-11-2 22:39發表的 :



相對的補充.

.......


不昧因果問題:因果非無 罪業體空.
上言然也
非已未知
傲然誇言
以人定佛
實造獄果
尚沾自喜
悲憐雙至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adamlee9
2006-11-03 23:41
26樓
  
下面是引用雲飛陽於2006-11-3 20:20發表的 :



不昧因果問題:因果非無 罪業體空.
上言然也
.......

業的体性質是空的
既然造業必定要受果報的

獻花 x1
引用 | 編輯 雲飛陽
2006-11-15 22:28
27樓
  
下面是引用adamlee9於2006-11-3 23:41發表的 :


業的体性質是空的
既然造業必定要受果報的

然也
知者豈能飛蛾撲火自焚之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傳基居士
2006-12-15 10:48
28樓
  
修道修行
行行真經
心智悟透
徑路分明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