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下 植物比較不渴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Foz
2006-02-18 21:26
樓主
推文 x0
法新社特稿

英國科學家說,空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植物、樹木與灌木比較不渴,流到地表的水因此大增,洪患的機率跟著大增。 這一發現解答了長期困惑人們的溫室效應成因。報告刊在16日出刊的「自然」雜誌。

過去一個世紀裡,全球大陸的河水增加百分之4,全球溫度增高約攝氏1度。為應付全球不斷激增人口的需求,灌溉、工業、城市從河裡汲取越來越多用水,而降雨量卻沒有什麼變化。這一新的研究報告相信找到了答案。

研究報告認為,空氣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減少了植物「呼出」後蒸發到大氣中的水份。

植物是透過葉孔呼吸。過去的研究證實,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較少,植物葉孔會大開,再經過根部從土壤中汲取較多水份,更多的水份會經過蒸發作用到大氣中去。

反過來看,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較高,植物會更經濟利用土壤的水份,或緊閉葉孔,或張開葉孔的時間不長,蒸發到大氣中的水份自然跟著減少。結果更多的水份留在土壤中,而非透過植物蒸發到大氣裡,因而有更多的水流到了河裡。

電腦模擬全球陸地河水與土地使用情形的結果指出,比較不渴植物是流水大增的主因。

研究報告撰稿人,英國水力氣象聯合研究所的氣候專家蓋德尼(Nicola Gedney)指出:這份研究回答了是什麼力量造成全球水循環變化的重要問題。」

二氧化碳持續增加之際,流入河裡的水增加,另方面又會增加其他地區的洪水氾濫風險。河水流量增加,又影響到洋流。

去年十一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格陵蘭冰河融解後流到北大西洋的淡水融化了海中冰塊,而西伯利亞河川流出的冰水增加,則減緩了大西洋暖流的流速,這道暖流是西歐溫暖天氣所繫。

它指出,以目前趨勢看,英國、愛爾蘭與部份歐洲大陸會出現十年左右的酷寒冬天。

全球溫室效應的成因有自然因素,但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證據(只有極少死硬派不承認)顯示人類要負很大責任。絕大部份來自石化燃料,一經燃燒即將碳氣釋放到大氣裡,這些氣體數百萬年來是以石油、瓦斯與煤的形式埋藏在地底。

這些看不見的氣體把太陽原本會釋放到太空的熱吸進地球,結果溫暖了大氣、海水與土地,最後像本研究所指出的,也影響到植物的呼吸。

【2006/02/18 民生報】 @ http://udn.com

獻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