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道 生命观比较

Home Home
引用 | 编辑 紫林居士
2010-11-06 11:34
楼主
推文 x1
表情
生命观比较

余志超

现实的人生,由于对我的执着,反而短视了生命的意义。
当代气功的发展,逐步走向生命修炼的高度
在这一转换时,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佛道两家对宇宙和生命的思考,就像两座高山,后人仰之而弥高
。特别是两教的生命观各有其深刻的内涵,不深入进去,没有禅定的体验,
是很难理解其意的。后人之所以产生种种误解,直接的原因就是没有修持体
验的实证。

一、关注生命是佛道两家的缘起

在世界范围来说,宗教的起源至今是一个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
对生命的关注是宗教产生的第一因。佛道两教同样如此。人自有自我意识以
来其天性就是好生恶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崇拜。虽
然这些迷信和崇拜现在看起来荒唐可笑,但它是人类最初的生命探索,一切
成熟的思想和哲学都是源于此。
换句话说,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是宗教产生的母胎。

佛学大约产生在公元前700年至500年。
佛学的前身是印度的古瑜伽。
从古瑜伽的经典《奥义书》可以看出,佛教的轮回观、六大圆融说、四禅八定
等等都是直接继承了《奥义书》的思想
而奥义书的精髓,就是古印度先贤在深沉的观想和禅定状态下,对生命本源的了悟。
释迦牟尼在创立佛学之前,
就深入地学习了四禅八定,
而且证到了最高一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不过,
他没有停留在四禅八定上,而是将其向前推进了一步,进入想受灭尽定
这种进入并不是简单地上了一个台阶,而是产生了革命性突变。
在这种最深沉的禅定中,释迦牟尼洞悉一切因缘,最终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他得出的结论是,
生命是因缘(相互作用)而起,自性本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
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
(《杂阿含经》)。
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和基础,由此而阐发的四法谛、十二因缘以及唯识学,
更具体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历程。

道学的产生同样如此。道学的产生与佛学几乎同时,早在先秦以前道家
就形成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术
道家的修持方式在先秦以前的仙道和东汉时产
生的黄老道中初具雏形。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所阐发的道体论,既是宇宙
本体论又是生命本体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发的根源和本体,生命既
能从道生出发来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谓得道,也就是返本归根,从个体生
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还虚合道,出有入无,才是生命的永恒归宿。
《太平经》也多处表示对生命的关注:
"今学道为长生,纯当象天也;
天者好生,故学长生者,
纯守天一之气,其为行,当随天道意也 "

为求长生,道教以及之前的各种修持方术都把升仙作为修持的目的。
为此,道教的传说中
有十洲三岛的仙境,还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古仙得道之处,
都是有别于尘世的修仙圣地。自古以来,还有不少经过实修而得道的真人,
如王子乔、赤松子、王玄甫、三茅真君、八仙、北七真、南五祖等。
秦始皇时的方士徐福渡东海求长生灵药的记载,也就是在这种追求超越生命的文化背景下
产生的。可见,没有对生命修炼的执着追求,就没有佛学和道学的缘起。

二、佛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

佛学生命观的哲学基础就是缘起论所阐发的流变论
佛教生命观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生命的本体究竟是什么?
二是生命究竟能不能永恒?
为了解决
第一个问题
佛教唯识学深入地探讨了生命的层次。它把生命分为八识,即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感觉。
前六识是人的显意识,只是人的外在形式;末那识相当于人的潜意识,它只
有在梦中和深层人静中才能感觉,而阿赖那识则是人的最后一识,只有这一
识才是先天而生的,这才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
佛学从缘起论的朴素辩证法出发,
认为生命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
这种观点怎么理解呢?首先,生命的各种要素都是因缘的和合,
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而灭。这种依它性佛教称之为自性本空,
也就是说恒在的自性是不存在的,
生命的存在如梦如幻,任何对生命的执着都是错误的。
其次
生命又是相续的,它始终是一个生生灭灭、因因果果的流转过程。
按照缘起论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具有因果关系。
人既然有现世就必然有作为因的前世和作为果的后世。
人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这个世上,也不会最终没有结果地灰飞烟灭。
以现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佛学的这种生命辩证法是相当彻底的。
说它本空它又相续,说它相续它又只是一个流转的过程,并无恒在的实体。
佛教一方面反对机械唯物论人死灯灭的断见,
一方面又反对那种认为肉体可以长存的生命观。
佛教始终坚持缘起论的观点,坚持非断非常、即生即死的辩证观。

三、道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

道家生命观的哲学基础就是道体论所阐发的顺逆论。
首先,从道体论出发,
道家将生命看成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德经》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经》指出:"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性命圭旨》
则说: "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体。
天有阴阳,地有刚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和生命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
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着生死本来就是道的外化和流行。
道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生命也就必然生生不已地外化、流行。
道教也有带浓厚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生命层次论
这就是四神说
识神、元神、圣神、玉神
识神相当于佛教的前六识。
元神又分为阴神和阳神。阴神相当于末那识、
阳神则相当于阿赖耶识,而
圣神玉神,则是生命的更高层次,是修真到极高境界才能证到的存在。
在回答生命能否永恒的问题上,
道教从道体论出发,认为,顺着道的外化而延则死,逆着道的外化而返则生。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建立了修真的理论,一切外丹和内丹的方法都是修真的具体途径
当代气功和修真的最大区别
就是气功境界只求身体健康无疾而终。修真的
目的则是长生住世,最终实现生命的永恒。
不过,道家先哲追求生命永恒时
,最终认识到,肉体生命只能延长,而不可能永恒,而真正超出生死轮回的
是人的精神生命。

四、佛道生命观的区别

从整体上说,佛道生命观是一致的。
佛教曰解脱,道教言飞升,
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超越生死,
以求得肉体生命的长寿和精神生命的永恒。
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
)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
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
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诠释生命
。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
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
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诠释生命。
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
"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
慢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
"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
注意生命的客观性。

(
)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
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
《性命圭旨》说: "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
"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
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
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
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
)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
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
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
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
受、想、行、识)。
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而道教恰恰相反。
"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
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现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
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

(
)佛道生命观的现实意义
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
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
所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
而即时行乐的思想
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
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
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
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
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
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
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
人的生命通过改造,脱胎换骨,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
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道生万物开天地,玄奥全在五行间,古老生植依然在,世上人换几千翻。

(转)

http://www.xslh.org/zongjiaobijiao/fudaobijiao/200907248617.html
表情
居士 善知识˙佛禅气功˙
阳宅风水+室内设计˙峦头图诗˙
紫微斗数˙ 姓名学˙测字卜卦˙
Destiny命理网 斗数版主
深入谘询 润金服务
请进入我网
http://eternity.why3s.net/index.php

献花 x1
引用 | 编辑
2011-12-23 19:31
1楼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顺应所谓的"道"比起了解它来的重要
毕竟如太上老君所言,道理用来说就失其本性了

献花 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