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的中醫治療

Home Home
引用 | 編輯 瀰力老人
2006-05-21 15:04
樓主
推文 x0
耳鳴的中醫治療
文 廖桂聲
門診患者常主訴,我的耳朵聽到一些不該聽到的聲音,有如嗡嗡、咻咻聲、水浪聲、蟬鳴聲等,此種「耳鳴」現象會令人受不了。通常健康的人不應有耳鳴,耳鳴係指「聽到一些不應該聽到的聲音」,就是疾病的警兆,聽覺異常的症狀,不「隨便」耳鳴才是正常的。
耳鳴是指外界無聲源而病患自覺耳中響鳴,多種病因會造成耳鳴,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聽力下降,而耳內鳴響亦可干擾聽覺,困擾了多少人。察其耳鳴的原因包括:
 因聲音傳導發生障礙引起的,有耳垢積滿外耳道及中耳發生病變如中耳積水;兩者尚有聽力障礙。
 耳蝸中感受細胞發生病變如巨大聲響如槍擊聲。
 梅尼爾氏症除耳鳴外,尚會有頭暈、眩暈及聽力障礙。
 中耳的病變則包括頭頸部動脈體腫瘤、慢性炎症肉芽瘤、頸動脈瘤等,其中動脈瘤所引起的耳鳴的聲音,與心跳聲一樣。
 以上病因解決,煩人的耳鳴便可立即解決。但是原因不明的耳鳴多於
 晚睡、常常熬夜、睡眠不足者。
 多吃辛辣燥熱食物。
 長時間在高分貝的噪音中工作
 心身症,因壓力大造成耳朵供血量不足也會誘發耳鳴。
耳鳴乃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覺聞蟬聲,潮水聲或呼吸聲皆聽得到,而妨礙聽覺。耳鳴的聲音因人而異,在中醫的治療原則,依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厥陰司天,三之氣,耳鳴掉眩。」又云:「木之鬱發,甚則耳鳴如蟬。」說明了耳鳴當分為虛、實兩大類。凡暴起耳鳴聲大,用手按耳而鳴聲更大的肝膽經火盛,屬實症;漸覺耳鳴而聲細。以手按之鳴聲減輕或停止的腎陰虧損,屬虛症。人體的耳朵經絡循行,肝脈繞於耳輪,腎氣通於耳;耳鳴的聲響的頻率與本身代表的疾病不同而有所差別,如下所述:
 耳中如聞風聲,自覺耳中憋氣,有阻塞感,聽力下降而自聲增強,鼓膜輕度潮紅而內陷,耳鳴發作之前或外感風邪之後,餘熱未盡,攻衝於所產生耳鳴聲。此為肝經實熱,蒙蔽清竅的證候。方劑以小柴胡湯加桔梗、遠志、連翹…。
 耳鳴如潮,或如風雷,每於暴怒之後或情緒激動時,耳鳴的響度及困擾程度會隨著增加,頭暈、目赤面紅、口苦咽乾、焦躁易怒、艱寐多夢或胸 滿脹感。此為肝氣鬱結,上擾清竅的證候。方劑以加味逍遙散加桔梗、遠志、青蒿…。
 耳內常鳴,聲如蟬蚊,聲音細而微,持續不休,晝輕夜重,頭暈健忘,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頻多。此為腎元虧虛、耳竅失養的證候。方劑以金匱腎氣丸加磁鐵石、神 …。
 耳鳴如水自內耳似噴泉般淚射而出。頭重如裹,胸悶痞塞,咳嗽痰多,色白如水。此為痰飲停聚,上擾清竅之證候。方劑以苓桂朮甘湯加減方。
醫師建議,耳鳴須耐心診治,否則欲消除耳鳴,真是難如上青天。另外,必須有充足的睡眠、開朗的心情,並訓練自己轉移注意力有唸佛、靜坐、瞑坐、或其他聽輕鬆音樂等。飲食方面忌飲咖啡及茶、炸辣刺激食物。宜多吃白蘿蔔、黑豆、生蘆筍、豆腐、水梨;避免長期受高分貝吵雜噪音的工作環境。遠離耳鳴,讓「耳根清靜」。
(本文作者為廖桂聲中醫診所院長)
http://www.sunten.com.tw/mdw.phtml?c=34&type_id=2&news_id=2457&page=1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nsr978
2006-05-26 00:41
1樓
  
晚睡、常常熬夜、睡眠不足....沒錯沒錯,我也會這樣,原來這就是主因阿...

獻花 x0
引用 | 編輯 Yeh23
2006-08-01 12:00
2樓
  
夜來耳鳴聲 失眠知多少?
【陳維苓/台中市仁美中醫院長】

炎炎夏日的蟬叫聲,常令身歷其境的人不勝其擾,我想耳鳴的患者最能體會。

耳鳴是指病人自覺耳內有響聲,如果病人自覺響聲來自頭部,則稱之為腦鳴。引起耳鳴的原因很多,如耳垢栓塞、耳咽管功能失調、中耳積水、噪音傷害、梅尼爾氏症、聽神經瘤等;另如高血壓、低血壓、貧血、腎病、失眠、或使用過某些耳毒性的抗生素等,也會造成耳鳴。

耳鳴常擾人清夢,尤以夜深人靜時,耳鳴更加大聲,令人難以忍受;耳鳴先是單側發作,繼而兩耳皆鳴,久而久之有些病人還會合併聽力減退,由於大部分的耳鳴都與神經退化或變性有關,因此為防止退化速度過快,積極治療有其必要。

隋代「諸病源候論」將耳鳴分為虛實兩證,並指出「耳鳴不止,則變為聾」,給後世以「鳴者,聾之漸也」學說奠定基礎。不過,以現代醫學來看,耳鳴並不一定發展成耳聾。

耳鳴,若屬風熱外感,主因是感冒後耳內有阻塞脹悶及耳鳴感,可選用銀翹散等治療;肝火上擾,多因血壓升高或生氣讓耳鳴惡化,選用龍膽瀉肝湯等;痰火壅結,多因飲酒及過量油膩食物造成,選用溫膽湯等;腎精虧損,常因勞累過度、長期失眠或房事不節所致,選用六味地黃丸等;心脾兩虛,多因思慮過度或血壓較低、腸胃功能不佳或月經不調、貧血等造成,可選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等。

(作者兼具中、西醫資格)

【2006/07/03 聯合報】 @ http://udn.com

http://www.udn.com/2006/7/3/NEWS/LIFE/X3/3386278.shtml

獻花 x0